王月瑞
人民网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
您好,欢迎做客人民网!您的成名作《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是一部历史小说,那么您怎么来理解历史和历史小说的界限?难道就是真实与虚构的区别么?
王月瑞
就我所知,历史与历史小说的界限很难厘清,其概念也各有解读。我的解读是,历史是史学家对过往真相的写实还原(记录历史),历史小说是文学家对过往真相的虚构还原(在历史大背景下重构甚至架空历史)。真相已经过去,无论是写实还是虚构,都无法做到绝对真实(百分百),因而,即使史学家所写的史书,也带有主观虚构成分。孔子编著《春秋》,名曰公正,实则微言大义,褒贬跃然纸上。司马迁写《史记》,某些记载和描写与后世学者的考古和考据出入甚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史记》看作历史小说。后人在《史记》基础上写成的《东周列国志》,也基本就是历史小说。反过来说,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三国演义》看作历史。实际上,在今日的许多人看来,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历史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赵云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宁愿相信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作为历史小说,《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与《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一般无二,都是对历史真实的虚构还原。此书中的大多数人物,大多数事件,都可见于历史记载(在历史背景下)。我所做的,就是凭借想象力,对这些记载背后的细节或遗漏作尽可能的填充,让人物栩栩如生,让事件生动再现。譬如对苏秦,其一生轨迹,《史记》仅用五千来字进行描述,字里行间有太多真空,我所填充的也正是这些真空。如果我们将《史记》的记载看作历史,看作真实,那么,我们也就没有充足理由将我的填充看作完全虚构。我们不能证实,但也无法证伪呀。
主持人
您书的特色是“智谋”,但也包括“权谋”。您怎么辨别这两种“谋”?此外,无论是“智谋”还是“权谋”,主角都是人。您是如何平衡各种“谋”和人的心理关系的?
王月瑞
权谋和智谋不同。这两个词都可以反过来说,权谋即谋权;智谋即谋智。权谋玩的是力服;智谋玩的是心服。权谋如泰山压顶,令人肉跳;智谋如翻江倒海,使人心惊。权谋的基础是权力,主子驾驭奴才,奴才争夺恩宠,都是因为权力。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及时下流行的官场小说,包括各式宫斗等,大多属于权谋,字里行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智谋的基础是智勇,讲求斗智斗勇。苏秦与张仪、孙膑和庞涓斗的都是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曹操、周瑜、司马氏等斗的也是智。智谋、权谋都是谋。而所有的谋,又都是谋人的。既然是谋人,就不能摆在明处,因而叫阴谋。阴谋就是谋于阴,这个阴既指行为不张扬,也指在心里筹算。阴谋不是贬义词。阴谋的本义,并不是我们今天的理解(坏人坏谋)。《鬼谷子》一书明确点出“圣人谋于阴,成于阳”,可见阴谋是“圣人”之谋。从字义上讲,谋于阴,是在暗中谋划或布局的过程,玩的是心计。成于阳,则是将暗中所谋,即所玩的心计,付予实施的过程。谋于阴是运筹帷幄,成于阳是决战千里。谋于阴不纯粹是搞诡计,玩小动作,成于阳自也不完全是指光明正大。光明正大,不叫谋,也不需谋,只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就是。谋于阴与成于阳是谋(包括权谋与智谋)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比如,大家都觉得鬼谷子神,是因为大家并不知道他“谋于阴”的过程,不知道他在暗中都做了什么,只看到他的“成于阳”。再比如下棋,谋于阴是在心里谋划,成于阳则是走棋过程。我走的棋,你能看到,你走的棋,我也能看到。但你我在心里是如何谋划的,则为彼此所不知。
主持人
《鬼谷子的局》中写到稷下学宫和“百家争鸣”,读起来堪比古希腊的雅典学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更胜一筹的是,知识分子与君王之间,是双向选择的。他们的主张和理念很有可能经世致用,为当政者所采纳,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当一个国家的政策成了知识分子的理论成果孵化器、谋略家和兵法家的试验田的时候,对百姓来说是否是福气呢?
王月瑞
《鬼谷子的局》讲的正是流行于那个时代的百家学者,鬼谷子一门只是故事串线人物。在故事中,这些百家学者时而分散于列国,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时而汇聚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申论时政,争鸣学术,在时政参与度上,确实胜过古希腊诸贤。这里解释一下,由于地缘关系,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士子阶层)并不知道天下有多大,认为天下无非就是列国诸侯,周边是蛮夷戎狄,皆不开化。实际上,他们的智慧并非独存于世。在公元前500到200年之间,与他们山水阻隔的印度正在进入佛陀时代,佛祖及其弟子(诸菩萨)将古印度文明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人类最伟大、最高深的佛教文化,而在更遥远的地中海边,古希腊人也产生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的诸贤思想,形成了西方文明之流的源头。后人称之并称为三大文明轴心时代。就三大轴心而论,印度轴心偏重于内修,希腊轴心偏重于外观,中国轴心则偏重于应用。
中国轴心的这种偏重与当时的“天下情势”相关。自春秋以降,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诸侯坐大,兼并加剧,战争频仍,百姓不堪其苦。尤其在进入战国之后,诸侯争强,七雄并立,中原逐鹿,弱肉强食,民不聊生。为使天下尽快走向安定,百家学者(诸子)无不挖空心思,各献奇策,各出怪论,四出游说列国君王,将其学说应用于治乱。正是由于百家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活动,战国乱局方才得到改善,最终形成秦国一统、大汉雄立的庞大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子百家的活动有益于百姓福祉。可惜的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注意,尊的只是术,而非百家争鸣时代的孔孟之道)之后,儒术坐大,百家多遭封杀,中国文化自此失去原创动力,江河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