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疫情下的中国赛车媒体传播

<!--StartFragment -->

原创 荣海涛 驾控邦 

2020年7月24日,辽宁阜新的废弃矿山里,2020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正式拉开战幕。上半年的新冠疫情肆虐,各种比赛不断取消或者延后,导致中国赛车全锦赛的庚子揭幕战姗姗来迟,这是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场比赛。与此同时,远在祖国西南的青藏高原,第七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也在诸多文体明星的参与下,如火如荼的举行着。7月底至8月初举办的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株洲站,也因疫情防控推迟一周。 

Screenshot_20200807_234250.jpg

上半年的“无所事事”,赛车媒体传播工作更应该不能松懈。赛车运动的媒体传播,并不是有比赛的时候才报道,并不应该最近两个月才看到赛车媒体们逐渐“苏醒”并突然“迸发了青春”。现在的官办媒体和自媒体前所未有的发达,赛车报道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只限于发几篇赛事通稿(赛前预热、比赛报道、赛事花絮等),捕捉一些精彩镜头(快剪一些炫酷的短视频,做个视频赛事直播和网红直播,拍一些精美图片等)那几件事。

 Screenshot_20200807_234516.jpg
我们更希望看到比赛之外的“背后故事”,赛车手平时在做什么,练车?“沈腾式”求赞助?还是做一些汽车摩托车的商业活动养家糊口?“职业车手”光鲜亮丽的身影“背后有多少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比赛里有多少财大气粗的“老板车手”?车队不比赛的时候都做什么,都承担着什么功能?我们想成为车手,如何参加赛车培训?作为普通驾驶员,平时有机会体验赛车么?700万的高尔夫7代赛车是怎样炼成的?POLO变成赛车身价怎么就涨到了300万?拉力赛里,那位边开着赛车边向领航打听模特微信的车手,追到那个模特没?长距离越野赛里,赛段裁判原来要提前一天就得到岗;听说那个冠军车手练过咏春,还担任过电影主演……韩寒一部《飞驰人生》电影倒是让大家了解到了这些“背后的故事”,包括虚构出来的“巴音布鲁克”赛段,现在还有人问我这条赛段在哪……反而,我们CRC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现实中的张掖戈壁赛段、长白山主峰冰雪赛段、龙游“魔鬼赛段”,知道的人并不多,也基本是“圈内人士”在谈论这些。

一部分自媒体是拿国外的比赛视频剪辑一下发到网上,保留着眼球,让流量别断档;个别大车队的车手培训和车迷活动,出现在车队自己的媒体帐号上;也有冠军车手,隔三岔五在自己的个人抖音号上各种“耍酷+得瑟”。他们在“百无聊赖”的比赛间歇期,持续着大家对赛车的激情,吸引更多爱好者关注甚至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

我们也更希望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也看到一些关于赛车产业经济方面的“深度评论”,新中国赛车运动好歹也开展了35年,对国内汽车工业产生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长期举办汽摩赛事的城市,当地因为赛车产生了多大的经济效益?某参赛车队为赞助商带来了多高的知名度和多少实打实的营业额?中国目前赛车人口有多大规模?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汽车赛事到底值多少银子?很可惜,目前还没有看到几篇像样的评论文章,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这类“赛后报道”一直是国内赛车媒体欠缺的,也是赞助商最想看的。

Screenshot_20200807_234635.jpg 


同时,赛车媒体传播也不应该局限于“新闻报道”这个形式。疫情期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本记录“中国赛车运动全纪实”的《赛车简史》(1985-2019年)横空出世;几位著名赛车记者个人举办的网上赛车图片展——“年·轮”中国赛车运动十年影像志。再不济,也可以做一些通俗易懂的赛车规则解释,向车迷普及赛车知识,避免出现一些“拉力赛领航是给车手念报纸解闷”的“笑谈”,毕竟大多数人不懂赛车规则,我们的媒体传播不是给“小众的圈内人士”看的。另外,本文前面提到的电影作为一个媒介载体形式,韩寒导演了《飞驰人生》,17亿的票房让大部分中国人一下知道了汽车拉力赛到底是什么,包括他前一部电影《乘风破浪》也都有拉力赛的元素在里面。不止这些,我们还能有更多少花钱、多办事的传播形式,等着我们自己去挖掘,去更好地做出来。 


