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江西龙南: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经联播讯 你印象中的“非遗”是什么样的?你知道有哪些隐藏在生活中的“非遗”文化?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

非遗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传承?又如何在新时代再展新姿?请随笔者一起来听听龙南的非遗故事。

00300461499_00981e49.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甲辰龙年春节期间,位于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恳亲路的客家非遗购物街区热闹非凡

一碗米酒酿造甜蜜生活

亲朋好友家里有人生了小孩要去送姜酒,这是赣南客家人众多传统礼数中很隆重的一项——带上一壶上好的米酒,还有小孩用的帽子、围兜等物品先去祝贺;待小孩满月后,生了娃的人家再做满月酒回敬亲朋好友。

煎蛋煮米酒正是客家产妇在坐月子期间的主要食物,据说有驱寒气、补血行气之功效。

在龙南市杨村镇,有一个号称“千杯不倒、万杯不醉”的酿酒高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旺娣。因为严格遵守每一步工序,恪守传统工艺,廖旺娣绝佳的酿酒手艺传遍大街小巷,酿米酒卖一度成为她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

但真正让廖旺娣的米酒香再度飘出围屋的,却是她的儿子赖敏蒋。

2013年底,赖敏蒋从部队转业回来,跟着母亲学习酿酒,创立了杨村古酿品牌,立志将客家米酒这个非遗项目带到更高舞台。

00300461500_2d632d12.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旺娣正在制作米酒

“传统口味不丢失,新型品种不断在尝试”。近年来,赖敏蒋先后推出桑椹米酒、玫瑰米酒、百香果米酒等新品。随着赖敏蒋杨村古酿客家米酒名气越来越大,再加上电商平台的推波助澜,他每月平均可卖出米酒两万斤。

“2023年11月,我在城区的店铺也开业了,线上+线下销售更加便捷。那条街就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恳亲路,那里十来家商铺都是像我这样卖客家非遗产品的哩。”赖敏蒋的新店位于客家非遗购物街区,该街区是当地助力非遗项目走向市场,推动非遗入“市”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发展而打造的重点项目,现在俨然成为了龙南客家非遗产品集散地和展示地。

近年来,龙南市积极探索扶持传承人入市机制,创设非遗企业孵化平台,对客家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开发,通过“非遗技艺+企业化”模式实现非遗转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当地有不少村民也因此嗅到了商机,开始重新捡起这门手艺。目前,龙南市有16名非遗传承人吸纳民间资本创办了非遗企业,挖掘了10余种传统技艺。不止于此,龙南有65%以上的非遗传承人被招聘到相应非遗企业和机构,专职或兼职从事非遗传承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

00300461501_86937c8d.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客家非遗展示馆

一块腐乳调味多彩人生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在赣南农村的年俗里,做年豆腐基本上是家家户户的必选动作。豆腐与“兜福”“都福”谐音,寓意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幸福甜蜜。炸成金黄色的年豆腐成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道吉祥菜。

在龙南市说起豆腐乳,“隔壁阿姨”像是代名词般存在。隔壁阿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俊龙对豆腐乳有别样的理解,“把豆腐做成腐乳不仅是为了更好保存,更是借中国最古老的调味品之一,唤起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时间回到2012年,有一天廖俊龙劝说母亲,“你做的豆腐乳这么好吃,亲戚朋友都喜欢,为什么不多做点拿去卖呢?”母亲赖允华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自己的拿手好戏当作事业对待,开始了“做腐乳-卖腐乳-送货”的新生活。

稳定的品质、良好的口碑为他们积累了持续的订单,但当地人只知道有个阿姨做的豆腐乳很好吃,品牌还是没打出去。2015年,赖允华决定创立“隔壁阿姨”品牌。

2020年,“隔壁阿姨”创建无尘生产工厂,在顺利拿到赣南第一个腐乳生产资质的同时,还陆续开通了天猫旗舰店、拼多多旗舰店等,实现从小作坊到实体工厂,从手工制作到资质齐全检测合格的机械化生产。

赖允华表示,“隔壁阿姨”改变的是生产方式和制作工艺,不变的是对产品始终如一的品质要求。

00300461502_cca4d607.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超市里的“隔壁阿姨”辣腐乳摆满了柜台

如今,“隔壁阿姨”的业务拓展到了豆腐、千张、油泡、豆干等系列生鲜豆制品,覆盖了赣州大部分超市。豆腐乳的香味不仅飘到了新疆、北京、上海、湖南、重庆等地,还被带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去年,“隔壁阿姨”营业额高达1180万元。

在保护中传承,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龙南市组建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等一系列方案。2022年1月,龙南辣腐乳技艺等六项传统技艺和民俗被列入赣州市第六批非遗项目名录。

一条织带寓意美好祝福

走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总能看到一位身着蓝布衫、头戴冬头帕的客家妇女在安静地编织着客家织带。

编织者是今年75岁的黄竹英奶奶,凭借过硬的手艺,她从2018年开始成为关西围景区的“员工”,日常工作就是展示传统技艺。让游客们称奇的,莫过于黄竹英手中带有美好寓意文字的织带。

00300461503_ce7347c3.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黄竹英在关西新围内编制织带

“在客家传统服饰中,有一种御寒保暖的头巾,因在客家话中,披和盖的动作叫‘dong’,与‘冬’谐音,故得名‘冬头帕’。一般由披肩、护额和织带三部分组成,其中尤以织带的制作工艺最为复杂。”龙南市文化馆馆长李仲介绍道。

在龙南客家传统婚俗中,冬头帕是女方必备的嫁妆。女方的母亲或外婆会为新娘制作6根冬头帕织带作为嫁妆,希望新婚夫妇在婚后顺顺利利,也寓意着代代相传、多子多福。“带子”织得是否好看耐用,还一度被视作评判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客家织带技艺是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李仲看来,客家织带能传承至今,主要在于它寄托着人们的殷切情感与真诚祝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龙南客家织带的制作者们在制作织带时会创新添加许多新的元素,古今纹样汇合于客家织带间,承载的是人们对生活不变的热爱与祝福。

00300461504_cb4b2755.png?x-oss-process=style/water

客家织带

在龙南市桃江学校,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传承人廖秋华不时受邀来到该校传授编织技艺,带学生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为传承客家织带技艺,龙南还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了龙南客家冬头帕(织带)技艺传习所。

2023年3月,廖秋华被聘任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技能导师,教授客家织带技艺,这也是龙南客家织带技艺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成为一门高校专业课程,为创新非遗人才培养、实现非遗大众传承传播提供了新模式。

据了解,聚焦集约化、链条化发展非遗项目,龙南探索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内,投资逾1亿元新建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客家非遗展览馆,活态展陈国内外136种客家非遗项目,成为集体验龙南客家民俗文化、非遗展示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新客厅。(叶 波)


【责任编辑:刘莎莎】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