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探索科创、享受艺术、投身运动……

“双减”后,校内教育如何“质效双增”

时值暑期,北京市汇文中学课程中心负责人尚宝山已经开始筹划下学期开学后的一件事——课后服务。

2021年7月,教育部表示,9月开学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要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每周5天、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近日发布的“双减”意见,更加明确提出了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等举措。

如何将“双减”意见要求变成扎扎实实的校园行动?和很多学校的课程安排负责人一样,尚宝山面临新问题。体育运动、科技探索、社团活动、各类讲座……一门门课程、一项项活动的安排正在经过精挑细选,列在日程计划上。

自愿参与,兴趣先导

年近六旬的江西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教师李学战又该往他的大皮箱里填东西了——他在思考,如何将身边的废旧材料利用起来,教孩子们进行手工小制作。

“前些日子还有家长给我打电话,问我会不会开一个‘创客班’。现在,学校已经将我的课排到暑期托管课程里了。”李学战的语气带着期待和兴奋,“让平时看似无用的废品,‘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玩具。孩子们对这样的课程非常感兴趣。”

从2008年学校成立科技制作兴趣小组起,李学战一直担任指导老师。每次看到合适的手工制作材料,他都会放进一个大皮箱里。他摸索总结了“诱、学、做、玩、思、创”的六步创客教学法。日积月累,他带领师生创作了近千件科技创新作品,选送的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的有一百多件,在全国性创意大赛中屡获佳绩。

“双减”意见提出,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为像李学战这样的老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除了科技制作班,李学战所在的学校还开设了写作、编程等丰富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都是按照兴趣来报名的。”李学战说,“只要是自愿参加、有兴趣做下去就不是负担。上学期我带领同学们做桥梁主题手工,和他们一同设计桥、制作桥、美化桥、展示桥,有时下课时间到了,作品还没完成,学生们都不愿意走,要等家长催他们才肯回去。”

课后服务如何不变成变相补课,不变成学生的新负担?“自主自愿”是大家的共识。

“是否参加课后服务,完全由教师、学生、家长自己决定。各中小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创造性落实;广大家长主动配合、积极参与;社会机构招标进入,提供高质量服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申报、自主学习、自主体验。”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介绍该市开展课后服务的做法。

自主体现在可选内容的多样性。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学科教师专业特长,开设课程门类156种、各类社团208个,诗联创作、思维导图、主题电影等热门社团的招募选课“一位难求”。

自主还体现在时间安排的弹性。北京密云区部分中小学校从今年3月开始的课后服务试点中,必修单元安排体育锻炼,保证“校内1小时”锻炼时间;选修单元安排科学实践、劳动教育、美育活动、课业辅导等,由学生自主选择。

“课后服务‘5+2’,学生有更宽松的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了。”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王艳梅说,该旗小学之前是在一周中的某天下午安排两课时的社团或兴趣小组课,“9月课后服务开始后,一个学生就可选多个社团,例如周一上了剪纸,周二还可以上泥塑,拓展艺术体验。”

做好衔接,打造特色

“课后服务供给的重点,是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使其成为校内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刘宇辉表示。

如何统筹课内外,让课后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

李学战认为,课后服务教师要有意识地做迁移和引导,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带动学科学习。“动手操作会让学生的手越来越灵巧,思路越来越活跃,而且制作过程会涉及很多数学、物理知识。”李学战经常要求学生使用不同材料制作同一物品,“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李学战举例,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对惯性、摩擦力会有认识。在创客班他便教同学们用竹筒、光盘做拉线转盘,其原理是拉动细线,光盘转动,并因为惯性而持续一段时间,由于摩擦力又会最终停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其中的几个部件,开发出功能更丰富的玩具。六年级学生郭梦晨用瓶子代替竹筒,横向装置旋转体,带动牙签盘转动;彭鑫熠同学用竹筷取代光盘,改变拉线方向,自创出不同样式的拉线转盘。他们对自己的制作很欣喜,越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和动手的快乐。”

“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发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李老师在路边捡起了一只被丢弃的灯,居然拆解改造成了小玩具的一部分。很幸运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江西省芦溪县芦溪中学高三学生温诗雨回忆说。

除了智育,课后服务也给美育、体育开辟了新的空间。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声健认为,学校艺术课程主要提供基本素养教育,而课后艺术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学习需求,更侧重于兴趣学习和特长培养,“二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在科右前旗部分小学的兴趣社团,剪纸、泥塑、装饰画、国画课程都很受欢迎。王艳梅介绍,在该旗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里,课后服务将作为课堂的延伸,“在社团,出于同样兴趣的学生聚在一起,教师能拓展宽度、延伸度,学生也能有更大的动手操作空间。”

“老师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运动技能,而课后服务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去‘勤练’,只有‘勤练’了,技能提高了,才可能‘常赛’,通过比赛来检验成果,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成就感。”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分析道,“除了教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之外,还可以把体育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在科学训练中帮助学生磨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记者注意到,为了保证课后服务的精准化、针对性,不少学校计划走精品、小班路线。北京大兴区多所小学在低年级课后托管试点中每班不超过20人。对于即将全面覆盖的课后服务,尚宝山也表示,汇文中学将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室内外场地,班额不超过行政班人数。作业辅导、学习研讨等环节也实行小班化、精品化。

引入资源,拓展空间

“有了‘双减’政策,我觉得参与科创班的学生可能会更多,但是也不能一味乐观。现在创新创客倾向于智能编程,好多老师想做,但上不了手。不少教师主课教学负担已比较重,也难以腾出时间去钻研。”李学战表示。

课外服务开展起来,教育资源配套能跟上吗?

一面挖掘自身潜力,一面引入社会资源,很多学校都在努力。

“为了设计满足学生需求的特色课程和活动,尽量让学生多运动、多体验、多探索,在师资方面,汇文中学会立足校内资源,适当引入优质校外资源,同时充分调动家校共育机制和高校资源,例如引入行业精英、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尚宝山说。

社会资源的有序加入,赋予了课后服务新的可能。在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校长温剑看来,开展好课后服务,家长资源是鲜活生动的“教科书”,社会各界力量是有力的“助推器”。“我们邀请科学家、公安干警以及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两办印发的美育文件和教育部有关文件都提出要培养学生一至两项艺术特长,如果仅靠课堂,实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而较之于学科类培训,校外艺术类培训学费往往比较高,这是因为艺术类培训需要特定的器材设备,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高价格水平。我想,依靠课后服务和托管,可以发挥好学校艺术教师的作用,也可以让合规的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进来,一方面把高学费适当降低,另一方面也能把好的艺术教育理念引入校外艺术培训,有效促进其教学改革。”郭声健分析道。

同时,郭声健特别强调了对校外培训机构参与的遴选和监管机制:“以艺术培训为例,一是要明确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包括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软件硬件,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二是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研制好教学基本规范或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督查,重点考查任课教师的师德规范,以及专业和教学水平;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物价部门要联合制定收费标准并严格执行。”

面对一些学校开展体育类课后服务器材、场地、人力有限的问题,刘波认为,政府应当做资源整合的牵头者。“教育系统可能资源有限,但学校具备相应活动的组织条件;体育系统有很多优质资源。如果能建立相应机制进行资源整合,或许可以为学校体育类课后服务提供新的思路。”

“课后服务还应该进一步利用好教育信息化资源。‘双减’文件中提出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我想,鼓励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在区域内教研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资源整合,以慕课和公开课的形式向社会网络平台开放共享课程资源,是促进教育均衡、满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要提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效率,同时注意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提高教师待遇和参与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评价组专家李煜晖表示。(记者 周世祥)


【责任编辑:欧阳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