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当代艺术生态之变
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博士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年至2015年间进入“高速市场化、资本化,以及‘去政治化’的时期”。与此同时,双年展、美术馆、画廊、拍卖等机构与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当代艺术开启了合法化的进程,官方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同时,官方与非官方、体制与体制外、政治诉求与市场取向,在“去政治化”的前提下形成了默契。
他就当代艺术的发展分析,认为可以以十年为界,大致划分为1980年、1990年、2000年以来三个时期。1980年代,当代艺术的基本发展逻辑是,以草根、民间、非体制、现代性话语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博弈,完成语言、风格的现代转型。1990年代的当代艺术强调的是“中国经验”、犬儒意识,目标是寻求进入西方的展览制度和收藏体系。内在的逻辑是以本土的、中国的、地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在西方的、国际的、“后殖民”的话语中生效。
“2003—2006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的酝酿与变革期。‘非典’结束、国家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西方来的‘热钱’,以及2008奥运会所营造的良好的语境,都为当代艺术融入艺术全球化、艺术商业化形成了合力,直接或间接的为当代艺术市场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何桂彦博士看来这些复杂的来自当代艺术内部和外部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共同造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化的结果。
国际化与体制内,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十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担任开闭幕式的视觉特效艺术总设计时,呈现于天空中的29个大脚印被称作“历史的足迹”,一年后,蔡国强还担任了国庆60周年的焰火总设计。当代艺术如此频繁出现在国家事件中,成为当代艺术逐渐被国家体系接纳的标志。
随后的一系列事件更表明当代艺术与体制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在2009年11月1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CAAC)举行隆重典礼,宣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专门研究当代艺术的学术创作机构的正式成立。2013年8月14日,国家画院当代艺术中心为方力钧举行了小型的聘任仪式,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向其颁发了聘书,受聘为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随着语境的变迁,当代艺术与体制,逐渐从对抗走向了共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在体制接纳的同时,这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找到自己多元方向。在北京奥运会当年,蔡国强的回顾展《我想要相信》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开幕。同年,归国的徐冰开始制作《凤凰》,2010年《凤凰》一亮相,就成为当年的文化现象,随后凤凰还漂洋过海到美国MASS MoCA和纽约圣约翰大教堂展出。到2015年,新版本的《凤凰》更是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这只“更凶猛”的凤凰成为威尼斯的独特景观。
另一方面,海外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同,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和自身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重要美术馆的个展在这十年来也进入“快车道”,尤其在2014年和2015年进入”井喷“,2014年,汪建伟个展《汪建伟:时间寺》在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举行。同年,曾梵志的《1830年至今》走进卢浮宫,王功新的个展《王功新:影像艺术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开幕……2015年,宋冬的个展在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举办,随后又到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巡展,蔡国强也在横滨美术馆举办个展《归去来》,王广义的个展《信仰者的遗产》则在西班牙科鲁尼亚MAC当代美术馆亮相,薛松和魏光庆的双个展《中国式波普》也出现在旧金山太平洋亚洲美术馆,杨福东《电影中的风景》在奥克兰美术馆开幕……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海外的奖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艺术国际化的趋势:2012年10月23日,第24届“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Praemium Imperiale)在东京举办授奖大典。该奖被誉为“艺术界的诺贝尔奖”,蔡国强是首位获得此奖的中国艺术家。2013年,岳敏君获得丹麦安徒生”夜莺“唯一大奖,李象群获得巴黎秋季沙龙泰勒大奖,到2015年徐冰获得美国国务院AIE艺术勋章,再到最近黄永砯获得德国”沃尔冈罕奖“……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已经不再是单一面貌,而呈现出多元的艺术语言。
美术馆热:公立美术馆和民营美术馆的“双轨制”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由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特别留出当代艺术的展区,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出现在苏州博物馆的开馆展览中。到2007年,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直接促成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从此成为这家公立美术馆的品牌展览,“我们只能面向当下,通过对当下艺术的展示与研究,扩充自己的收藏。” 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表示,这也意味着给这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一个定位,着力于当代艺术,打造了“美术馆文献展”的三年展制度,并且推出了魏光庆《正负零》等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个展,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上的推动成为这十年的特色。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如果把时间再拉回2008年,蔡国强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国家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接纳也促进了公立美术馆与当代艺术的化学反应。在这十年间,上海、广州的双三年展更是直接推动了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完善,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广东美术馆在广州三年展的基础上又建立首届亚洲双年展。而王璜生和李小山等进入央美、南艺等学院美术馆,更是加强了学院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学术梳理。
如果说公立美术馆的推动代表了体制对当代艺术的认同和研究,民营美术馆的崛起则预示了民间资本的成熟,形成了对当代艺术推广的民间力量。十年来,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喜马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美术馆、OCAT等美术馆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已经崛起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力量。数据显示,民营美术馆已经占到美术馆总量的三分之一。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Larry’s List发布的《私人美术馆报告》显示,中国以26座私人美术馆的数量排名全球第四,在馆藏十大艺术家国籍的排名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以18%的比例排名第六,且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这说明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中,中国的当代艺术是私人美术馆收藏非常看中的版块。
报告认为,这与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导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上海西岸形成的美术馆群:龙美术馆(西岸馆)以及余德耀美术馆的先后成立,就与上海政府对文化艺术在政策上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飞速转型的阶段,这个时代下,无论从政府、地产开发商还是观众,都对艺术机构的兴建有着空前的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民营美术馆在这十年间已经突破了北上广深这样的核心城市,南京的四方美术馆、昊美术馆温州馆、银川当代美术馆、OCAT西安馆等定位于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在十年间快速进入一二线城市,让当代艺术真正呈现一种遍地开花的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