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红土梦,老区情——军旅作家孙晶岩在兴国成立老区工作室

13.png

▲孙晶岩给小洞小学全体学生捐赠图书和体育用品。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创作源泉,我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对兴国这片红色的土地充满向往,我来了就打算扎根在此处,向老区人民学习,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每年都扎扎实实为老区人民做点事。”

这是作家孙晶岩2018年10月7日应邀来到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说的一段话。孙晶岩在小洞村设立自己的老区工作室,表示今后将每年定期来此开展采风、创作,向文学爱好者授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

孙晶岩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深秋的赣南一片金黄,清晨,孙晶岩被公鸡的鸣叫惊醒,她来到曾经插过秧的稻田,看到金灿灿的稻子在秋风中摇曳,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今年是第四次来到赣南体验生活、创作,她把所有的情愫在这里倾注,把满怀的红土梦、老区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15.png

▲孙晶岩给孩子们讲课。

结缘老区种情根

孙晶岩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一级作家,曾自费采访创作了63万字的《山脊——中国扶贫行动》,系中国首部全景式描写扶贫的长篇报告文学,获多项文学奖,社会反响强烈。至今,她已出版16部长篇报告文学、4部散文报告文学集、一部学术著作,曾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中国文联优秀图书奖头奖、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中华铁人文学奖等二十余项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介绍到海外。

说起与赣南的缘分,记忆拉回到1998年。为了采写公安题材文学作品《中国金融黑洞》,孙晶岩应公安部之邀到赣州市公安局采访。当年的赣州交通不便,孙晶岩坐飞机到南昌再转车来赣州,直到晚上才到,但是赣州给了她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采访我得到了赣州人的帮助,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开拓、忠诚和勇敢,走的时候我就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后来,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金融黑洞》一经出版便一炮打响,被誉为是打击经济犯罪、讴歌经侦民警的开山之作。该作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联播》节目改版复播后成为首选诵读作品,孙晶岩因此收到了3000多封读者来信,她觉得是赣州给自己带来了好运。

时光荏苒,2018年10月7日,孙晶岩再次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应邀来到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办老区工作室,扶贫济困,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当时的兴国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她在北京的朋友问:“北京大都市的生活多好,干吗要往贫穷的老区跑?”

原来这与她的经历有关,孙晶岩觉得青年时代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她在当新兵时曾经到河北革命老区拉练,与老区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她曾经到延安、渭南、西柏坡、井冈山、山西八路军总部以及平北、平西、冀东抗日根据地讲课、采访、体验生活。

几十年来,孙晶岩致力于扶贫济困,关注弱势群体,资助灾区儿童。从1995年开始孙晶岩便利用寒暑假自费采访中国的国家级贫困县,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山脊——中国扶贫行动》,在20多年前就在书中提出“扶贫要扶志,扶贫贵在造血,给一条鱼不如给一根钓鱼竿”。尔后,孙晶岩采访西气东输、汶川抗震、北平抗战、援助新疆,她经常在农村和革命老区奔波。

孙晶岩老区工作室位于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3年前,这个村有876户、3750人,是东村乡人口最多的村子,人多地少,人均只有0.4亩地,贫困户有171户、767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老弱病残待在家里,农村发展的落后让孙晶岩难以释怀。

“孙阿姨,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关心我了……”孙晶岩在给村里的孩子讲课时,有的孩子这样哭述自己的“留守故事”。

住在兴国县老表家,走访贫困乡亲,孙晶岩想的是在红军最弱小、最困难的时刻,兴国人民张开博大的胸膛拥抱了红军。“赣南老区群众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不要忘了老区群众,如今老区人民需要更多人参与到帮助脱贫、支持发展。”孙晶岩发自肺腑地说道。

19.png

▲孙晶岩带领文化名家捐赠书籍、杂志办阅览室。

文化帮扶情意浓

“我来到兴国,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但我选择自己住到小洞村去,与村民联系更紧密,更好地了解村民的心声。”孙晶岩如是说。

孙晶岩每次来到兴国,总是住在小洞村,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孙晶岩所住的房东家一家三口,一个老人,一对夫妻,他们种稻子、种油茶、养鸡。女主人叫丁小平,时常陪着孙晶岩深入边远山区农家采访,走在弯弯的山道上,晚上连路灯都没有。

