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校园封闭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

校园封闭使得“保护门”成了“隔离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危与机

复工4个多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刘志哲仍能强烈地感受到疫情给自己的创业项目带来的“冲击波”。

他入驻校内创业基地已有4年,瞄准文化陶瓷产业。按照校园疫情防控管理,公司的大门封锁超过半年,员工只得采取线上办公。客户无法实地查看样品,许多合作被迫暂停;团队年前签下的洪山区中小学生周末陶瓷研学项目,也因中小学尚未复学而搁浅。

几个月来,这家尚在校园里孵化的企业面临“生死难关”,营业收入减少了50多万元,团队有5人陆续离开。刘志哲一边抓紧寻找新的业务,一边祈祷:“如果熬到全面复课,公司业务就能够快速恢复起来。”

在武汉这座拥有百万名在校大学生的科教大市,频频崛起的大学生创业新秀曾搅动江城双创一池春水。伴随疫情风暴过后,高校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理,师生返校,教学工作恢复正常秩序,但在校园创业孵化基地里,大量刚刚“破壳而出”的学生创业公司依然在面对疫情留下的“危与机”。

校园创业“保护门”成“隔离门”

位于华中师范大学创业园的木子岚工作室,创始人黄子豪在2月底就听到了“危险”的信号。

这家校园在孵企业,从事高品质动漫和游戏制作,拥有40多名全职员工,年盈收超过400万元。疫情暴发不久,基地指导老师就提醒他和基地里的其他创业者:“校园疫情防控有特殊性,短期内可能无法恢复办公,要及早另作打算。”

2月底,家住华师校内的黄子豪就四处打听合适的校外办公场所。4月初线下复工后,他带领团队辗转到一个朋友闲置的商铺里过渡,但办公设备大都放在校内,他只好花几万元重新购置应急。

在焦灼中度过一个月后,眼见创业园开放无望,这位90后创业者下决心租下一层350平方米的写字楼,“蚂蚁搬家”似的,用电瓶车将公司从校内搬了出来。

“以前在校内是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租金有奖补政策可以申请,多了一层保护门。但现在算上租金、水电费和物业管理费,相比于校内,公司每年要多出20万元的租房成本。”

疫情发生以来,高校疫情防控管理的特殊性,使得大多数建在校内的创业基地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办公场地短期内无法恢复入驻,给早期在象牙塔内保护性孵化阶段的创业者增加了租金压力,也加剧了团队人员的流失。

华中农业大学创业者钱君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

这位24岁的园艺专业在校研究生,两年前筹划创立了一家专注于有机肥研发生产的公司,申请了2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有8名全职员工,还在红安县建立了工厂。“疫情期间正值春耕肥料使用旺季,交通阻隔导致4000吨的订单发不出去,公司损失达200万元”。

学校创业园区封闭,团队无法入驻办公。5月创业园区租房合同到期,他申请搬了出来,重新在南湖附近租了新办公室,“以前员工吃住都可以在校内,房租也比较便宜。现在每个月要多花两万多元”。

不同于黄子豪和钱君在无奈之下的果断,还有些孵化于校内基地的创业团队则一直在苦等“隔离门”解封的那一刻。

湖北商贸学院2019届市场营销专业创业者熊争权,疫情中只得让团队采取“云办公”。但成员工作时间不稳定,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公司与客户之间的沟通效率降低,客户得不到及时回复。他创立的武汉沐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询价客户量较以往减少50%-60%,公司流失了30多个客户。

据黄子豪观察,在华中师范大学校内创业基地,除了他之外还有29家学生创业企业,由于公司小、底子薄,没有多余的资金再租新办公室,都曾苦苦等待,“受疫情影响,订单量大幅减少,有13个学生创业团队亏损额达20万元以上”。

据一位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辅导的高校教师分析:“武汉市有82所高等院校,如果按照每所高校仅有10家在孵创业企业计算,全省也有近千家创业公司。但截至8月中旬,校内创业基地允许创业者在做好疫情防控情况下复工的仍是少数。”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尽管创业基地受限于校园疫情防控管理而封闭,但大多数指导老师都不会将创业者的诉求“拒之门外”。

