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小众体验”到“产业强引擎”,低空旅游如何撬动消费升级与区域经济新增长?
中经联播5月5日北京讯(张佳乐 李小刚 史亮亮)2025年,“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应用场景之一,低空旅游正从“空中看风景”的单一体验,向融合科技、文化、消费的多元业态转型。全国超30个省份密集出台政策,通过资金扶持、设施建设、场景创新等举措,竞逐这片千亿级新蓝海。
政策加码:自上而下构建发展框架
国家战略引领,低空经济步入快车道。202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低空飞行旅游管理规范,鼓励开发多样化、差异化产品。此前,商务部在《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中,将低空旅游列为拓展消费场景的重点方向,探索在安全区域开发低空物流航线和旅游项目。
地方政策“百花齐放”。多地因地制宜制定行动方案:
海南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公司,对通航机场和低空设施建设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并将低空旅游纳入消费券补贴范围。
湖北构建低空智能“信息网”,依托“中移凌云”平台实时监控飞行状态,提升空域管理效率。
深圳、合肥等六大城市**获批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探索600米以下空域管理权下放。
地方实践:从“空中观光”到“产业生态”

特色场景驱动消费升级。三亚打造“1+5+N”产业生态,2024年上半年接待低空游客28.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衍生出航空培训、主题民宿等业态。 浙江试飞常态化低空载人航线,海南实现无人机配送免税品,长白山推出3条特色飞行线路,将自然景观与空中体验深度绑定。
技术赋能降本增效。5G-A与北斗导航:广东清远热气球项目利用5G-A基站实现大范围覆盖,北京延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航线规划,降低试错成本。
安全监管升级:三亚率先实施《低空旅游服务规范》,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构建覆盖适航认证、应急响应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产业挑战:高成本与低复购的破局之路
运营成本高企。低空旅游项目成本中,人员费用占比超50%,设备维护占10%-20%,导致客单价普遍在千元以上。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文旅消费类低空飞行量占比不足4%,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水平。
产品同质化难题。当前多数项目仍以直升机观光、热气球体验为主,缺乏差异化。专家建议通过跨界融合破解:
高端定制:联合奢侈品牌推出“空中酒会”“星空露营飞行”;
年轻化营销:开发“飞行+极限运动”组合产品,结合短视频社交传播。
安全底线不容忽视。2025年初湖南衡阳滑翔伞事故等案例警示,需构建“技术+操作+应急”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国家发改委已推动低空飞行器设备更新,强化适航认证与动态监控。
未来展望:从“政策热”到“产业强”
技术融合加速。eVTOL、固态电池等技术突破将降低载具成本。宁德时代投资峰飞航空研发长续航电池,石墨烯航空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0%,为商业化运营铺路。
标准化与差异化并进。行业呼吁建立分级分类标准体系:海南可专攻高空跳伞,长三角聚焦都市低空游览,形成“基础规范+地方特色”模式。
万亿市场潜力释放。据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低空旅游作为核心板块,有望催生空中婚礼、应急救援、研学教育等新场景,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
低空旅游的崛起,不仅是技术与政策的胜利,更是消费需求升级与区域经济转型的缩影。从“打卡体验”到“常态消费”,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这片天空正承载着万亿级的经济想象力。如何平衡安全与创新、成本与效益,将是各地政府与企业面临的长期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