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清华国学院的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短暂的辉煌

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诞生于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急遽变迀、新旧学术转轨之际。清华国学研究院仅生存4年,共招收4届70余名学生,在完成学业的68人中,除11人出国深造外,其余50多人均为中国各著名大学的扛鼎者,其中如姚明达、吴其昌、王力、王静如、姜亮夫、刘盼遂、徐中舒、高亨、刘节、谢国祯、戴家祥、蔡尚思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成为中国20世纪学界星河灿烂的奇观。

而清华国学院的教师竟不足10人,其中有四大名导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任吴宓,以及李济、梁漱溟、马衡、林志钧等讲师。如果说,人们要排名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那么,清华国学研究院是当之无愧的。令人惊诧不己的是,何以在如此短暂的岁月,一个小小的国学研究院,居然创造了中国学术界的奇迹,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笔者认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功,从社会条件而言,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从清华大学自身的条件而言,具有办学特色、人才标准、民主管理等微观理念。

首先,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清华国学研究院得以跳出意识形态的束缚,形成卓然独立的办学风格。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4年中,前二年为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7年),也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专制、独裁似乎是它的代名词。其实,这只是历史表象的一面,其另一面却是中国近现代探索民主政治的一段试验期。不然,就难以解释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伟大历史事件,诸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等。

由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加上军阀割据的“乱世”状态,即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相互牵制,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进行严密的专制统治的条件,从而为民主政治提供了试验和发展的空间。于是,北京政府在形式上采取“三权分立”制度、建立司法独立体制的前提下,客观上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北京政府时期相当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赋予人民前此未有的权利和自由。即使体现袁世凯独裁集权的“新约法”也有保障人权和自由的规定,如“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其第五条到第十条详细地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如身体、家宅、财产、著作、集会、结社和信教等。最典型的则是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没有书报检查制度。

正是在这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可以使教育、学术研究不至严重依附于政治权势。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在国学研究院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通篇不谈空头政治,而是吸纳胡适先生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倡议,他说:“现在中国所谓新教育,大都抄袭欧美各国之教育,预谋自动,必须本中国文化精神,悉心研究。所以本校同时组织研究院,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方法可以利用科学方法,并参加中国考据之法,希望从研究中寻出中国之国魂。”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后二年为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时期(1927-1949年)。南京政府建立之初,国民党蒋介石还相对延续了一些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理念,但随着其独裁统治的强化,终于逐渐建立起严密的书报检查制度,实施特务监督管理,扼杀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由此,清华国学研究院不得不随着主流意识形态运转。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短期夭折固然有其规模偏小,不注意发展;特别是民族救亡运动的日益高涨,己不容学人心安理得地“整理国故”的原委,但政治上的禁锢确是加速其夭折的一大客观因素。

一个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是不是发达,关键要看这个社会是否具备包容性。按照英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现代社会的设计,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应体现出:作为包容性的平等、有限的精英统治、公共空间(公民自由)的复兴、“超越劳动的社会”、积极的福利政策、社会投资型国家。从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北京政府时期,也即中国进行政治民主的试验期看,是多少符合包容性社会的前三条的,因而当时的社会给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崛起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其次,短暂的经济发展为清华国学研究院提供了物质保障。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4年,正处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北京政府时期,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我国许多有识之士大办实业,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空前发展;南京政府时期(1927—1937年)则在北京政府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市场经济,居然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夹缝中,创出了年均增长8%-9%的奇迹。这些都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了优越的办学条件。

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办学经费非常宽裕(其中包括美国的援助),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① 一是教师的科研经费上不封顶,一年四季随便去何地参加学术会议或考古,只须吴宓大笔一挥。1926年春,李济从山西考古归来,足足带回考古资料49箱,花去的金钱可想而知,而清华大学教务处主任梅贻琦还嫌他带得不多。清华国学研究院充裕的资料经费、各种善本秘籍的方便借阅,也是令人羡慕的。据王国维致蒋汝藻函,研究院每年购书款1万元,“在京校中已算第一有力”,而王国维仍不满意。盖学术的长进是需要不断交流、不断吸收前沿学科的动态的,如果一名大学教师一年仅能参加一二次学术活动,甚至足不出行;或者买不起书,那么他的学术水平怎能提高?

