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瀚海,苍茫浩淼,源远流长。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且以勤为径的书海;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比天大的无涯艺海;也有古乐山歌、铁板铜琶、笛箫鼓角争鸣交响的乐海;更有金石篆刻、淋漓泼墨、丹青着意的翰海。驻足观赏,其间才俊云集,星光熠熠,人杰辈出。……今天向我们走来的,正是一位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追梦人------著名文化学者、历史宏篇巨著《资治通鉴》文化工程创意者、书法家陈木香先生。
一双大手握住我,来不及品茗,没有句客套,久别重逢老友似的把我引到书案前,转身拿出墨迹乍干的书稿,用浓重的毛氏湘音,如数家珍般地向我述说起他的新作:一叠写在米字格纸上的《千字文》行楷字帖墨稿。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而陈木香先生却仍在字里行间奋力耕耘着。这本以规范楷书写就的《千字文》字帖,是应教育部约请作为少年儿童书法教材用的。字帖一改过去竖排格式,变为从左至右的横排,“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四字一行。而《弟子规》则从左至右,“弟子规,圣人训”按三字竖排,上下两块,侧页是释意文字。平日所有钤印由先生自刻,而字帖封面、封三和封底上的“中华传世国学”、“中华文化瑰宝”、“读书储宝”,全是先生“以笔代刀”以篆文书写成印的。在创作字帖期间,为了使字体严谨连贯,一气呵成,他对自己实施“闭关”,关掉手机,关门谢客,足可见先生治学严谨、从艺不苟的精致之心,完美之意。
慈霭,谦和,豁达而率真,双目炯炯有神,这就是陈木香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几年来曾数度把盏叙怀,畅快淋漓;多次在画展上观赏他挥毫泼墨,木香先生的精气神始终充盈饱满,未见丝毫懈怠。环顾居室,客厅没有豪华沙发、书柜,一张蒙着毛毡的书案堂而皇之地横在中央,书案对面是大阳台,秋阳暖洋洋地照着几盆绿植,充滿生机。侧室中30只自制书箱分两层立在墙边,箱体上标有《资治通鉴》字样和箱号,分外醒目。先生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书箱,取出其中一函,共四册,非宣纸印刷,边翻看边讲解,如数家珍。
我立时被震撼了!端庄。清丽。高古。隽永。它像苍松的虬枝,是力的舒张;它像峭岩的挺拔,是骨的雄强;它像春天的田畴,岭横天际;它像长袖善舞,云中霓裳……眼前仿佛浮现出一片用中国独有的毛笔字书写的文字汇成的海,波澜壮阔,引人心驰神往!
中南海菊香书屋的书柜前,一代伟人毛泽东翻阅着书柜上的《资治通鉴》线装书,一遍又一遍手不释卷,并在书眉字行间密密麻麻地详细批注,解读其中治国安邦的心灵感悟。不知经过了多少日日夜夜,毛主席竟连续十七遍阅读批注了这部宏篇巨著。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公元前403年),下讫五代末(公元959年),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史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奉宋英宗之命为主编,编辑了历代君臣事迹,花费19年时光,终于成书。宋神宗高度评价该书“鉴以往之得失,以有资于治道”,故赐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
《资治通鉴》记述历朝历代兴衰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天下兴亡治乱的道理。这些道理可永为后世之鉴。《资治通鉴》文笔简洁流畅,于朴实无华中显出光彩夺目的文采。其中许多警句名篇脍炙人口,成为后世著作者模仿的榜样。阅读此书,可于精神享受中了解历史事件的本末,深悟历史真谛,给人无限的思索和启迪。
陈木香,字文煜,湖南岳阳临湘市人, 1950年11月出生, 1968年10 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市教育局、文化馆、市委办公室、市文化局工作。小时候,爸爸常对他说:“字是门面书是屋”。陈木香从小立志从文,酷爱文学、史学、书法,自学成才。他的文学功底深厚,通晓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词、楹联。工作之余创作发表了各类文学作品60余万字,为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他的书法功底深厚,善用特长锋运笔,楷、隶、篆、行四体,都入神精美,艺术风格鲜明,古朴严谨,端庄刚毅,清秀雅丽。陈木香说,一个文化人,应该用优秀的文化艺术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他对《资治通鉴》可谓情有独钟,工作之余,研读三十余年,打造资治通鉴文化工程是他人生的梦想。
1998年冬,陈木香辞去工作,无亲无故,身无分文,幸遇素眛平生的友人无私相助,隐居山东平度市三年余,在艰难困境中,奇迹般的完成了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小楷书法长卷,该卷长达六公里,可谓前无古人的书法旷世之作。2013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影印出版。全套书卷14720页,古籍线装92册,可分装30个书箱”。
初战告捷,陈木香巧思熟虑,又开始创编《资治通鉴锦言妙语》。陈木香摘录《资治通鉴》锦言妙语200条,创作成书法作品,配以文言、白话对照。这些锦言妙语,深刻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为政爱民、选贤任能、文德武略、创业守成、纳谏改过、为人处世、和谐社会、居安思危、精忠报国诸方面的文明思想和兴衰的训诫,言简意赅,道理深远!《资治通鉴锦言妙语》,2013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以上两部书法巨著先后于 2014年9月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于国家典籍馆。2015年1月16日中央党校图书馆“永久珍藏”。

