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姚咏梅


原载于《中国摄影报》题为《谈用“写”的思维来“拍” 用“拍”的思维去“写”》
随着科技的发达,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提高了大众拍照的兴趣,可以说人人都是“摄影师”。但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拿着设备不等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摄影;在拥有了一定的摄影技术之后,摄影便更多的体现了一个人的艺术和文化修养,需要我们在摄影的时候多一分思考。
但照片常常不能把每一份思考完全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把那份思考在用图片表现的同时用文字补充剩下的意境,或者在写作的时候用图片来增强视觉效果。还有,照片往往源于现象,却不能翻译、解释现象。在没有文字说明的情况下,有时我们很难准确解读照片、理解作者的意图。

当摄影与文字能够融合的时候摄影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了。当然,想要把摄影与文字完美的融合要未雨绸缪,在拍摄之前就要有所思考与准备,在拍摄后用文字完善补充,使照片更有内涵,让文字更加精彩。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写”的思维来“拍”, 用“拍”的思维去“写”。
用“写”的思维“拍”
摄影是运用摄影器材以影像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摄影是发现美, 留住美的眼睛。 它可以把社会和大自然瞬间的光影美纪录下来, 展示给人们美的享受。摄影不仅是一个按动快门的过程,一个真正的摄影人无论在何时何地, 都在观察着生活的点点细节, 寻觅着, 欣赏着, 纪录着, 回味着, 这是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摄影与书画作品一样,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直白表达。在一张照片的色调、光影、构图里都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摄影中可以找到自我,只是图片不能全部表现出来。
当我们观看一张孤立的照片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疑问或者曲解作者的本来意图,所以作品题目与作者的阐述是必须了解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准确解读照片的意义。在这里,文字充分发挥了作用,把单独的照片链接起来,使每个镜头里包含着故事,使内容是连贯,照片背后无法用图片表达的内容。

比如人像摄影。人物,是摄影艺术中最主要课题,也是人像摄影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精神面貌变化也特别快。平常多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做到知其好恶、依其气质,用做人物访谈的功夫,在人像拍摄前对人物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把他的个性从画面中体现出来,是善是恶是温婉还是强悍?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多角度发现的思维方式、提高判断和沟通的能力。合理安排题材给人物赋予故事性,增加图片的可读性。因此,人像拍摄也是读懂人物的过程,是沟通交流的过程,是一个“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写”的过程。
用“拍”的思维去“写”
许多摄影人拍了好照片后,经常为给好照片命题犯难。表面上看就是几个字或者十几个字的事情,但表达和牵动的是作者的眼光、思想、修养和拍摄时有什么样的思维。文字与摄影同样重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链条。
“视觉文化”“读图时代”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化。随着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每个人都被海量信息包围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无法静下来仔细品味摄影图片所含内涵。而图片说明则赋予了“读图”的生命力。好的摄影作品不单有写实的人文与风景记录,许多有着无穷幻想力的摄影师会在照片中加入后期元素,释放脑海里的创意灵感。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一篇文章,短则百余字,长则上万字,不管字数多少,想要把作者的思路、观点详实而准确的表达出来,需要作者有绝对清晰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观点、材料来支撑文章。
生活需要画面感。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我们不经意地看往往都很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同样的画面在摄影人镜头下或者文人的笔下会展现出触动灵魂的美。当我们用特殊的视角体验光和影所呈现的局部场景,心灵就会体验到各种美的感受以及久远高深的意境。让我们看看“枯藤老树昏鸦”只有在夕阳下形成光和影的作用,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美感和视觉的冲击。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画面感。独到的画面感往往能够为方寸之间的画面注入深刻动人的灵魂,枯藤老树瞬间即彰显出或独立、苍劲,或凄凉,空灵,或枯而不朽、倔强屹立的骨感之美,这或许就是摄影的魅力。
摄影是发现美的眼睛,文字是对美的刻画!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事物之所以美,完全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它是美的,对美的感受则是我们所有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当一叶孤帆划过夕阳、潺潺溪水徜徉山间、袅袅晨曦穿过丛林,金色海滩留下一串串脚印......
比如,朱自清的《春》,那细雨、草地、儿童、风筝……活灵活现地刻划了春天的踪迹,宣泄了无穷春意,一副湿润、和谐、富有生命力的画面就勾画出来了。读后使人仿佛感到那清新放浪的早春气息扑面而来,从中享受到悠悠不尽的美的情思。这不仅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更是一曲青春美的赞歌。
还有,戴望舒的《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其诗的意境和强烈的画面感在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我都一直难以忘怀。所以说文字是想象的画,摄影则是画的诗歌。

诗化语言与精美图片的融合
早期的文字接近于画图、几何线条,如甲骨文、象形文字、玛雅文字等,文字是语言学中的视觉形式,把时空的影像转换为视觉可见的符号系统。文字有温度,也有弹性,是照片的外延,让文字和照片一起有温暖人的光影,用心“打捞”出人世间的感动和细微,去寻找、触及让大家心动的那抹生活之光。
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在《报道摄影》中强调:“人类迄今为止发明了文字、印刷、图片、广播、电视、电脑互联网等大众信息的传播方式,所有不同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就是文字。没有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语言文字,所有的传播方式都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显然,只有图片好文字好,相互支撑又浑然一体,一件报道摄影作品才算完整。

摄影的要义是解决“观看之道”,这就是为什么当众多的摄影者都在同一个地方按下快门,但拍摄出来的照片品质却各有高下的区别。不同的结果来自于不同的观看,观看本身其实正是摄影者对事物的选择和理解。同样的道理,与摄影相关联的文字也是作者对事物与人物选择和理解的结果,你看到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想到得越多,你作品的价值才可能越大。
摄影是一首没有文字的诗在光影间流淌,当我们端起手中的相机,体现的是技巧,创造出的是作品;文字是心语,当我们敲下键盘,一行行文字流淌出来,诉说着照片后面的所见所思所想,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展现出来。拍与写的融合如同一个开放的城市,有眼界,有激情,有兼容。
文字与图像的结合既不同于传统的文字与插图,把文字做为简单的图解,也不同于当下读图时代这种拼贴杂陈式的并置,而是二者相互生发、相互映衬的关系。摄影不是文字的补充,文字也不是看图说话。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文字与摄影的相通之处,用“拍”的思维去“写”,用“写”的思维去“拍”。让我们“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寓情于景,感悟于心”。 让哲学的思考、诗化的语言与精美的图片之间既保持独立性又相得益彰,进而形成一种全新文学样式。

作者姚咏梅,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编委、中企联企业文化评审委员会专家、企业文化中国论坛专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杂文学会会员、全国杂文学会联席会常务委员、首都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市决策学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