② 二是教师的待遇优厚。据已故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教授、著名金文甲骨文专家戴家祥生前告诉笔者,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每人配工作室一间,月薪大洋400元;四大讲师李济、梁漱溟、马衡、林志钧等,也每人配一间工作室,月薪大洋100元,外加美国弗利尔艺术馆给的300元津贴,他们的收入与教授持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一名清华校工月薪3元,已足够养家;请一个全职保姆,每月仅需1-2元;800元能买北京的一处四合院。因此,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师从不为生活、家务所累,他们可以随便去琉璃厂买古董、字画和珍贵版本等。

③ 三是学生不仅不用缴学费,而且还有充足的奖学金,以致学生不仅可以大量购书、考察,而且每学期由学生轮流作东,请老师们上馆子。

再次,多元文化为清华国学研究院提供了自由思想的土壤。

清华国学研究院存在的时期,正是近现代中国思潮相互激荡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以致各种社团、报刊如雨后春笋,无论是以陈独秀、瞿秋白领军的《新青年》及《前锋》、《先驱》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主义的对歧,还是新文学运动与唯美主义、颓废主义、伤感主义和复古主义的并存,以及科学与玄学之争等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没有哪家唯我独尊,这就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的思想自由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看重的,甚至高于自己生命的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1953年11月22日,陈寅恪与汪篯的谈话,即“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所阐明的一段话,可以看做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办学理念。

陈寅恪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俗谛’在当时指三民主义而言。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段名言深刻地阐明了具有鲜活创造力的学术真谛所在。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也曾对蔡尚思说:“中国历来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大目的,所谓‘学而优则仕’是也。而思想家更没有一个不谈政治思想的。其实治学与做官是两途而不是一途。做官要到处活动。治学要专心研究。二者很难兼长。大政治家多,大学问家少;大学问家兼政治家则更少。究竟最可贵的是哪一种人呢?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心得,这是做学问的人所必须首先知道的。我希望年少力富的人,能专心一意地治学。”

表面上是开导学生不要从政,实质上则是他仕途失意后对人生的总结。由于学术是一项艰巨的精神创造,因而它的发展需要宁静的环境,需要士子心无旁骛,王国维虽然说明了这个问题,但他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一个社会在政治禁锢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难以安心治学。

陈寅恪和王国维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其背后却间接地启示我们,多元文化与单极文化对清华国学研究院兴衰存亡的影响。

上述证明,一所大学能不能创造辉煌,能不能流芳千古,必须看它在创办时期是否具备宽松的政治环境、宽裕的经济条件、多元文化的支撑,这三套马车缺一不可。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博大的“和而不同”学贯中西和洋为中用的追求。吴宓在《清华开办研究院之旨趣及经过》的演讲中,对这一追求作了阐述:

① 一是“值兹新旧递嬗之际,国人对于西方文化,宜有精深之研究,然后可以采择适当,融化无碍”;

② 二是“中国固有文化各方面(如政治、经济、管理学),须有通彻之了解,然后于今日国计民生,种种重要问题,方可迎刃而解,措置咸宜”;

③ 三是“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有高深学术机关,为大学毕业及学问己有根基者进修之地,且不必远赴欧美,多耗资财,且所学与国情隔阂。”总之,就是要培养对于中外文化有精深研究的、有社会责任的、有人文关怀的高级人才。

吴宓所阐述的办学理念,是契合中国学术转型期的特点的。当时,中国自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以来,西学东渐的激流己冲决了古老的传统的学术大门,因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学术亦不例外,其实质就是要走开放式的、站在国学基础上瞭望世界文明的办学路径。循着这一路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大纲由王国维起草,采取旧中国的书院制和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这些中国一流学者的问题意识、深邃思考和宏大气魄;近代以来,欧美日本的思想、学术与制度的启示;甲骨卜辞、汉代竹简、敦煌文书、大内档案的发现;20世纪初叶中国思想学术界欲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思潮,所引出的与欧美日本竞学术短长的潮流,交汇成清华国学研究院学子得到世界一流教育的平台。从这个平台出发,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学子充分地吸收了中外文明的精华,这从王国维致马衡的一封信中可略见一斑,“现在大学是否有满蒙藏文讲座?此在我国不可不设者。其次则东方古国文字学并关紧要。研究生有愿研究者,能资遣法德学之甚善,惟需择史学有根柢者乃可耳。”

在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课程分基础课和专题研究两类,另有临时演讲。按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听基础课,教授要安排答疑。这对学生了解各种学问,感受不同的治学风格,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师生交流无疑是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形成了双边教学的互动。

如前所述,1926年春,李济从山西考古归来,梁启超、王国维组织了一堂师生交流课。这堂课布置得像个会场,先由李济讲述自己选择山西为工作对象,是因为《史记》上讲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些行政名城都在山西。接着,他取出发掘的半个新石器时期的被割裂过的蚕茧,学生们都伸长了脖子看,有的说年代那么久,还是这样白:有的说既然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究竟用什么工具割它呢?然后由王国维来解释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石片割蚕茧的原理,并巧妙地传授将传世文献与地下发掘材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曾与古代科技一样,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随着近代西方生产力的发展,文化、教育呈多元开放的态势,中国的高等教育难以融入其中,亦难以顺利地演变为近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这也许是“李约瑟难题”中的一个子题。

