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张鸿旭:浓情禅意写“仙鹤”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8月9日哈尔滨电(记者朱淑英 尹景羽)在中国画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李可染的牛,都是带有符号性质的笔墨经典,代表了画家们的艺术特色和创作巅峰。

d8bb02f69eeaa106d470801d0dcd7e5.jpg

也有人预料:“张鸿旭的丹顶鹤,将来也会跻身在中国画坛的经典行列。”虽然这一预言需要历史去见证,但有一点大家形成了共识:张鸿旭笔下的丹顶鹤,的确千姿百态,内蕴洋溢。他关注的是丹顶鹤生存环境以及情感命运,从“简于形”入手,描绘“全于神”,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韵致和难以言传的禅意效果,使作品进入了超凡的艺术意境。

牢记启蒙恩师的教诲:学画画,第一是情感,第二才是技法。

c0a88a4db03d00811422368886e8675.jpg

张鸿旭,1963年生于丹顶鹤的故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早年受黄胄大师的入室弟子、著名画家杨秀坤影响,走上绘画之路,并随其学习中国画,被称为“黄胄再传弟子”。

杨秀坤先生自幼喜欢绘画,七十年代初,成为黄胄先生的入室弟子。他擅长人物画,兼工花鸟、山水。他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带着对生活的浓厚情感进行创作,用笔洗练劲健,设色淡雅。他追求诗的意境,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塑造成形神兼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卓越的笔墨技巧和坚实的写实功力。

杨秀坤先生这些艺术特色,显然对张鸿旭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和示范作用。但恩师杨秀坤主张“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并不急于教他笔墨技法,而是循循善诱地向他讲述黄胄画驴的那些有趣的故事,让他渐渐领悟。

文革时期,黄胄在新疆下乡。放驴、喂驴、推磨、赶驴车卖豆腐,是他的日常工作。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与驴朝夕相伴,使他与驴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段时间,黄胄和小毛驴分开了,在一次进城的路上,小毛驴载着新主人,迎面遇上了黄胄,突然大叫狂奔,直冲到黄胄身边才停了下来。黄胄百感交集,拍打着小毛驴,不禁潸然泪下。

恩师告诉张鸿旭:黄胄老先生画驴,第一是情感,第二才是技法。

天赋聪慧的张鸿旭,从这些故事中,悟出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为他日后画丹顶鹤留下了精彩的伏笔,奠定了厚重的情愫。

张鸿旭有几年部队的磨砺和军营文化的熏陶。入伍后,他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力,在集团军机关从事艺术创作。那时,自己虽然不能画驴,但他也一直关注和研究黄冑的画作。当时黄胄画的毛驴,己经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此刻他茅塞顿开,不再迷惘,毅然选择了离开部队,回到了久别的丹顶鹤的故乡。

198c78c575f72f0e24b380989b95a32.jpg

寄情丹顶鹤:他注入的是思考,表达的是感情

人间万物皆有情,黄胄画驴一绝,源于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张鸿旭画鹤,与黄胄画驴如出一辙,他注入的是思考,表达的是感情。

从部队复员回家后,张鸿旭每周三、四就跑到50里外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一跑就是20余年,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从不间断,有时就住在湿地,与丹顶鹤相伴。

他细心观察鹤的千姿百态,研究鹤的生活习性。那形态优美,似神若仙的丹顶鹤,已经萦绕在他的脑海里,铭刻在他的记忆中……

长年累月,这里的丹顶鹤,与张鸿旭也有了不舍之情。每当张鸿旭在扎龙出现,丹顶鹤都欢叫着聚拢过来,围绕在的他的身边。他在鹤群中间或观察,或拍照,或速写,或素描,跪倒爬起,乐此不疲,终日奔波,与鹤共舞。丹顶鹤似乎明白他的心思,无拘无束,欢快自如。或徜徉、挪让、舞跳、腾翔;或顾盼、嗔昵、默立、眺望;或鸣叫、欢歌,千姿百态,令人怜爱。他日观夜想,悉心揣摩,了然在胸,跃然纸上。

ad07ef02f333d37eb8c8f3055e2c1f0.jpg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张鸿旭笔下的鹤,亦写亦工,千姿百态,颈长腿高,头冠鲜红;柔静优闲,顾盼生情;或卧或飞,飘逸潇洒;引颈高歌,声震九霄……在色彩艳丽、浓彩重抹或长毫扫过、淡墨轻泼中,张鸿旭所描绘的丹顶鹤,处处流露出韵律美和诗意美。

丹顶鹤这支古老的物种,千百万年来翱翔于蓝天,徜徉于绿野,到处都有它们欢乐的家园。可如今美景不再,风光已矣,丹顶鹤生存的环境危机四伏。这让张鸿旭万分忧虑。每念及此,张鸿旭深感迷茫。于是,人们从张鸿旭的作品中悟出了那绵延无尽的忧思与爱恋。

你看他笔下的丹顶鹤,一个个闲适恬静,悠然自得,仿佛不愿凌空飞去,唯恐失掉这片家园。它们深情地依恋着沃土,热烈地亲吻着大地,尽情地享受着这份安宁……张鸿旭以他那饱含深情,缱绻悱恻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勾勒着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最为奇崛的画面。这种场景,仿佛有一种声音在扣问着人类的心灵,仿佛有一种力量在遏制着迷失的良知。只要用心品味张鸿旭笔下的丹顶鹤,似乎就能体会到这种感觉,萌生这般怜悯。

