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老年教育需求快速增长——老年大学准备好了吗?

北京魏公村东南角,是国家老年大学所在地。从双井到魏公村这条线路,退休后的熊应进每周五都要走一次,即便是跨过半个北京城,也乐此不疲。因为这一天,她可以不用管家务,“完全享受自己的时间”。

上老年大学,到底学些什么,哪些课程最受欢迎,老人们最看重什么?近半个月来,记者前往多所老年大学,观察老人们的学习状态,与学校教师探讨他们面临的困难,试图讲述出老年大学里的故事。

渴望新事物 更渴望陪伴

今年3月,以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基础,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记者到访国家老年大学时,天空正下着小雨。一楼大厅人流络绎不绝,电梯要等两轮才能上去。电梯里,老年大学的学员们相互打招呼,讨论着“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一位穿着蓝色外衣的学员走出电梯,正巧碰到老师,对老师说:“可得给我们多讲几次,我老是记不住。”

老年大学的教室设置在五、六、七层。一层近百米长,舞蹈室、绘画室等各类型教室分列两边,教学区域经过适老化改造,厕所、休息处安有扶手。教室不大,但都很现代化。

教室里摆放着可活动座椅,中部挂着两台电视屏幕,坐在后部的学员也能够看清楚。

这是熊应进上老年大学的第三个年头。这次,她报了两个班,写意山水画和摄影课,“好不容易抢到了名额,姐妹们都羡慕我”。

“画竹子,也有章法,讲究疏密深浅,高低错落。”国家老年大学的书画课教师马恩甫,点评着学员们上一周的作品。

十来幅作品,挂满窗边,光线透过宣纸照进来,作品用笔、纹理清清楚楚。熊应进指着同学的作品,对记者说:“马老师点评得很客观,不管你有没有基础,他都鼓励大家多动笔。”

讲台下,有的学员在做笔记,有的举起手机录下视频,也有学员发问用笔的方式,甚至如何选纸、选墨等问题,现场气氛轻松。

底下20来个学员,坐得满满当当,其中不乏满头白发的老人。

这节课的最后,马恩甫现场教学,示范了梅花和牡丹的画法。学员们沉浸其中,“拖堂”20分钟后,意犹未尽。下课后,两个学员迅速走上讲台,在和老师商量后,将两幅作品借走,回家临摹。

老年大学的一节课时间约为90分钟。上午下午各安排一课时,时间宽松。课间学员们在走廊里聊天、休息,气氛融洽。

记者到访当天的课程安排是,上午为相机摄影技巧初级班、写意花鸟画中级班、太极扇初级班,下午为人像摄影技巧初级班、潮流手工和文化创意班、声乐初级和模特初级班。

国家老年大学教务人员王宇建议记者周一再来体验,“那天的课,更好玩儿,有手机短视频制作和智能手机应用,部分内容在线上直播。”

王宇正是手机短视频制作的教师,“内容要尽量简化,教他们多操作几次。要换位思考,要耐心细致,要慢条斯理,这是与老人相处时的沟通技巧”。

午间休息,一位白头发老奶奶,想让王宇看看手机短视频为何无法保存。王宇花了十来分钟,帮她解决后,老人家把手机稳稳地揣进了小挎包里,满意地走出了办公室。

“比起学会一两项使用手机的技巧,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王宇的课堂上,曾出现过89岁的学员,“他完全能跟得上教学进度,每次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

在国家老年大学里,学员们拥抱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忙得不亦乐乎。

多元社会力量办学 课程不“老”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消息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参加学习的学员2000多万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老年教育办学主体有党政部门、开放大学系统和社区教育系统、全日制高校、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还有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

一个周三,记者跟随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徐鹏贺,前往某部委机关老年大学。这是徐鹏贺和同学第三次来教课了,“志愿者们都愿意来”。

这次他教的是智能手机的使用,告诉学员如何用手机软件订酒店。徐鹏贺说:“大部分学员都能跟上节奏,遇到了问题,也会提问。”

一位八十多岁老爷爷,让徐鹏贺印象深刻。这位学员每次都坐在第一排,本节课的后半段,他还在对照着笔记,复习此前的内容。

记者调查发现,多元的办学主体所支撑起来的老年大学数量巨大,但可容纳的学员数量依然有限。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缺口,也为社会机构创办老年培训班提供了机会。

在北京达官营附近一所民办老年大学,场景同样火爆。

这家老年大学位于写字楼11楼,下午的模特时装课还未开始,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十几位学员,统一着白色T恤衫,准备训练。几乎同时,从另一间教室里传来二胡声,七八个学员正跟随老师练习。

招生老师温艳(化名)介绍,该机构的任科教师均为专业院校毕业,所提供课程多达20余种。一般来说,10节课费用为1299元,班级容量为16人。温艳一再强调,“先到先得”。

