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草书:纵任奔逸 凤舞龙翔

草书,中国文字中最为简约的字体。因其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使得许多人把草书看成是楷书、行书的简化,认为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是篆、隶、楷、行、草。其实,草书产生的时间几乎与隶书同步,其逐渐成熟的过渡期也几与隶书的发展平行。

关于草书的起源时间,历史上主要有源秦说、源汉说两种。东汉赵壹的《非草书》认为:“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里则有“汉兴有草书”之说。近现代考古发现的文字资料证明,最初的草书并不是隶草,而是草篆。草书的肇始时期可上溯到战国中后期,其演变过程为: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其中,草篆、草隶为萌芽期,章草为形成期,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为成熟期。

 

天然率真的草篆

战国时期,文字的使用从贵族扩大到士人和平民。当时任务繁重的下层书吏和民间抄书者,往往会急书以速成,草篆便应运而生。这种草篆,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的首尾之处出现了无意识的笔势牵带。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从秦代陶盖文“苏解为”中得到印证——陶工苏解 率意草篆

这是一帧天然率真、古趣盎然的陶盖文,上刻“苏解为”三字。据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邦怀先生考证:“苏解乃陶工之姓名,物勒工名,是也。”他认为“为”当解释为“造”,秦人言“为”而汉人言“造”,所以该陶盖应为秦代之物。

秦代实行“物勒工名”制度,手工业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备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苏解为”当是陶工苏解在泥坯上随手刻画而成。三字虽为篆体,却不似工整端严的官方字体,逸笔草草,不雕不饰,应为草篆。“蘓(苏)”字的“禾”旁采用连笔,“爲(为)”字省简了笔画。笔画的连接和省简是典型的草法特点,草书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文字起源于民间,汉字形态的每一次变化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也正是民间书法无拘无束、纯任自然的原创性,使草书的产生获得了契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古朴稚拙的草隶

草隶,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流行于秦汉间。其特点是存隶意,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笔法与结体尚无一定规范可循。目前,我们可以从大量出土的汉代简牍帛书中一睹其真容。如1993年江苏省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竹简《神乌傅》——神乌寓言 悲情草隶

《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年—前13年),“傅”是“赋”的通假字。《神乌傅》是一篇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也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产生的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神乌傅》全文664字,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乌鸦的悲情故事: 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鸦艰辛筑巢。巢未筑好,一只盗鸟前来偷窃材料,雌乌便和盗鸟吵了起来,并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被盗鸟击伤,冤屈难伸,求助无门,遂断然求死,而雄乌也决心殉情。雌乌不同意,让它迅速逃走,再寻贤妻,抚育孤子,说完便自杀身亡。雄乌大哀,只得离开旧巢,携子而去。

《神乌傅》篇名三字,用工整隶书写就。正文均为草隶,用笔、结字和章法不拘一格,精巧灵动,随意挥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稚拙美。

 

斑驳烂漫的章草

章草是草隶高度规范化的产物,出现在西汉末期。传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章草的笔画略带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而不相连带,不似今草字字纽结纠缠。

关于“章草”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曰为汉章帝所喜爱,或曰施于章奏,或曰因史游作《急就章》。史游的《急就章》,奠定了章草的标准范本,但目前存留下来最早的《急就章》为三国皇象所书(图三)。

东汉末期,习草之风大盛,赵壹《非草书》描写了士人阶层耽迷草书的情景:“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这一时期,章草开始向今草转变,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275年),距今1700余年,有“墨皇”之称。然而,这件中国现存最早的名人墨迹,在旧中国却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在它上面,凝聚着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心血和生命——陆机“墨皇” 伯驹生命

《平复帖》现存9行84字,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因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卖给日本人。大收藏家张伯驹闻知此事,非常愤怒、焦急,便变卖家产,用巨款买下《平复帖》。1941年,张伯驹突遭一伙持枪匪徒绑架,绑匪索价300万,并以“撕票”威胁其夫人潘素。张伯驹将生死置之度外,暗中叮嘱夫人: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同时绝食抗议。绑匪见张家态度坚决,知道无法逼出《平复帖》,只好自降赎金放人。不久,张伯驹举家迁往西安,他让夫人把《平复帖》缝入自己的衣服夹层里,虽历尽跋涉离乱,未曾须臾离身。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及所藏古代字画全部无偿献给国家,实现了他书画收藏的初衷:“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平复帖》为陆机用秃笔燥墨书于麻纸之上,书风古厚,笔意婉转,斑驳烂漫。细观此帖,字间虽不连属,但那笔势倚侧的章草笔意中已荡溢着今草的气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妍美流便的今草