然而,清华国学研究院走“后发外生型”的发展道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西方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本位理念,即以追求个性教育和创造性教育为宗旨:以前者而言,由于自由和个性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自由的基础是个性的充分张扬,而且只有人格发展的完全自由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以后者而言,由于创造是人的最高境界,因而高等教育的教学和评价机制应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惟命是从、附和重复、疲于应付、没有创意的传统教学局面。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打破了一言堂,充分发扬课堂民主,践行了上述西方高等教育的两大理念,从而脱离了古代高等教育独自封闭发展的状态。

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办学特色相辅相成的,是它在制度层面的两大特点:

其一,选拔人才不看资历和论文数量而重实际水平。

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吴宓推荐陈寅恪任教授。校长曹云祥因陈寅恪一无学位、二无论著,面有难色。梁启超劝荐道:“我梁某也算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校长被说服。

清华大学领导的宽容,还表现在聘梁漱溟为讲师上。梁漱溟当时才20多岁,根本没什么学历、论文,但他的佛学知识,对儒学的独到见解,打动了曹云祥和吴宓的心,遂从此登上中国学术前沿阵地。

戴家祥仅是个中学毕业生,且家境贫寒,1926年赴北京参加考试,经过严格的笔试,他力挫群雄,考了第7名;但还有面试一关,当王国维召见他时,发现他已读过自己的《观堂集林》,并有终身钻研古文字的志向,便高兴地录取了他。果然,戴家祥在90高龄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金文大字典》,实现了其师王国维的遗愿。

清华国学研究院不拘一格降人才,也即对人才的评估标准,决不呆板划一,讲究灵活务实。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弊害,便是教条化和绝对化。后来的高等院校逐渐发展出量化的标准,对师资的聘用与评价,必须以学历与论著数量为标准。

从表面上看,这种门槛似乎很科学,形成了可以机械操作的“规则”但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才,很可能被这种机械的操作规则拒之门外,或扼杀在摇篮里。因为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是不能绝对以有无所谓博士、教授头衔,是否著作等身作为衡量标准的。

一部中国学术史业已证明:好些学者,真正能流传于后世的,往往就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已足流芳千古。所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大胆起用人才,对高等教育致力于学生独立、自主、求实、怀疑、批判等人格因素的养成不无裨益,因为学生具有了这种人格因素才能激发创造潜能,才能进行知识创新,才能有以坚毅的意志,实现宏远抱负的决心。

1927年编辑的《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生动地记述了前后两届同学在风华正茂年代,互道珍重,各抒壮怀的情景。戴家样出人意外,他说自己向往的是,要成为一个“勇敢、奋斗、忠实、千古少有的学者”像玄奘那样,令同窗学友大为感动。

其二,行政主管的服务意识和行政人员的精干。

且不说王国维辞谢院长之聘而转任教授,吴宓以哈佛硕士之名望和研究院主任之尊位甘愿为师生服务,单就校方对国学研究院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今人听来好像“天方夜谭”。

例如,国学研究院的教师不仅月薪高于主任(吴宓月薪300元)等行政人员,而且出门用车,只要一个电话,校长办公室立即予以安排。又如,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投昆明湖后,戴家祥和刘节因悲伤过度,以致相继发烧,校方马上派车送他们去医院就诊。另外,国学研究院每学期举办师生茶话会。届时,校长、教务长、主任一定到会,毕恭毕敬地向全体师生致敬,感谢他们为清华赢得了荣誉。

再看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行政人员,最典型的是由吴宓这样的大学者兼行政主管,其他的行政人员更少,院里有事直接让校方解决,办事效率很高,真正做到了精兵简政。在此氛围下,导师对同学的关怀,也周到备至。陈寅恪为介绍戴家样、颜虚心去中山大学任教,前后三次致信容庚与傅斯年,言词恳切,现在仍保存在《陈寅恪集》里。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管理经验说明,高等院校的管理除了制度层面的因素外,尚要看管理者的素养。清华大学及国学研究院的校长、主任、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在吸纳西方希腊民主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本哲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文关怀和民主作风,从而在教授治校的基础上,让科学的民主管理渗透到为教师、学生服务的实践中。管理者尽心为师生服务,是高等教育乃至一切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反之,便会异化教育规律,以致严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民主管理,在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如同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大改革、一大奇迹,更在于让今人产生广泛的联想。

综上所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融的结果,虽然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但给我们留下的诸多办学、管理经验,特别是如何利用社会条件脱颖而出的发展经验,当给今日创办世界一流大学以有益的启示。

注:

①笔者在1996年秋至1997年春,多次采访戴家祥先生,获悉不少清华国学研究院佚事,文中关涉戴家祥及他与导师们的交往内容,均为采访所得,不再另注。

【责任编辑:黄飞虎】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