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共享自习室成为创业热门之一 你会为学习氛围买单吗?

明亮的护眼灯,舒适的座椅,全天循环的新风系统,一应俱全的学习用品以及免费提供的茶饮零食……近年来,共享自习室在全国各大城市火了起来,成为备考一族追梦路上的新根据地,也成为很多创业者的新宠。

美团发布的2020年《暑期教育行业复苏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共享自习室飙升为成人培训搜索增长率排名第一,较去年同期流量增长超过10倍。在很多行业因疫情进入低谷的当下,共享自习室为何如此火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自习室越来越火

小巧又温馨的空间里,一排排座椅错落有致,坐满了专心看书的人,整个屋子里只能听到书本翻页的声音。

这是一家共享自习室。进入这间屋子的人,有正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有下班后为自己“充电”的职场人士,也有被家长送来做作业的中学生。他们每天花费50元到100元左右,就能为自己觅得一处安静的学习天地,如果办月卡、季卡、年卡,价格还能更优惠。

国内的共享自习室,最早在2014年成立于广州,之后开始在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出现,2019年全国新增付费自习室近千家。大众点评数据显示,目前沈阳、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共享自习室均超过200家,其中沈阳已经有360多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这些自习室的设计布局大体相同。一两百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几十个座位,并根据不同人对环境的不同需求作了简单划分,比如类似图书馆的开放式书桌和用隔板隔开的独立暗格,以及“键鼠区”和“静音区”等。每个桌子上都有插座和台灯,并设立了独立储物柜。自习室内还设有休息区,另外还提供耳机、打印机、充电宝等常用设备。

一家共享自习室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防疫期间停业2个月,但重新开业后自习室客流稳定,上座率能达到70%,晚上和周末人相对较多,其他时间相对宽松一些。

“寻求自己的独立空间”

“在家里根本没法学习。”正在为求职考试作准备的黄涵告诉记者,最近她每天都会来自习室学习,“共享自习室的学习氛围比家里好,装修、光线、环境都很舒服,在这里学习效率高。”

过去,黄涵也曾到周边学校“蹭”自习室,或去公共图书馆学习。然而,防疫期间很多学校都封闭了,“离我家最近的图书馆根本预约不上”,她只好开始“花钱买座位”,好在共享自习室一小时10块钱左右的收费让她觉得“还能接受”。

北京元气自习室创始人陈苏明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就是因为要学习找不到自习室,后来萌生了创办共享自习室的想法。

分析人士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大幅裁员,而中国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考研、考证成为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中国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攀升,2020年共有341万人报考研究生,但全国平均每43.9万人共用一座图书馆,公共自习空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正是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催生了中国共享自习室的发展。

除了满足学习需求,自习室还满足了人们对私密空间的渴望。艾媒咨询调查数据显示,43.2%的消费者去共享自习室的主要目的是为寻求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对此,黄涵深有感触:“在自习室会感觉到心安,能不受干扰地去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在这里能真正做自己。”

探索智能经营模式

“现在竞争太激烈了。”陈苏明告诉记者,过去元气自习室是附近两栋写字楼里唯一的共享自习室,最近楼里又新开了4家,分流了不少客户。

记者调查了解到,现阶段共享自习室主要采取预收会员费的盈利模式,但也有不少创业者正在探索多元的经营方式:深圳专壹自习室利用自习室平台搭建了“青年人成长生活圈”,通过电影分享、读书沙龙、花艺课堂等增量服务,提高用户黏性;上海黑族自习室在防疫期间为会员延期,并创建了会员微信打卡群,提供线上“云督导”,积累口碑;郑州早晚自习社推出“24小时无人模式”,拉长营业时间,降低人力成本……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共享自习室存在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未来,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细分市场,开展跨界经营、共享空间联营等,通过智能化和社区化降低经营成本,探索多种盈利模式,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

快速发展的自习室也带来新的管理问题。目前自习室大多分布于写字楼或居民住宅区,部分自习室存在消防等安全隐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要维护行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通过提前备案、完善社会信用评价机制等手段,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记者 乔 彩)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