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晶岩给小洞小学全体学生捐赠图书和体育用品。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创作源泉,我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对兴国这片红色的土地充满向往,我来了就打算扎根在此处,向老区人民学习,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每年都扎扎实实为老区人民做点事。”
这是作家孙晶岩2018年10月7日应邀来到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说的一段话。孙晶岩在小洞村设立自己的老区工作室,表示今后将每年定期来此开展采风、创作,向文学爱好者授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
孙晶岩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深秋的赣南一片金黄,清晨,孙晶岩被公鸡的鸣叫惊醒,她来到曾经插过秧的稻田,看到金灿灿的稻子在秋风中摇曳,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年是第四次来到赣南体验生活、创作,她把所有的情愫在这里倾注,把满怀的红土梦、老区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孙晶岩给孩子们讲课。
结缘老区种情根
孙晶岩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一级作家,曾自费采访创作了63万字的《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系中国首部全景式描写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获多项文学奖,社会反响强烈。至今,她已出版16部长篇报告文学、4部散文报告文学集、一部学术著作,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文联优秀图书奖头奖、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二十余项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介绍到海外。
说起与赣南的缘分,记忆拉回到1998年。为了采写公安题材文学作品《中国金融黑洞》,孙晶岩应公安部之邀到赣州市公安局采访。当年的赣州交通不便,孙晶岩坐飞机到南昌再转车来赣州,直到晚上才到,但是赣州给了她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采访我得到了赣州人的帮助,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开拓、忠诚和勇敢,走的时候我就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后来,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金融黑洞》一经出版便一炮打响,被誉为是打击经济犯罪、讴歌经侦民警的开山之作。该作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联播》节目改版复播后成为首选诵读作品,孙晶岩因此收到了3000多封读者来信,她觉得是赣州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时光荏苒,2018年10月7日,孙晶岩再次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应邀来到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办老区工作室,扶贫济困,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当时的兴国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她在北京的朋友问:“北京大都市的生活多好,干吗要往贫穷的老区跑?”
原来这与她的经历有关,孙晶岩觉得青年时代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她在当新兵时曾经到河北革命老区拉练,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她曾经到延安、渭南、西柏坡、井冈山、山西八路军总部以及平北、平西、冀东抗日根据地讲课、采访、体验生活。
几十年来,孙晶岩致力于扶贫济困,关注弱势群体,资助灾区儿童。从1995年开始孙晶岩便利用寒暑假自费采访中国的国家级贫困县,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山脊——中国扶贫行动》,在20多年前就在书中提出“扶贫要扶志,扶贫贵在造血,给一条鱼不如给一根钓鱼竿”。尔后,孙晶岩采访西气东输、汶川抗震、北平抗战、援助新疆,她经常在农村和革命老区奔波。
孙晶岩老区工作室位于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3年前,这个村有876户、3750人,是东村乡人口最多的村子,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4亩地,贫困户有171户、767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弱病残待在家里,农村发展的落后让孙晶岩难以释怀。
“孙阿姨,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我了……”孙晶岩在给村里的孩子讲课时,有的孩子这样哭述自己的“留守故事”。
住在兴国县老表家,走访贫困乡亲,孙晶岩想的是在红军最弱小、最困难的时刻,兴国人民张开博大的胸膛拥抱了红军。“赣南老区群众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要忘了老区群众,如今老区人民需要更多人参与到帮助脱贫、支持发展。”孙晶岩发自肺腑地说道。

▲孙晶岩带领文化名家捐赠书籍、杂志办阅览室。
文化帮扶情意浓
