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东炬
随着电子化书写的兴起,现代人书写的电子化越来越普及。不懂书理文法,不用担扰,键盘一敲,字会往上跳,什么体?除了欧柳颜赵,灵秀清雅的启功体,拙朴浑实的舒同体,绝对够用。长此以往,由文祖仓颉造字始,历经千百年蜕变演绎成现代方块字的中国书法还有它的魅力吗?请随同笔者走进著名军旅书法家张永金的书法艺术世界,零距离地欣赏他的笔情墨趣,面对面地感悟他的创意灵感,多侧面地探寻他的人格魅力,从而解读萦绕于心的困惑。
翰墨云海意,痴迷且流连。龙年早春,雨水刚过,惊蛰未到,2月28日上午,笔者一行如约到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去看望张永金院长。握过手,没落座,他便示意让打开随身带来的诗书画册页说:“快让我看看宝贝。”边看边聊着,临了爽快地问道:“要我来什么?”笔者一个“诗”字刚出口,只见他应了一声,“好,东坡的吧。”笔已经在掭墨了。不大功夫,一首苏轼的诗便呈现案端:“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见《澄迈驿通潮阁》)飞阁、长桥、白鹭、晚潮……一轴画卷铺展开来,令人眼前一亮,好不爽哉!
茶端上来,是主人特嘱泡的,无果枸杞芽茶,是宁夏朋友捎来的。裊裊茶香中,不禁让笔者想起一段佳话。那是六年前一个冬天的中午,永金正在家里吃午饭,一位身着大校军装的同志经人介绍来求张墨宝,请他写一幅中堂,并指定“云海”两字。永金二话没说立即放下饭碗,一边铺纸,一边思索“云海”的谋篇布局。片刻,只见他把笔从清水中提起,又在盛有浓墨的砚台上只轻轻地一掭,便奋笔疾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只见四尺素宣之上,那浓淡相间的云海二字,挟裹着天风,洇染着水雾,渐次显现:“云”字缠绕舒卷,飘逸灵动,拉出丝丝飞白,如云涌霞蔚;“海”字奔放豪壮,气势张扬,旋出劲健雄强,似雪浪排空。那位大校朋友见了连声叫好,“就是它!我就是想要这种云雾涌动的感觉。”原来这位大校朋友的本名叫云海,过去曾有几个人给他写过“云海”,字写得很好,但没写出他想要的意境,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感激地握住书家的手久久不放。求书者觅到梦寐以求的艺术珍品,如获至宝,当然心满意足,同时也领略到不可多得的美的享受;书家由此捕捉到书法创作中独辟蹊径的快感,同时也享受到乐此不疲的美感。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与审美情趣的奥妙正在于此。事后我问永金他当时书写“云海”的心得时,他说:“当时我设想用浓淡墨写,以表现海的韵味,云的风采。云、海两个字上下相接无空间,仿佛海天一色之意。云海寓意一种境界,像云一样自由飘荡,像海一样博大精深。”云海悠悠,乐在其中,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仰止的情怀啊!

云海苍茫间,书山跋涉路。张永金,字木人,1943年生,江苏张家港人。自幼喜欢书法,他的大字作业经常被老师红笔划圈贴在墙上作为示范,中学时代即参加书法展览。1961年从南京动力专科学校应征入伍,历任文书、排长、干事。白天他和战士一起摸爬滚打,晚上和星期天总是抽出时间临帖练字。1966年,他被调到总参机关工作,那时的文书往来基本上靠手抄,为领导和老同志抄写文件、报告,就成了手到擒来的家常便饭。后来他的职务、环境虽有多次变动,却从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与中国书法结下了毕生不解之缘。1985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永金自小受江南地域文化的浸染滋养,一种简洁而单纯的关于美的心理积淀,萌生了他对美的感悟力,滋长了他探索美的奥秘的追求心。作为军人,他崇尚刚健大气,作为江南人他又天生独具包孕吴越的灵秀之气。他把军人的阳刚豪气和江南气韵巧妙融汇,幻化到书法中去,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如果说,任何一种艺术都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一种到达某种思想高度、审美高度和道德高度的介质,那么我们考量和判断一个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也正是要看他在思想、审美和道德这三个层面的追求、把持和坚守。
回望张永金的书艺征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十年来他坚守和把持着的艺术目标是:追求艺术美,把艺术的美继承过来,传承下去,回归自然,回馈人民,造福人民。正因为他摒弃了世俗的功利心,抵御了物欲的诱惑力,才能以平常心对待仕途升迁,心宁神静,宠辱不惊;以平常心对待名利,清心寡欲,不计得失;以平常心对待书法,线条温厚质朴,柔中带刚,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常人少有的书卷气。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时,他敦厚淳朴,人敬人高,丝毫没有霸气、傲气、大牌气。2007年初夏,为“救场”,受老朋友之托我有幸请张院长和首都记者美术家协会会长、著名画家穆永瑞去承德参加笔会。那一次恰逢张院长的岳父刚从无锡来北京探亲,老人家85岁高龄身体硬朗矍铄,很少观赏过北方的风景名胜,当我知道这一情况后,便邀请老人家同往,老人很高兴。笔会之余,去游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了老人家安全又怕他累着,爱好摄影的张院长顾不得诱人风光,一直护佑在老岳父左右,搀下扶上,照顾得细致入微,翁婿间贴心相顾,老人家一路谈笑风生,平安归来,心满意足。同行的朋友们都对张院长尊老敬老的品德大加赞赏。

