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PPP模式:“双重效应”助力文旅发展


石家庄之北,正定古城以南,华北地区辽阔的天空下流淌着滹沱河:这个季节,河面宽广,春水溶溶,水鸟随波浪起伏、飞起落下,水岸有精心规划的步道,一侧临水,一侧种植了芦苇等植物,有风吹来时苇荡轻舞,一派北方难得一见的秀美与壮美兼具的水景。站在岸边,打开地图App,会发现这一片水岸是当地的文旅网红打卡地“滹沱花海”,也是石家庄的城市“后花园”。

从黄沙漫漫的河道到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滹沱美景,一定程度上得益于PPP模式――2015年,财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包括交通、环保、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项目建设,改变了滹沱河面貌的水域生态修复工程一期采取的就是这一模式。

而随着PPP模式的推广,文化、旅游项目对其的意义日益凸显:一方面,文化、旅游领域自身的PPP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另一方面,随着大量交通、环保、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PPP项目建成,正如滹沱河水域生态修复工程一样,其建成后的运维等又都“落脚”文化、旅游――文化、旅游项目之于PPP模式的“双重效应”正在逐步形成。

PPP模式:文化、旅游十九居其二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指政府与私人之间,基于提供产品和服务出发点,达成特许权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伙伴合作关系。在我国,这一模式大约于2015年后开始大面积推广,其着眼点在于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PPP模式涉及19个一级行业,包括交通、环保、城镇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其中,文化和旅游都位居一级行业之列。自推广以来,PPP模式的潜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2014年至2020年10月,全国PPP综合信息累计入库项目9870个、投资额15.2万亿元;截至2020年10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文化和旅游行业入库数量为527个(文化201个、旅游326个),投资额61370亿元(文化19170亿元、旅游42200亿元)。

业内人士一般认为,相较于其他领域,文化、旅游都属于幸福产业,具有更强的消费属性,因此在文化、旅游领域推广PPP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旅游项目,特别是与提供公共服务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事业单位或者地方国企运营的,一般而言缺乏竞争,PPP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领域原来的投资和运营模式,使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兰萍对记者表示,“这种鲶鱼效应会促发整个行业在投融资体制、运营体制和资源配置上的变革和逐步完善。同时,PPP项目引入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专业化运作模式,会对行业产生示范和辐射效应,由点及面,对行业的转型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曾参与PPP项目运营的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洪炉钢也认为:“文化、旅游项目采用PPP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让专业的运营方来运营,运营效率低等弊端得到了很大的规避,对社会资本方的运营绩效考核,真正体现了运营方的专业能力和建管一体化的优势,除了运营效率提高,在运营成本控制上也能充分体现规模和专业优势。”

而着眼于未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PPP模式依然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对记者表示:“PPP模式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大有作为。首先,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方面亟待PPP的参与和作为,比如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各地区的重要大遗址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商业街区开发等;再有,也是更有潜力的,文化和旅游‘新基建’是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数字化以及自能化开发应用,需要的资金规模巨大,而文化旅游大数据资产化、产业化乃至金融化的潜力巨大,是一个非常适合PPP的重大战略性文旅蓝海。”

双重效应助力文旅发展

“共建成17个停车场、4200个车位、1426个垃圾桶,24个配有移动卫生间和移动小卖部的一级驿站、14个配有移动卫生间的二级驿站,新建足球场3个、篮球场28个、网球场17个。自开放以来,日均接待游客1500人次,去年清明节期间共计接待游客9.3万人次、国庆期间接待游客69.7万人次。”谈起滹沱河生态治理后的沿河旅游发展,负责生态治理工程的负责人说起旅游相关数据也是如数家珍。

这正是文化、旅游助力PPP模式其他领域项目运维的生动写照:虽然文化、旅游项目在PPP模式中占比并不大,但大量的交通、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在建成后进行运维时的落脚点都是文化、旅游。仍以滹沱河项目为例,滹沱河位于正定之南,而旅游业已是正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20年1月至11月,正定县共接待游客989.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5.98亿元,古城风貌、文化文物特色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这种区位条件下,滹沱河生态治理工程除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外,将文化、旅游作为项目建成后进行运维的落脚点顺理成章。据介绍,滹沱河生态治理工程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历史文化的融入和支持带动沿河旅游发展,目前从西向东已形成了云龙公园、拾迹公园、叠翠山公园、明曦湖公园、映秀山公园、奥体公园和星野公园七大主题公园,打造了“一河、一湿地、两湖、四堰、三十二节点”的生态景观格局。如今,万亩“滹沱花海”、喷泉水秀、河湖广场(我爱石家庄)都已成为知名“打卡地”,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之外,文旅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在逐步显现。

这绝非个案,事实上,有大量的交通、生态、城镇改造等PPP项目落脚于文化、旅游,这使得文化、旅游在PPP模式中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单纯的项目数和投资额占比反映出来的份额,而是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此,周兰萍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文化、旅游项目和交通、城建等传统领域的项目相互关联,有时甚至无法分割。有很多交通、城建项目就是为文化、旅游类项目配套实施的,而很多文化、旅游类项目本身就包含了基础设施配套等类似城建项目的建设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量运用,使得城乡在基础设施水平、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迅速提升,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赵鹏宇】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