“在征集许多学员意见后,我们正准备开设更多新班。”温艳给记者提供了一张新课表,除了传统的朗诵、绘画和舞蹈课程,还列有“京剧10人小班”“竹笛二级”“非洲鼓”等课程。

不少来访者都惊叹,老年大学课程可一点儿都不“老”。

有调查显示,对于课程内容(多选),76%的人选择娱乐休闲类课程,30%左右的人选择生活技能类、健康保健类课程,20%左右的人选择信息技术类、家庭生活类、公民素养类课程,另外还有4%的人选择学历文凭类课程。

根据《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得到老年学员选课排名前十的课程分别为:声乐、合唱、太极拳、摄影、养生、钢琴、民族舞、国画、书法、美术。

“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调整。”上海老年大学副校长王敏说,“要重视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开设涉及老年人生活、保健和社交等方面的课程。课程的难度要适中,讲解方式要简单易懂,同时尽可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老年教育深度融合。”

上海老年大学课程基本稳定,但微调一直持续。2023年3月的课程中,有“‘网红’制剂虽好,莫随意使用”和“数字新朋友:网络防诈”两节公开课。

王敏强调,除了适需性课程,老年大学还要开设一些引领性课程,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趋势,帮助老年人通过学习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发展,成为主动学习者和健康生活者。

办学经费掣肘 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老年大学在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水平上首屈一指,却很难代表全国整体水平。

刊发在2022年10月《成人教育》的《我国老年大学空间分布的省际差异与相关性分析》一文显示,江苏、山东、四川、上海均有超过300所老年大学,除四川外其余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平均数以下的省份共计19个,西藏、宁夏、海南、青海的老年大学数量不足20所。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群体的分布都有所不同,这是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王敏表示,西部地区老年人的需求和权益也不容忽视。可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和社会组织参与等方式加快西部地区老年大学的建设,还要充分发挥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将东部地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地区。

但数字化手段,难以解决所有问题。“在大部分地区,老年大学办学经费面临掣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朱耀垠,长年研究老年教育。他总结,老年大学办学经费呈现“三多三少”特征:经济发达地区经费投入相对多,欠发达地区投入相对少;中心城市投入相对多,偏远地区投入相对少;县以上老年教育机构经费投入相对多,县以下基层老年教育机构经费投入相对少。

朱耀垠分析:“目前,老年大学没有专项财政经费,绝大部分老年教育机构没有稳定的财政资金渠道,有老年教育专项经费的,大多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干部教育经费中统筹解决。老年大学的学费标准偏低,国家发改委的收费目录里没有老年教育的科目,每人、每门课的收费标准普遍在100~200元之间,热门课程大多只有300元。另外,存在社会捐赠渠道不畅等问题。”

“要落实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朱耀垠建议,把老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老年大学和基层老年学校办学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老年教育专门科目,确定人均拨付标准和每年增幅以及各级财政的负担比例。同时,加强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将基层党群工作、社区教育、市民活动、养老服务和民生实事等方面的财政经费合理用于老年教育。

在朱耀垠看来,“要扩大社会资金资源投入。对于民间资本投资建设老年大学,按投资公益事业对待,探索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及与政府合作的有效方式”。

“发展市场化的老年课程,是对老年教育的有益补充。”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认为,市场化的老年课程更加方便可及,更具灵活性,可满足高层次、个性化的老年教育需求,有利于多角度、多渠道、多形式去解决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

据了解,上文提及的某部委机关老年大学曾四处联系老师授课,最后才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志愿者协会的同学们。双方合作开设线上课,收到了不错的反馈。于是,线下授课活动也陆续展开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各类老年大学中的师资以兼职为主,志愿服务和全职教师只占少部分,师资是老年大学绕不开的话题。

3月,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要为老年教育提供服务。

“老年教育是比较灵活的教育类型。如果使用全职老师面临困难,就应该发展社会资源,尤其是吸引志愿者资源参与其中,动员低龄、健康、有知识文化的专业人士,补充到老年教师队伍里面。”吴玉韶坦言。

“应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老年大学任教或从事志愿服务。”朱耀垠建议,尤其是允许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的在职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到老年大学兼职、任教;允许高校艺体医学类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到老年大学实习、任教,并取得合理报酬。

国家老年大学正着手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王宇介绍:“我们将建设老年大学师资库,提供统一的培训,并逐渐建立一套准入制度,把老年教育师资队伍逐步规范化。”国家老年大学实施的“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就是鼓励退休教师、职工和干部、老科技工作者和能工巧匠、有专长的学员参与国家老年大学的教学和管理。

对于全面提升老年教师师资水平,朱耀垠建议,探索建立老年教育师资认证、准入制度,普及岗前培训,加强对老年大学教师进行老年教育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教育教材教法等培训。同时,还要丰富师资共享交流平台,建设立体化的老年教育资源库,将老年教育师资库纳入其中。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丁弋原


【责任编辑:刘莎莎】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