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停不掉的有偿家教:缘何成“最难执行的禁令”?


128718459_14554915218911n.jpg

2015年5月26日,河南安阳市,一栋商业楼的窗户上挂满了辅导班的广告。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每到假期,有偿家教就会成为热门话题,是广大家长和教师之间矛盾的焦点。多年来,为治理有偿家教,教育部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几乎年年都发禁令,而且言辞一年比一年严厉,处罚措施也越来越严苛。然而,有偿家教却是屡禁不止,只不过从半公开转为全地下,越来越具有隐蔽性。

就像所有的教育问题一样,有偿家教现象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找到根源,只堵不疏,不仅不能彻底根治,反而会连带产生新的问题。今天,我们刊登的这3篇文章,呈现出有偿家教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形态,以及家长、老师站在各自的角度对有偿家教的态度。只有把相关利益群体的诉求摸清楚,治理有偿家教的措施才能更有针对性。

班里同学几乎没有不在外面上课的,而且都暗暗较劲,比谁能到某某有名的老师班里上课

小小县城十几所公办学校,满大街都是老师们的辅导班,还用得着“暗访”?“典型”是抓过几回,但都是在偏僻乡镇“暗访”出来的

有些学生到社会上办的辅导班去了,家长一分钱没省,学生也一样写作业,这钱叫老师拿了,大家干得还有劲点

放假了,北方某大城市高中物理老师董磊比平时更忙了。

董磊有个记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表的两面像镜子一样,显示着他不同的身份:这一面,他是市重点高中骨干教师、年级组长、学科带头人,曾带出好几个状元班;而另一面,他是校外辅导界的“金牌名师”,传说中“经他指点,学生必能快速提分”。

面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频出的禁令:禁止公办学校教师从事有偿家教,董磊有自己的原则——凡是自己班里的学生,可以免费辅导,但他在校外的辅导班不接收自己的学生,理由很简单:该讲的,在课堂上全讲了。他觉得,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但总有家长托各种关系找到他,近乎“哀求”地希望孩子能跟着他补习,“我们愿意花钱!”

一边是越发旺盛的家教需求,一边是教育部门的一道道禁令,但“有偿家教”始终屡禁不止,相关禁令也被称为“最难执行的禁令”。

 

家长主动攒班,心里有“小算盘”

“又是陈鹏的妈妈!”董磊看了一眼手机,10多个未接来电,全是一个电话号码,他皱了一下眉头,按掉了电话。

这是这学期被他回绝的第三个学生家长了。前两个,只是希望让孩子在校外辅导班继续跟着董老师上课,被董磊婉拒了,“我在学校讲的比在外面只多不少,孩子有不明白的来问我,没必要重复听”。

而陈鹏的妈妈则明确表示,想当董老师的“经纪人”,“我好几个同事都听说您是金牌名师,可您在外面的班早就报不上名了,干脆咱自己攒个班吧!”

这样的家长,董磊见过太多了。曾经有一位隔壁班姓赵的家长找到他,也是同样的一番话,“我给您攒学生、我负责收费,每堂课一小时,固定给您1500元,您什么都不用管!”按照这位家长的说法,如果攒齐10个孩子,每人每节课只需要花150元,如果再多招点人,那么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的费用可以更低。

当时董磊觉得,自己只管讲课也挺好,可“没想到家长是有私心的”。班里学生的人数并没有像赵女士说的那样“再多招点”,而是固定在起初的8个左右,因为家长其实并不希望更多的孩子来听名师讲课,用她的话说,“大伙儿都听会了,我们孩子的优势不就没了?”随后,因为这种家长自治的松散管理,后来又有几个学生退出了,这样一来,留下来的孩子平均学费自然就提高了。赵女士又来跟董磊“磨”,能不能把课时费降下来。一来二去,董磊感觉很不舒服,他觉得作为老师还是得有点“道德洁癖”,“张口闭口就谈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只剩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了。”

此后,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底线,不再直接与家长谈钱,只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到课外培训机构讲课,早早谈好一个学期上多少节课、挣多少钱,后面上好课就行了。


“在哪儿都一样教书,怎么就有违师德了?”

董磊是个很讨学生喜欢的老师,枯燥的物理定理,总会被他“变”成一些特别有趣的小实验,让学习变得好玩起来。“他会梳理出一套知识体系,像裁缝一样穿针引线就把厚厚一本书里的知识串了起来。”他当年的物理课代表梁爽如今已经在美国华尔街工作,提起董老师的课一直赞不绝口。

在学校里,董磊是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教两个班的物理课,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还作为学科带头人进行很多教研工作。他带的班,成绩总是在年级名列前茅。班主任是个特别操心受累的活儿,这个冬天,董磊总是腰疼,连着当了5年班主任的他申请下学期不再连任,可几天前领导找到他,说今年是学校拼成绩的一年,希望他能再多坚持一下,他同意了。也正是因为他在校内良好的口碑,他在校外培训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不管在哪儿,我都会尽全力把知识教给学生,这是最基本的师德。”董磊说,他并不认为在校外给其他学生上课就“有违师德”,相反的,能把自己总结的一套学习方法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不是更好吗?而自己收取合理的报酬,“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与董磊同样来自市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陈伟,则喜欢到处赶场讲课。熟识他的人都说,陈伟这几年买了房子,换了车。