一项汽摩赛事,无论官方专业比赛,还是民间自己组织的竞技活动,都涉及到组委会、赞助商、参赛车队/车手、车迷观众和媒体传播,这五大环节缺一不可,并且相辅相成。

 Screenshot_20200807_234742.jpg
★组委会专业组织能力、安保救援水平、裁决的公正与否等等,都是赛事成功举办的基础,吸引车队参赛和车迷观赛的有力保障之一,赛事的推广活动也保证着赞助商的回报。国内赛车运动的最高主管机构——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三十多年专业汽摩赛事的组织能力和经验,规则的制定和运用水平,在国内无出其右;国内很多城市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承办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大型汽摩赛事的丰富经验。

 Screenshot_20200807_234839.jpg
★赞助商,赛事和车队的“衣食父母”。比赛成功举办,离不开赞助商的强有力支持,没钱办不了比赛,车队没钱也无法参赛。要把比赛或者车队“卖”给赞助商,赛事和车队本身的广告价值和增值服务都必不可少,赞助商并不是单纯地到比赛里投放广告,汽车厂商或周边产品还需要通过比赛,测试自己的产品并收集相关数据,这是要伴随着一整套赛事营销方案,通过比赛把投放的资金转化成销量和营业额,好歹赞助商“买”比赛得物有所值吧?但是遍观国内的汽摩赛事,有几个能有稳定的赞助商?一签好几年的那种……很多分站赛的赞助商都不稳定,何况全年赛事的了。场地赛由于便于市场推广,商业化比重还相对较高一些,拉力和越野大部分赛事,甚至一部分场地赛的举办依旧是靠地方政府,行政因素比重占的更多一些,商业化改革道路因此会更长一些,想挣更多钱,商业化的比重还是得占大头,逐步淡化行政因素的比重。商业化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配合赞助商做好市场营销,收集汇总市场数据,提高营业额,没有这些数据支撑,哪来的钱办比赛?靠地方政府找钱,当地要想长期办比赛,不也需要相关数据支持后面的赛事么?最终还是要回到赞助商企业的身上。

Screenshot_20200807_234925.jpg 

★ 参赛车队/车手的竞技水平和职业素养决定着比赛的精彩程度,也是赛事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谁也不愿意看到正在比赛的赛车比自己平时正常开车还慢。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车队和车手不断在国际汽摩赛事中崭露头角,不断涌现出中国籍的世界冠军车队和车手,但是知名度还没有几个达到“流量明星”的级别。韩寒是特例,跨界到哪个领域都“混”出了点名堂,参加拉力赛之前已经挂上了“作家”的头衔,之后的“意见领袖”、“电影导演”都为中国赛车引来的巨大的流量。其他车队和车手,能称得上明星车队和车手的凤毛麟角。最近几年,好在有些大车队和车手已经开始加大了对自身的包装力度,从比赛之外不断的推广自己,自媒体更新率还是很高,文章前半部分提到的那位在自己抖音号上各种“耍酷+得瑟”冠军车手,不就在这么做么?这也是职业化的表现之一,不懂得包装自己的车手不是好演员。

 Screenshot_20200808_000156.jpg
★吸引更多的车迷观众观看比赛,甚至参与赛车运动,这是对赞助商最基本的回报,没有之一。比赛就是给大家看的,无论是现场观赛,还是媒体报道,赞助商都需要知道有多少人看到了比赛,看到了自己的广告,包括这些人的性别、年龄阶段、文化层次、地域分布,甚至更希望知道观赛者的工作行业、岗位职务、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等等。赞助商除了“买”赛事曝光度,还要“买”这些市场数据,做到精准营销。车迷是赞助商的“衣食父母”,研究好车迷,就是服务好赞助商。