接着,陈木香一鼓作气,又着手编创《资治通鉴精华篇章》。陈木香从《资治通鉴》中摘编创作了《汉文帝爱民》、《汉武帝求贤》、《唐太宗纳谏》、《唐德宗改过》四个主题书法长卷;选编创作了丈八巨幅书法作品《宋神宗资治通鉴序》、《晁错论贵粟疏》、《公孙弘论和谐社会》、《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前出师表》《诸葛亮后出师表》等。这些作品将以书法、文言白话对照的形式出版。陈木香将《资治通鉴》历代帝王、名臣、达官、良将365人,简写其生平,略传其平生,硬笔书法编写并配以图象,将影印出版《资治通鉴名人简编》。 陈木香精选《资治通鉴》200个典故,创作成书法作品。将配以故事图画影印出版《资治通鉴典故集锦》。陈木香正在摘选历代帝王治国理政、民生军事诸方面的诏书,创作成书法作品,配以文言白话对照,汇编出版《资治通鉴皇帝诏书汇编》。
以上这些围绕《资治通鉴》而衍生的多部书法著述,综合成为以“书法为主体的资治通鉴文化工程”。这是陈木香研究《资治通鉴》的成果,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史学术价值。为此,称陈木香先生为用中国书法体现《资治通鉴》精髓的研究学者,当之无愧。
木香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用超乎于常人的毅力,一辈子追求理想的信念。他什么时候也不说爱够了,到家了。他不用“家”字冠名自诩,也不用“家”字封门,爱无止境,学无止境,用无止境。力求爱出新境界,学出新门道,用出新成果。他常说,中国的汉文字有象形的特征,读书人都应该把字写漂亮,写美了就是艺术品。许多艺术门类不读书可以成家,唯独书法艺术不能,书法是学者艺术,是至美的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美字、美词、美文。
西寨坡村是河北省武安市北部边远山区,交通闭塞,坡高水少,石多土瘠,贫穷落后。该村青年农民闫军其自20来岁离村外出创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2003年成为优秀农民企业家。2008年起用4年时间投资5000多万元,绿化填沟打井,在昔日废墟上建起亭台楼阁、牌坊剧院,小学、中学校园和健身娱乐场所,焕然一新。陈木香被闫军其的创举感动,便主动先后十多次实地考察采访,创作出散文2篇,诗歌3首,楹联33幅,其他书法作品15幅,这些作品均已镌刻在村里的文化广场和旅游景点上,为村里的精神文化增添了活力,十里八村都称赞是“美丽的文化村”。陈木香书法下乡,被传为佳话。
“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陈木香先生不为世俗侵,不被名利染,修心济世的文化精神溶入他人生不懈追求创作中,确实令人钦佩。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给他写信,表彰他“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的工作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和钦佩。”
中国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从宝岛台湾写信给陈木香,称他的书法“为今之颜、柳……愿先生之才情、文化之执着,能带动苍生,为我中华文化再添光彩。”
诚如一位哲人赞叹《资治通鉴书法卷》,实为“可学、可读、可用、可看”。如此看来,似可加上“可藏、可传”,也不为过矣。

陈木香决定将这些成果献给国家。通过出版、展览、作品拍卖等系列商业运作,开拓《资治通鉴》文化工程。陈木香将用所得的收入资助有望成才的贫困学生读书。
家乡的有识之士和各界友人为陈木香先生的高风亮节所感佩,为之鼓舞,正准备集资兴建“资治通鉴文化城”。文化城为仿古建筑,将“资治通鉴文化工程”的全部内容用实木雕刻,陈布于文化城内,千秋展示,永世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无疑,这将是对陈木香先生致力研习中国先进文化、践行中华传统国学的高尚精神的褒奖和讴歌。
与先生交谈,听先生一口湘音倍感亲切。曾几何时,秋水长天中,伟岸的岳阳楼目送着木香先生离乡而去,并未觉凄清,因为他怀揣着一个梦。一个温暖着心灵的梦。孤骛落霞中,胶东半岛的青纱帐挽留着形只影单的远客,也未感孤寂,因为他笔耕着一片田。一片写滿爱的心田!先生动情地对我说,为表彰和鼓励他继续干好事业,国家教委吸收他为中国语文学会书法与汉字应用研究会的理事长,并担任中国语文学会书法与汉字研究院院长。国家文旅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主席邱新建,在听取了陈木香先生创研书法巨著的文化工程后,又参阅了《资治通鉴书法卷》的墨宝,大加赞赏,并热诚特聘陈木香先生为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的艺术顾问。
庚子新春伊始,得知陈木香先生创作的治国齐家锦言妙语书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可喜可贺。遂写诗赞之:“众望所归处,大地生光辉。治国烹小鲜,齐家乐相随。香君书法圣,后辈心手追。篷荜呈笑语,人间平安岁。”
新作《治国齐家锦言妙语书法欣赏》,选自《资治通鉴》,是继完成《资治通鉴》小楷书法创作,又出版了深刻体现我国古代社会治国齐家文明思想和兴衰训诫的《资治通鉴锦言妙语》之后又一部集史学、文学、书法于一体的经典书法专集。它的出版问世,让不同读者于精神享受中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感悟《资治通鉴》之博大精深,体悟书法艺术人生的修养内涵,堪称文史、书法研究的可贵创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出版《党政干部学习笔记》,辅以陈木香的《治国齐家锦言妙语书法欣赏》,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领导水平和理政能力。鉴古观今,放眼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动能。
历尽坎坷成大道,翰海追梦墨香远。陈木香先生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甘为弘扬国粹精华挥毫泼墨,永为新时代放歌再展宏图!
(图文整理:那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