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6月17日呼伦贝尔讯(史伟 李国超 吴江)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生态木屋错落林间,游客推开窗便是无垠绿海,这片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盛夏的绰尔林区,晨雾氤氲中,来自北京的自驾游客丁先生深吸一口气:“晚上不用开空调,25度的自然清凉才是奢侈享受。”此刻,莫尔道嘎界河码头的游船正满载游客破浪前行,今年已接待游客44万人次,创下2816万元营收新高。
内蒙古森工集团以“守绿生金”为发展密码,高起点构建旅游产业新格局。依托7个进出林区通道,北部、南部、中部三大旅游核心板块脉络渐清,串联散落景点的北部大环线激活漠河百万客流,南部环线深度融入“乌阿海满”区域旅游一体化。
开山门:三区七向构建旅游新版图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群山连绵,草木丰茂,这片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正在经历一场空间革命。森工集团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依托7个进出通道,构建起北、南、中部三大旅游核心板块,重点打造南北两大环线。

北部环线以根河为枢纽,串起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金河冷极村、满归特色民宿小镇、莫尔道嘎白鹿岛等明珠,形成一条跨越省界的旅游金链。这条环线促进呼伦贝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漠河三地旅游产业渠道互通,实现“一点热、全盘活”的倍增效应。
南部战线同样精彩。阿尔山森工公司重点推进金江沟温泉度假区项目,与众信旅游集团创新采用“预付保底租金+超额利润分成”模式合作;绰尔森工公司则打造古营河自驾车营地、研学基地和“森工印象·绰尔林宿”项目。
“我们坚持规范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通过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引入专业团队。”森工集团旅游发展部部长王铁钢表示,标准化酒店、个性化林宿、网格化露营地、专业化运营四大体系正让景区建设科学化、体系化。
破壁垒:区域协同激活产业新动能
2024年,森工集团的合作签约簿写满突破:与漠河、根河、额尔古纳市政府签署战略协议,推动旅游与文化、康养、研学深度融合;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建立“两地三方”工作机制;更与新东方文旅集团、携程、众信旅游等头部企业牵手。

体制机制改革同步深化。《内蒙古森工集团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出台,17项重点任务、14个林地一体化项目加速落地。在阿尔山,森工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运营荆花温泉酒店;在绰尔,研学基地由专业教育机构设计课程体系。市场化运作模式破解了以往“博而不精、小而不强”的困局。
跨区域协同释放巨大能量。“探秘兴安·此生精彩”331国道莫漠线自驾路线开通后,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线路。一位广东游客在游记中写道:“从广袤草原到神秘森林,一路饱览北疆风情,这是此生必驾之路。”
森工集团还创新培育“研学+旅游”“低空+旅游”等业态,与中国职工国际旅行社共建呼伦贝尔分社,接待江苏康养旅居团,推动旅游与健康产业融合。
强筋骨:重点项目锻造品质新标杆
走进莫尔道嘎森工公司建设现场,额尔古纳河畔的旅游码头已初具规模。“新建6个客运泊位,两艘66座双层游船年底交付。”项目负责人指着施工图介绍。这些投入将打造以游船为龙头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让游客在“黄金水路”中感受界河风光。
满归森工公司的伊克萨玛露营地即将竣工,20个自驾车位、20个旅居车位和10个帐篷营位隐于林间。“我们要让游客与树木为伴、与鸟儿为邻。”项目设计师展示着森林人家的改造方案——8栋1309平方米房舍正变身为特色民宿。

根河冷极村程家大院里,经营者程善忠刚送走一批上海游客:“经营十年了,现在冬季天天满房。”他院中的雪蘑菇、冰火锅已成网红景点,印证着“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的生动实践。
阿尔山金江沟温泉度假区建设进度达90%,未来将成为集温泉旅游、森林康养、冰雪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同步推进的湿地生态游、亲子游等产品,正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置。
树品牌:全域营销擦亮生态金名片

“6天6晚的冰雪天路·醉美兴安——‘两极’自驾穿越之旅,带您从广袤草原到神秘森林!”2024年10月,深圳招商会上,森工集团推介官张艳欣向200余家文旅企业展示冰雪王牌产品。
这仅是年度品牌攻势的一瞥。2024年,森工集团北上呼和浩特、南下广州深圳、东进北京,在“歌游内蒙古 欢乐冰雪季”等活动中签下50余家合作企业。同时“请进来”策略并行:全国媒体穿越采访团行走林区,“感触森林脉动 探寻北疆最美”专题报道全网传播量破亿。
四季活动品牌渐成体系:春赏根河杜鹃花海,夏赴绰尔端午登山节,秋遇莫尔道嘎森林童话节,冬闯G331北部林区穿越之旅。满归红豆小镇的青少年自然发现之旅,更让生态教育融入旅游体验。
智慧赋能提升服务质感。“内蒙古大兴安岭智慧旅游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管理智慧化、服务个性化、营销精准化。在根河源湿地公园,扫码即可获取植物百科、路线导航;在冷极村,抖音直播间实时展示雪乡美景,带动冬季预订量增长40%。
促融合:产业链条释放绿色新价值

旅游产业的勃兴,正带动林区经济生态深刻变革。在绰尔森林深处,工人将刚采集的桦树汁送入生产线。经过杀菌、灌装,这些“森林血液”变身为“活力桦”饮料,通过景区商铺发往全国。
森工集团打造“冷极”品牌矩阵,涵盖桦树汁、矿泉水、蓝莓汁等5大类40余种产品。“蒙”字标认证的黑木耳、有机蓝莓基地等,让“菜篮子、果篮子、药篮子”从林间走向餐桌。
旅游与碳汇的创新联动同样瞩目。森工集团推进“生态司法+碳汇”机制,累计完成42笔“以碳代偿”判罚,实现生态补偿21万元。林业碳汇交易额迄今突破5600万元,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
“林区旅游不能单打独斗。”在满归民宿小镇的篝火晚会上,文化传承人教游客制作鄂温克太阳花挂饰。这种旅游+非遗+林下经济的融合模式,正让职工群众共享发展红利。程善忠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金河管护员经营的程家大院,如今年收入已超工资三倍。
莫尔道嘎的额尔古纳河上游船鸣笛启航,甲板上游客的相机定格下界河两岸的无边绿意;数百公里外的阿尔山金江沟温泉工地,工人正在安装最后一批汤池石材。
当“歌游内蒙古”推介会的签约文本摞成厚厚一叠,森工集团旅游发展部部长王铁钢在备忘录写下新目标:三年内培育十大特色IP,旅游收入再翻一番。
内蒙古大兴安岭不再只是地理坐标。当森林小火车鸣笛穿过白桦林,当冷极村的冰灯点亮夜幕,这片绿色宝库正以开放的胸怀告诉世界:山门大开处,绿金滚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