同时,车迷到现场观赛,如何引导观赛,赛段在什么位置?比赛几点开始?现场有没有宣传材料告诉车迷赛道里都有哪些赛车车型、车队和车手?哪些地方是安全区域?比赛采用了哪些规则?车迷在现场吃什么?喝什么?哎~那个0号拉力赛车是不是林志颖开的?车迷总不能傻乎乎看着赛道里的赛车一辆一辆从眼前经过,不知道车里这是谁,比赛为什么要这么跑?不熟悉比赛规则,没有关注点的赛事,纯属“看热闹”,热闹就是看完就完,没什么可回忆的。培养车迷任重道远,服务好车迷,就是服务好赞助商。

 Screenshot_20200807_235427.jpg
★媒体传播,我认为是这几个环节里的重中之重,并且也是目前做的相对不到位的环节,所以放到最后聊。没有强有力并且有效的媒体传播,这个比赛是不成功的。尤其在疫情期间,现场不可能有大量观众聚集,国内拉力赛的常规赛段和长距离越野赛也是这样,因此媒体传播显得更为重要。赞助商、组委会和车队把比赛这个“戏台”搭起来,也唱起来了,对大家说我们有最顶级的车队,有最厉害的冠军车手,有最酷炫的漂移动作,有很多妖娆妩媚的模特,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推广活动……即使现场制作再多广告位,比赛现场来再多观众(通常三五万人算多的了),如果“媒体传播”这座桥梁没有搭好,大部分车迷还是无从知晓,更别说来看比赛,参与比赛。现场观赛人数根本达不到赞助商投放体量要求的一个零头。我们比赛不是自己搭台,自己唱戏给自己人看的。

汽摩赛事因自身的特性,需要媒体通过多种形式(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为主,包括电影、书籍等)、多个角度的内容(赛事报道、产经分析、小道八卦等)、精准的发布渠道(车迷为主,发展潜在车迷,例如00后)、针对不同社会阶层所能接受的相应表达方式(例如对年轻人,要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比如说短视频里的创意和技术流、二次元、蹭热点等),进行广泛和深度传播,吸引大家来关注比赛,甚至可以为此“制造”一些“热闹的新闻”。很可能会出现两个媒体或者车队、一堆知名车手之间因为对比赛里某事件的不同见解“大打出手”,当事人没准私底下还各种约饭,携手去某乌江豆腐鱼饭店很Happy地找老板蹭了一顿“霸王餐”。国内赛车圈可以说是没有明星,需要大家一块去“炒”,新菜剩饭都可以拿来说事,可以参考娱乐圈,但得有底限。没有明星的比赛,大家就是“看热闹”。

汽摩赛事本身也是个媒介传播载体,承担着赞助商、举办地相关部门的各种诉求。把赛事当作本杂志来看,也需要有发行量(媒体覆盖率)、传阅率(媒体到达率)等等相关传播数据,这样才能有效的计算出比赛值多少钱。不能一找赞助商,张嘴就说我这个比赛要800万。凭什么要这个数?我还说这比赛就值1块钱。用赛事本身的媒体传播数据来说话!用赛事本身的广告价值来说话!其实这只是任何体育赛事、文化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体育营销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只不过目前国内的汽摩赛事,不清楚有多少赛事在做这些事情,尤其那些行政因素比重较大的赛事。在疫情期间,在平时的比赛间歇期,媒体传播“不断档”,更有效地去发布,通过引流让这些数据得到放大。说白了,这样可以有资本管赞助商要更多的Money。去年12月,在武汉举办的“中国汽摩运动大会”,赛后按照实际传播工作,计算了赛事媒体传播广告价值,赞助商的回报得到了实打实的体现,这也是国内汽车赛事的一个进步,希望其他汽摩赛事都能效仿下去。只做媒体追踪汇总的赛事不是个好销售。

任何一项体育赛事都是一项非常综合的事情。几十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专业、非常敬业、非常吃苦耐劳的赛车媒体。我们在考虑经济收入的同时,可以做得更好,也必然能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陈凉】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