早上8点到12点,下午1点半到5点半,晚上还有一场两个小时的讲座,这就是陈伟的寒假课表,他自嘲说,“满得连根针都插不进去。”中午,他得从城市这一端的培训班赶到另一端的培训班,午饭就用一个面包打发了。

很多培训机构都愿意请陈伟去讲课,他讲课个性鲜明,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他的配合度高,业余时间比较多,愿意上更多的课,这几年恰好他辅导的学生总有考上名牌大学的,也让他的身价大增,成了几个培训机构争抢的“招牌名师”。

陈伟从不讳言自己靠讲课挣钱,“我有能力、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凭本事赚钱,怎么了?!”他和妻子的父辈都是农民,前两年,妻子又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家人生活的重担都压在陈伟一个人肩上,这也是他比其他人更“拼”的重要原因,“我是个男人,谁都愿意有更好的生活,我也不例外;我付出自己的智慧、劳动和汗水挣钱,无可厚非!”

陈伟在学校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接受任何教学以外的工作,也不在乎各种评优。但他的语文教学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学生特别喜欢听他的课,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地方。

“在外面讲课有名的老师,在本校的教学成绩都很突出。”陈伟说,现在的家长很“神通广大”,哪个老师带的哪个班成绩如何,家长都能摸得一清二楚,“你要是本校的学生都教不好,谁还请你去讲课?”

 

有偿家教加剧应试教育不良竞争

孩子马上要初三了,数学学起来有点吃力,一直坚持没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家长曹玉倩终于决定找个名校老师“一对一”给孩子补补。她发动全家动用各种关系,终于联系上了一位重点学校的老师。因为是熟人关系,这位老师死活不收钱,曹玉倩心里直犯嘀咕:一次两次不收钱可以,可是长期下去,都不好意思把孩子往老师那送了。最后她还是买了一套价值不菲的高档护肤品套装硬塞给老师,“现在这个社会,礼尚往来很正常,凭什么老师就该一味付出!”

曹玉倩原本是家长中“主意正”的一个,她一直觉得只要孩子上课认真跟着老师听,不用上什么辅导班。直到孩子这次的期末考试成绩出来,数学才68分!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她再也坐不住了。孩子回来说,班里同学几乎没有不在外面上课的,而且都暗暗较劲,比谁能到某某有名的老师班里上课。她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她内心还是挺纠结的,一来觉得老师给孩子补课,付出辛苦,收取费用挺合理的;但同时,她也在想,如果真的把课外辅导全都禁止,似乎也挺好的,这样大家也都不再较着劲儿到处找老师补习了。

这也是教育部门严令禁止有偿家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禁有偿家教刻不容缓!”一所市重点中学校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偿家教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反过来加剧了应试教育的不良竞争。

一些培训机构一味追逐利润,打出“高考出题老师”“高考阅卷名师”“某重点高中把关教师”等噱头,对家长而言,难以甄别其真伪,只能宁可信其有,病急乱投医。

 

解决执行难,应建立完善的机制

“对待有偿家教不应简单‘一刀切’。”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李老师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他认为,目前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体制并不完善,比如教师上班时间的界定、业余时间的身份和责任等,并没有明确的认定。因此,要想禁止有偿家教,首先要在政策上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他认为,应该严惩的是那些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教师,“这是严重的违背师德。”而对那些用空余时间,帮助那些有学习需求的学生补习,并适当收取一定费用,也可以理解,“老师应该树立师德‘典范’,但并不等于不用‘吃饭’。”

他也提到,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现在教师工资也提升了不少,很多地方已经达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因此,“老师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钱上。”

另一位教育专家则指出,造成有偿补课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地区间、学校间的师资水平不均衡,而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名师的指点提高成绩。在这种矛盾之下,简单地禁止有偿补课,必然造成禁令出台后的“执行难”。

他认为,现在唯分数论的升学考试评价方式,导致了家长和学生把目光全都集中在提高成绩上。“但这并不能怪家长,而应靠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一个更完善的机制。”

因此,治理有偿补课,不能仅靠一个禁令,而需要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对学生升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革等,否则,还将是一道“最难执行的禁令”。(应采访对象要求,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雨蝶】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上海旅游节闭幕,“一节两季”拉动消费超3000亿元

93天的欢腾留下了惊人数字——3132亿元旅游消费,1.63亿人次游客。10月6日晚,黄浦江边的世博文化公园在月色与灯光中迎来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闭幕时刻。这场历时93天的城市节庆首次采用 “一节两季”长周期模式,从7月5日持续至10月6日。上海旅游大数据显示,本届旅游节累计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