草书由章草变为今草,是草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演变。今草省去了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书写更为简约方便。今草传为东汉末年的张芝所创,世称其为“草圣”。今草到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笔下,变汉魏的朴质书风为妍美流便,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标准。王羲之的草书疏放妍妙,王献之的草书神骏超逸,他们共同构成了草书创变的“二王体系”——羲献父子 并称二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有“书圣”之称。东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而王羲之又是这一时期最具创造性的书家。他从形式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一般不作多字连绵,仅以二、三字一笔出之;并借用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擫、敛蓄的今草。王羲之的草书点画结构匀称,笔姿矫健雄逸,字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风神蕴藉,不藏不露,中规适矩,呈现出一派成熟的理性魅力和风采。自此以后,今草“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是《十七帖》,其中第十五通尺牍《远宦帖》(图五)为王羲之晚年作品。此时他对今草的实践已极为娴熟,但该帖的某些用笔、线形及结字仍可寻见章草的意味。作为一位创新型书家,王羲之对旧体并非简单的扬弃,而是从章草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使今草不断丰富和完善。

东晋另一位草书大家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耽精草法,曾劝说父亲 “改体”,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别树一帜。他在得法于王羲之的基础上,兼学张芝,改体创制,由“内擫”而转为“外拓”,由敛蓄而化为奔逸,突破王羲之的连绵模式,发展为多字贯通的“一笔书”,将今草又向前推进一步,后世遂有“破体”之称。其草书名作《中秋帖》(图六)就是 “一笔书”的代表作,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该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为稀世珍宝。

关于《中秋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此帖在民国时期被溥仪带出宫外,后流散民间。1950年,《中秋帖》与“三希帖”中的王珣《伯远帖》被典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面临出售的危局。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在国家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指示不惜重金购回二帖,终于使这两件墨宝回归祖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奔放写意的狂草

狂草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它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笔势奔放起伏,字形变化繁多。狂草为盛唐张旭所创,他常常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甚至用头发蘸墨书写,人称“张颠”。张旭的草书线条丰肥圆劲、厚实饱满,人谓“张妙于肥”。狂草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中唐僧人怀素,与张旭一样,怀素也习惯醉后乘兴挥毫,二人并称为“颠张醉素”或“颠张狂素”。怀素继承张旭狂草的衣钵,将张旭草书的丰肥变为瘦硬,故曰“以狂继颠”。因此,狂草之名,一方面是由于书写时的疾速与诡奇,另一方面与张旭、怀素酒酣颠狂的创作状态有关——颠张醉素 狂草抒怀

张旭狂草,脱胎于张芝、二王,亦有“草圣”之誉。他善于从各种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草书笔法之意;后又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草书笔法之神。张旭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书法家,他用充满激情的狂草来抒写内心的情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把激荡的情感与草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也使得中国文字由实用性书写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

张旭的《古诗四帖》是狂草艺术的典范之作。通篇气势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倏忽万里;似急风骤雨,跌宕起伏。也许我们可以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窥见张旭醉书狂草时的情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怀素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位狂草大家。他幼年出家为僧,经禅之暇,勤学书法。因无钱买纸练字,就在寺旁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练字。由于长期精勤学书,秃笔成冢。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妙道,又向当时名家求教,书艺大进。他善以中锋作大草,“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备具。

《自叙帖》是怀素中年以后的草书巨制。这幅126 行、长达7米有余的作品,是怀素一生草书艺术的写照。文章列举了当时诗人、名流对他书艺的赞美,并以浪漫恣肆的笔墨线条传达豪放自得的心情。通篇神采飞扬,如龙蛇竞走,飞动圆转,随手万变,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规范。在字形结体及章法布局上,尤其富有创造性,有时几个字一笔连绵写成,有时又将某个字夸张放大,处理手法娴熟多变,奥妙绝伦,给人以新奇而又富于抒情性的艺术感受。

狂草将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标志着草书摆脱了实用性,成为一种纯艺术性的书法形式。草书最适于写意,即抒情达意。在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中,单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可谓独占鳌头。草书的发展演变,就是实用性逐渐减弱、艺术性逐渐增强的过程。唐以后,草书逐渐退出实用领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但它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开拓与创新将永远启迪世人。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