“我来到兴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我选择自己住到小洞村去,与村民联系更紧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心声。”孙晶岩如是说。
孙晶岩每次来到兴国,总是住在小洞村,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孙晶岩所住的房东家一家三口,一个老人,一对夫妻,他们种稻子、种油茶、养鸡。女主人叫丁小平,时常陪着孙晶岩深入边远山区农家采访,走在弯弯的山道上,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2018年第一次来到兴国,孙晶岩就倡议举办文化名家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与文化名家一道召开传承红色文化研讨会、表演文艺节目,给小洞小学捐赠书籍,给赣州市图书馆捐赠4000册书籍,给兴国县写了几十幅字画、给孩子们讲课,开展文化扶贫、爱心助学等活动,帮助农民采摘木梓;2019年,在小洞村举办了文化名家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大家体验插秧、耙田、踩水车,表演节目,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孙晶岩和熊小米文化公司一道给小洞小学的每个孩子捐赠了图书和画笔,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今年9月下旬和国庆期间,孙晶岩等文化名家第三年在兴国县举办农耕文化活动,他们在小洞村锄草、种树、磨豆腐、打米粿、开农耕文化座谈会、给孩子们讲课、给学校学生捐赠图书和体育用具。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举办农耕文化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邀请文化名家们来兴国老区体验农耕文化,就是希望大家通过深刻的体验,创作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老区发展的好作品。”孙晶岩表示。
这3年来,孙晶岩住在老乡家里访贫问苦,进行田野调查,寻访红色元素,跟踪了解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兴国的实施情况,关心留守儿童,为兴国的文学爱好者及中小学生上写作辅导课,用诗歌、报告文学、微电影等形式,讴歌模范兴国的光荣历史和扶贫故事,为打造“兴国山歌”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心出力。
孙晶岩在兴国县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创作发表了16首关于革命老区的诗歌,发表了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扶贫在兴国》,在兴国自编自导自演拍摄的微电影《闪闪的红星——血沃映山红》,在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微电影展中获奖,孙晶岩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小洞小学的孩子们。孙晶岩老区工作室设在小洞小学一间废弃的教室里,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她把老区工作室装饰成了阅览室,每年捐赠图书和杂志充实到这里,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

▲孙晶岩采访身残志坚的典型叶向阳。
红土梦里情更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孙晶岩对足下这片红土地怀揣着梦想。
“赣南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共和国摇篮、红军的兵源地、长征的出发地。品读毛泽东在赣南写的诗篇,觉得很有气魄;陈毅那荡气回肠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赣南写的。我觉得赣南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孙晶岩说。
于是,孙晶岩尽管忙得筋疲力尽,但仍要坚持捧一颗热心书写赣南红土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为了更好地与乡亲们沟通,孙晶岩努力学习兴国话,向扶贫干部和兴国山歌专家请教,每天与客家乡民拉着家常,聆听赣南老表的各种故事。孙晶岩所住的地方,推开门就是山,望着雾霭升腾的山村,感受欢快的农家生活,天天萌发创作的念想,一首首沾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泥土芬芳的散文诗歌在笔端呈现。
“罗霄翠竹青,山村方睡醒。黄牛觅绿草,犬吠从鸡鸣。夜宿老表家,田野调查精。粗茶与淡饭,醉美是乡情。苏区模范县,摇篮诞红星。饮水要思源,扶贫须真诚。”坐在农家院里,看到山村的景象,孙晶岩即兴写下这首《乡野感怀》,抒发自己对老区农村的感想。
小洞村身残志坚的创业者叶向阳说:“自从孙老师在这里成立了老区工作室,写报告文学和诗歌宣传我们,我们的香樟湾农庄生意可好了,每个星期都有人开车到这里来游玩、吃饭,乡亲们生活变好了。”
每年都要来小洞村进行文化扶贫的孙晶岩,也感受到了小洞村的变化,3年前见到的叶向阳家的房子比较简陋,现在粉刷一新,墙上写着“香樟湾共享农庄”的字样。他的农庄有了起色,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
“你要是爱这片土地,你就会时刻牵挂着。我感谢兴国县委、县政府,感谢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国艺新时代的同道。”孙晶岩说,自己将继续为赣南这片红色土地奉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赣南过去对中国革命特殊的贡献,了解今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尤其要推出文旅创意、山歌剧、动漫等文艺创作成果,组织作家、艺术家到兴国县采风,在这片红土地上续写红色的传奇。
来源:赣南日报 特约记者黄志勇 记者萧森 彭梦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