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要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高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开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

守护绿水青山以“绿”换“金”

走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竹海连绵,清溪潺潺。在绿水青山的掩映下,村口屹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石碑熠熠生辉。

但在上世纪90年代,余村还是浙江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靠山吃山”让余村一度成为安吉最富裕的村,然而富了腰包,坏了环境。十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余村人放弃了开山采矿,通过生态复绿、发展休闲旅游,如今的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安吉余村,仅是浙江守护绿水青山,以“绿”换“金”的一个缩影。

杭州西溪湿地。生态环境部供图

杭州西溪湿地,曲水弯环,群鸟嬉戏。这里被划定为浙江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区。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浙江,一套覆盖全域、因地施策、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环境管控单元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犹如一套“绿色标尺”,时刻度量着浙江的发展与保护。

记者了解到,浙江共划定陆域环境管控单元2507个。优先保护单元1063个,占全省总面积的50.30%。重点管控单元1117个,占全省总面积的14.31%。陆域一般管控单元327个,占全省总面积的35.39%。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方敏对人民网记者介绍道,“三线一单”是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保障生态功能、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

方敏谈到,今年初,浙江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通过这样一套“绿色标尺”优化空间管控,能有效度量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表示,浙江结合具体实践,创新且有效地推进“三线一单”落地,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空间布局,为其它省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水共治擦亮江河湖泊美丽底色

浙江是江南水乡,省域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境内有钱塘江、甬江、苕溪、瓯江等八大水系,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凭借敢为人先的闯劲,从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也最先遇到了河湖污染带来的“成长的烦恼”:地表水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0%至60%,劣Ⅴ类水质断面近20%,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仅占比40%至60%,八大水系均出现污染,全省黑臭河频现……

作为南太湖流域上的一条重要支流――芦圻漾,就曾遭遇被污染的窘境。过去,由于沿岸养殖企业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加上生活污水横流,导致流域水体一度变黑发臭,百姓苦不堪言。在“五水共治”决策的引领下,治水工作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污、工程治水向综合治理、专项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如今的芦圻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芦圻漾的变化从根本上提升了流域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2019年,我们村通过扩大招商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和生态旅游、电商等产业,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浙江省长兴县东王村党总支书记钦伟娟说。

水清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在浙江各地不断涌现。据了解,201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河长制”,积极推动“美丽河湖”建设,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138条(个),美丽河湖建设长度1284公里。浙江以深化“五水共治”等为重点,打造“美丽浙江”,成为带动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五水共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浙江在推进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也全力助推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如是说。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打造先行示范区

绿色低碳是“十四五”发展的关键词。《意见》指出,要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高标准制定实施浙江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围绕未来浙江在绿色发展上的提升方向,方敏对记者表示,《意见》的发布对于浙江来说是重大的政策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浙江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满怀坚定。

在日前发布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记者发现,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上,浙江持续加码。

《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浙江将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控制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4%,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实现全覆盖。

此外,浙江将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生活和科技创新“6+1”领域和11个设区市达峰方案编制,推动煤炭消费和工业领域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鼓励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等率先达峰。

《规划》指出,浙江还将开展多层级“零碳”(低碳)体系建设。到2025年,乡镇以上“零碳”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建设数量达到300个,建成绿色低碳园区50个,建成10个“零碳”示范县(市、区)、100个“零碳”示范乡镇(街道)、1000个“零碳”示范村(社区)。积极实践碳中和,规范碳中和机制,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并鼓励推广应用“碳标签”。

“下一步,浙江将在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应用场景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绘好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让浙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家园。”方敏说。

共同富裕不光是物质上的富裕,优质的生态环境也要大家共享。随着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不断深入,浙江必将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谱写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文文】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