纵横笔墨趣,俯仰古今情。五十多年来,长期就职于总参、总后机关,1999年退休前任总后司令部局长。张永金是名职业军人,书法一直是他的业余事业。这个当年投笔从戎今又握笔伏枥的风云老将把自己的书艺生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张永金到西安出差,紧锣密鼓地办完公事,便一头扎进心驰神往已久的碑林,如痴如醉,静静地观赏着一块块碑刻,从依稀的字里行间里辨认着古人的笔墨气息,在手心上、衣襟上心追手摹,物我两忘,留连忘返,直到夜色降临,碑文模糊,才恋恋不舍地走出碑林……。
张永金书法宗二王,各体皆涉,尤擅行草,其风格萧散简远,气势开张,飘逸秀美,意境隽永,作品流传广远,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展,许多作品也曾在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展出,也曾多次在日本、新加坡、意大利挥毫献艺,书作曾多次在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和台湾等地展出,其中不少精品被各界人士争相收藏。临池之余,他书外笔耕,著有《张永金书法艺略》、《张永金书法艺术》、《流连翰墨》、《题字书法艺术》等,参与编辑出版了大型书法工具书《书法字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主编出版了几十部将军书画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月由金盾出版社出版的《题字书法艺术》是张永金以自己多年呕心沥血的专著,堪称“张氏书艺私房菜”。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书法艺术以多种形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场所,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艺术品,优秀的精品力作还被各界人士追捧,争相收藏。其中题字赠言书法也日益升温,领导干部题,书画家题,习书者题,百姓也题,有请人题的,也有自己题赠别人的,幅式和赠语千人千面,异彩纷呈,但也存在各式各样不够讲究的错谬之处,小则败笔遗笑,大则误导遗憾。然而如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题字书法作品,题字书法的内容、形式、章法、款识、钤印等等如何正确处理?他总结多年临池经验,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一一解答,雅俗共赏,实为各界从事题字书法创作朋友的良师益友,一本通俗易懂、开卷有益的教科书。张永金以传统为本,师古学今,蔚为大观。画家强调师造化,书家着意师古人。上溯魏晋,下涉唐宋元明,及至现当代,从金噐款识、摩崖石刻、法帖书论,到书体书谱、名家手迹,一经过眼,他便黙化于心,进而将传统书法艺术精髓中的道、法加以继承,再凭借自身的艺术感悟,自然而然地融汇到自己的笔墨之中。他能娴熟地驾驭笔墨,既能登堂入室,又不落窠臼,将“二王”的妍美秀丽、米芾的洒脱跌宕、怀素的放纵飞动熔为一炉,用笔力求精妙,自然呈现出不同他人的笔墨风骨,形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书艺风格。这正是张永金“化万象为灵奇,凝万趣于神思”而中得心源的结果。
将军书画魂,大美写精神。2008年,张永金65岁了,炉火纯青,人书俱老,正是艺术成熟的收获佳期。这一年枫叶出版社为他编辑出版了《流连翰墨--张永金六十五岁书法作品选》,第一版3000册不到一年被索要干净,不得已重版再印了3000册。在出版《前言》中,张永金感慨万端,剖露心迹,表明他的情愫,他写道:“流连墨海,意思是流连书法,热爱书法,愿在茫茫墨海中遨游,锻练意志,坚持学书,期待进入自由王国和到达彼岸。”虔诚的胸臆,执着的信念。他谦称这部精选收录了近两年来的50余幅作品是他的实际水平,也是他对书法艺术追求所达到的一个标点。其实,这何止是一个标点,这是一个老战士在追求书法艺术上所开拓出的一个境界。
时下,像许多名人兴起出书热一样,许多书家、画家在故乡创办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艺术馆或纪念馆等,这或许是书画家对自己艺术道路安置的一种标识。张永金翰墨功成,他没有“采菊东篱下”,也没去“独钓寒江雪”,更没去为自己“安营扎寨”,而是“笔走偏锋”,在2003年,毅然走出书斋,开始从事起将军书画活动,为把将军们的精神化为美的符号永驻人间,他与战友创办了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为宣传和研究“将军书画”,为老将军们展示才华、展览艺术和创作研究搭建起广阔的平台。将军书画研究院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古今中国将军的书画艺术为己任,一大批各个时期为共和国的诞生浴血奋战、戎马一生的将军们,一方面满腔热忱投入书画的创作和研究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颐养天年;另一方面以一颗慈善的爱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发余热,添和谐。将军书画家们这一新时期特殊的书画艺术团队一经诞生,就发挥了他们“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每逢国家和军队的重大历史关头和重大喜庆日子,每当人民遭遇突发的自然灾害的危急时刻,将军书画家们就象战争年代一样,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挥毫泼墨,寄情丹青,欢庆、捐赠、赈灾、赞助、慰问……共同娱乐,共度时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乐善为民,爱心永驻!这是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天厚土,盛开在人民群众中散发着中国军事文化馨香的瑰丽奇葩。

(图文整理:那娜) 陈凉推荐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