在某省属高校创业学院,今年上半年创业基地就办理新增入驻企业20余家。

该基地负责人表示,具备出入证明的老师大都会用“蚂蚁搬家”的方法,帮创业者把营业需要的工商执照、劳动合同、办公电脑等重要资料设备运出校园,让创业者在校门外领走,或者帮他们邮寄。

“逆境”中寻求突围

“危机亦是转机。这场疫情风暴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风险教育课。”黄子豪说,搬入写字楼里后,虽然运营成本增加,但公司效益相较于以前也在增长,展示给客户的形象更好,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校内孵化的问题是,校内创业基地归属于学校,被当作教学楼管理。入驻校内3年来,员工每天上下班得与学校作息制度同步,很多管理也得遵从校园规定,“很多客户来公司一看,与学生混在一起,对公司的实力认可也会大打折扣”。

“做企业说到底是市场行为,与上学不一样,讲究效率,要跟紧市场。校内创业基地适合短期孵化,但过于依赖校园的保护,对公司长期发展不利。”尽管疫情期间公司各类损失达64万元,但黄子豪坚信,越早接受市场磨砺,团队越能快速成长。

团队的合作方式也在危急之中求变。入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从事高端化妆品短视频拍摄的95后创业者吴杰,疫情期间因发不出员工工资,好不容易组建的8个人团队濒临解散。创业导师高泽金了解后,指导他以“员工变合伙人”的方式,将股权分配给团队,以股份分红代替工资形成激励机制,帮助公司重新聚齐,“这让我节省了10万元支出,最关键的是团队留住了”。

在疫情的危机中寻找商机,顺势而为也成为创业者的破题思路。

刘志哲团队曾历时3个多月,设计出一组陶瓷纪念章,以“身穿蓝白色防护服,头戴护目镜,抬起右手紧握拳头注目前方的志愿者”为原型,命名为《逆行者》,他拿出奖学金和部分创业补助凑了3.9万元制作成品。7月27日,他专程赶赴广州,将制作的50套陶瓷纪念章亲手送到钟南山院士团队手中,表达感恩之情。

刘志哲的这次爱心之举被一家企业知晓后,该企业一次性捐助了6万元,邀请他们制作160套产品,赠送给武汉市的民间抗疫志愿者。目前还有几家单位看到他们的设计方案后,也联络上团队,邀请他们来负责抗击疫情纪念的展示设计。

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呼唤升级

后疫情时代,如何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并及时指导扶持创业团队发展,更加考验高校相关部门的智慧。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高泽金介绍,4月底,学校就综合研判疫情防控和细致部署,开发了一套自动测温设备,做好消杀的基础上,在武汉高校中率先开放创业基地,让该校20多家企业的90多名创业者恢复了线下正常上班。

专注大数据精准营销软件开发的武汉梦软科技有限公司孵化于该校创业学院,已成长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90后熊泉浪介绍,得益于母校创业基地的及时复工,让团队凝聚在了一起,他们通过整合流行的各类优惠券、红包、秒杀等营销工具,研发出一款移动App,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中开辟了新业务。据他统计,上半年复工以来,公司已新接10个项目累计达150万元。

华中师范大学中科创业学院院长丁玉斌指导大学生创业多年,他表示,大学生创业者因其学习能力强、知识面广、富有创造活力等逐渐成为“双创”中的主力军。后疫情时代,如何扶持处于早期孵化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稳住生存推动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导师都提出了新的命题。

丁玉斌分析,国内现行的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生产线式的模式,培养出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人才,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态度、技能和知识等培养上存在方式固化、方法单一等问题。

他认为,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呼之欲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体验型、实践型和实战型的培养方式方法,顺应了时代发展。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理念有待提升,需要被认可和支持”。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应该立足于产教研学用融合,深入挖掘专业和产业寻找痛点,不局限于校园市场项目。他同时也表示,创业企业的成长是市场选择优胜劣汰的过程,必须积极融入接受市场挑战。

高泽金则建议,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创业基地与社会孵化器的多级衔接机制,施行分级孵化,“比如在校园里孵化到一定阶段后,定向推送进入社会孵化器,推动引导接受市场竞争”。他表示,尽管受限于校园疫情防控管理,让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度进退维谷,但“哀鸿遍野”的情况并不多,“这场危机也会倒逼‘真创业者’推出一些新的业态做大做强,让‘假创业者’出局”。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