20.png

2018年第一次来到兴国,孙晶岩就倡议举办文化名家农耕文化体验活动,与文化名家一道召开传承红色文化研讨会、表演文艺节目,给小洞小学捐赠书籍,给赣州市图书馆捐赠4000册书籍,给兴国县写了几十幅字画、给孩子们讲课,开展文化扶贫、爱心助学等活动,帮助农民采摘木梓;2019年,在小洞村举办了文化名家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大家体验插秧、耙田、踩水车,表演节目,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孙晶岩和熊小米文化公司一道给小洞小学的每个孩子捐赠了图书和画笔,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今年9月下旬和国庆期间,孙晶岩等文化名家第三年在兴国县举办农耕文化活动,他们在小洞村锄草、种树、磨豆腐、打米粿、开农耕文化座谈会、给孩子们讲课、给学校学生捐赠图书和体育用具。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举办农耕文化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邀请文化名家们来兴国老区体验农耕文化,就是希望大家通过深刻的体验,创作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老区发展的好作品。”孙晶岩表示。

这3年来,孙晶岩住在老乡家里访贫问苦,进行田野调查,寻访红色元素,跟踪了解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兴国的实施情况,关心留守儿童,为兴国的文学爱好者及中小学生上写作辅导课,用诗歌、报告文学、微电影等形式,讴歌模范兴国的光荣历史和扶贫故事,为打造“兴国山歌”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心出力。

孙晶岩在兴国县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创作发表了16首关于革命老区的诗歌,发表了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扶贫在兴国》,在兴国自编自导自演拍摄的微电影《闪闪的红星——血沃映山红》,在第七届中国(威海)国际微电影展中获奖,孙晶岩将全部奖金捐赠给小洞小学的孩子们。孙晶岩老区工作室设在小洞小学一间废弃的教室里,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她把老区工作室装饰成了阅览室,每年捐赠图书和杂志充实到这里,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

21.png

▲孙晶岩采访身残志坚的典型叶向阳。

红土梦里情更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孙晶岩对足下这片红土地怀揣着梦想。

“赣南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共和国摇篮、红军的兵源地、长征的出发地。品读毛泽东在赣南写的诗篇,觉得很有气魄;陈毅那荡气回肠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赣南写的。我觉得赣南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孙晶岩说。

于是,孙晶岩尽管忙得筋疲力尽,但仍要坚持捧一颗热心书写赣南红土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为了更好地与乡亲们沟通,孙晶岩努力学习兴国话,向扶贫干部和兴国山歌专家请教,每天与客家乡民拉着家常,聆听赣南老表的各种故事。孙晶岩所住的地方,推开门就是山,望着雾霭升腾的山村,感受欢快的农家生活,天天萌发创作的念想,一首首沾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泥土芬芳的散文诗歌在笔端呈现。

“罗霄翠竹青,山村方睡醒。黄牛觅绿草,犬吠从鸡鸣。夜宿老表家,田野调查精。粗茶与淡饭,醉美是乡情。苏区模范县,摇篮诞红星。饮水要思源,扶贫须真诚。”坐在农家院里,看到山村的景象,孙晶岩即兴写下这首《乡野感怀》,抒发自己对老区农村的感想。

小洞村身残志坚的创业者叶向阳说:“自从孙老师在这里成立了老区工作室,写报告文学和诗歌宣传我们,我们的香樟湾农庄生意可好了,每个星期都有人开车到这里来游玩、吃饭,乡亲们生活变好了。”

每年都要来小洞村进行文化扶贫的孙晶岩,也感受到了小洞村的变化,3年前见到的叶向阳家的房子比较简陋,现在粉刷一新,墙上写着“香樟湾共享农庄”的字样。他的农庄有了起色,脸色也变得红润起来。

“你要是爱这片土地,你就会时刻牵挂着。我感谢兴国县委、县政府,感谢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和国艺新时代的同道。”孙晶岩说,自己将继续为赣南这片红色土地奉献力量,让更多人了解赣南过去对中国革命特殊的贡献,了解今天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尤其要推出文旅创意、山歌剧、动漫等文艺创作成果,组织作家、艺术家到兴国县采风,在这片红土地上续写红色的传奇。

来源:赣南日报 特约记者黄志勇 记者萧森 彭梦琴

【责任编辑:王海珠】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