一个艺术家有怎样的感情,就有怎样的艺术表现。他笔下的鹤,有与众不同更加深刻的表达,鹤即是他的情感的符号又是艺术的符号,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内心的呐喊。

d9d3802180acd138e8a2d6c5f284981.jpg

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雪里芦花香》、《天堂》、《凝丹为顶雪为衣》、《人间仙境》等多幅作品,不断在国内外展出、得奖、获得好评,深得收藏家的青睐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与大乘寺结缘:张鸿旭的丹顶鹤融入了道家的风骨,佛学的修养。

细心的人会惊诧地发现,从2007年开始,张鸿旭描绘的丹顶鹤,已经从茫茫的芦苇荡上飞到了一片“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里,这一变化,使他的画面陡增了圣洁和禅思的意蕴。

这和他与大乘寺方丈中谛结缘有关。

在齐齐哈尔火车站西南1.5公里的地方,古树掩映中,有一处香烟缭绕,青砖碧瓦的寺院,这里就是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大乘寺。一次,张鸿旭与友人来此同游,与大乘寺的方丈中谛,一见如故,第二天便皈依在中谛方丈的门下。中谛方丈在自已独自居住的小院里腾出一间房屋,专门为张鸿旭绘画所用。张鸿旭从这一天开始,不但在大乘寺里钻心绘画,还开始研究道教与佛教,于是便有了近百幅的佛像画作的创作,在大乘寺永久珍藏。此后,他画里亭亭玉立,翩翩起舞,声震大泽,羽壮蓝天的丹顶鹤,也融入了道家的风骨,佛学的修养,清雅的荷塘,成了丹顶鹤新的精神家园。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丹顶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

道教,抓住了鹤的长寿和高飞这两个特性,并加以引申,视鹤为神圣之鸟,并渗透在道家仙学的文化之中。净土世界一莲花。而佛教,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视为圣洁之物,普渡众生的佛,皆是脚踩莲花或端坐于莲花之上,“莲”就是“佛”的象征。

面对纷扰的大千世界,张鸿旭在大乘寺里对鹤与道、鹤与莲,有了深一层的禅悟与寄望。他特别崇尚道家所倡导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的法则,认为万物循环、太极长转。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

而莲花,虽出淤泥,却能独守净心,不着染垢,安静地做着自己,守望自己,远离喧嚣,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

张鸿旭认为,道法和青莲,正是我们最缺失的人生境界,他要把自己的感悟、憧憬、遐想与神思,寄托在丹顶鹤身上,用自已的画笔传授道教与佛教的博大精深,力求将现实与表现、现实与浪漫,融为一炉。凭藉人格涵养,唤起人文精神,从而传情自然,升华人文,化物言心。于是,他笔下的鹤,就有了佛道合一的深入表达,不仅仅象征着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还有纤尘不染,笑看喧嚣的洒脱;恬淡从容,心静自安的神韵;不同流俗,圣洁素雅的风骨;廉洁自爱,不染不妖的气质;静影摇波,荷风送香的英姿……

 只身闯京都:他说,心若不息,艺无止境。

ee309580bdb9df8702c364f37ab6808.jpg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张鸿旭几十年苦心孤诣,孜孜以求,已经成为当代杰出的丹顶鹤画家。但张鸿旭却认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2008年,他告别妻儿,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清华美院,投在杜大恺教授门下进修,并成为该校的访问学者。

同年,他又拜在著名画家吴悦石门下,成为吴先生的入室弟子。

杜大恺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新笔墨画家。张鸿旭看重的是,杜大恺先生是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艺术大家,他的水墨画,绘画语言以块面结构为主、风格样式新颖、极富视觉冲击力,以独特的个性,影响了中国画坛。杜大恺先生,把自己的艺术追求概括为“当代的”、“中国的”、“我的”三个层次,这让张鸿旭更加坚定了自己执著的“我的”艺术理想和独辟蹊径的艺术追求。

吴悦石先生以及他的启蒙恩师杨秀坤先生,这两人都是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在艺术上,对张鸿旭影响最深的是,吴悦石先生简笔写意以真性情与金石气参入,笔墨传神,至简至精,奇崛洗练、真气弥漫。亦作线描工笔,尽叙物理禅机,乘物游心,妙趣横生。张鸿旭绝顶聪明之处就是,他能把恩师一生积累的文化艺术精髓,融会贯通,成为自己艺术风格的源之水,本之木。

在熬过北京最艰难的“北漂日子”后,张鸿旭在京西购置了住房,建立了画室,开始了专心致志的职业绘画生涯。借助于京都名家荟萃的有利条件,他又先后拜访过刘大为、史国良、吴山明、田黎明、卢禹舜等画坛巨擘。在名师名家的指点下,张鸿旭艺读百家,画艺大进,作品更加鲜明地呈现出亦工亦写,虚实相生,飘逸浪漫,富含诗情,寄情于物,天人合一,禅意氤氲的艺术特色,俨然有纵浪大化,戛戛独造之势。

2008年,张鸿旭跻身《文艺报》推荐的中国画坛百杰行列;2009年,他被评为新时期文艺30年当代美术大家(仅68位),同时作品被选入《文艺报》编辑的《六十年温暖常留心间》一书。其作品及有关他的专题文章还先后被《文艺报》书法美术专刊发表,被中国集邮总公司收藏,被江苏能仁寺珍存等等。目前,他已是中国华侨画院副院长,澳中文化联合会理事。


【责任编辑:王海珠】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