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7月6日太原讯(程义德 李斌 刘卫 )夏日的刘家堡村,黄绿色漆树花在郭喜梅工作室外静静绽放,淡淡的香气中,游客们驻足欣赏一件件流光溢彩的漆器作品,而这位市级非遗传承人正享受着最适合创作的季节。

距离太原市中心30多公里的刘家堡村,五年前还是一个普通村落,如今却成为国家级非遗旅游村寨。2020年起,该村启动闲置农房改造计划,将40多个非遗项目引入农家院落,打造出“一院一非遗”的独特格局。
市级非遗太原漆器传承人郭喜梅的工作室“梅艺漆坊”就在村边一座二层小院里。她放弃城市便利选择扎根乡村的理由简单而深刻:“第一次来这里参观,正赶上村里的市集,结束以后地上干干净净。夏天晚上听到水渠里青蛙鸣叫,心一下就安静下来,创作就需要这样的环境。”
废弃农房的华丽转身

刘家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是明代重臣王琼的故里,也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筑堡屯兵之地。
2020年前,村里不少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宅院却处于闲置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村委会开始集中整治乡村环境,实施雨污分流、道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工程。
同时,村里创新性地翻新改造村民闲置房屋,向非遗传承人发出入驻邀请。以非遗技艺展示、制作体验、产品销售为核心,一个个农家小院摇身变为非遗“工作坊”。
“当时听说刘家堡村要打造‘非遗文化一条街’,我主动找到村里,希望能在这里成立工作室。”黑釉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学强回忆道,“真是来对了!”
如今走进他的“见初”陶艺工作室,展架上釉色各异、器型精巧的茶具和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每逢节假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和研学学生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非遗矩阵的活态传承
在刘家堡村,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太原剪纸、西华门舞狮、太原锣鼓等40多个非遗手工艺项目在这里焕发新生。

八月清老醋坊里,数十口成人环抱大小的醋缸整齐排列。传承人孙文婷边操作边介绍:“夏日晒、冬捞冰是做山西老陈醋的精髓。冬天醋缸里的水冻成冰后会浮在醋上面,把冰捞出来后,醋里的水分减少,味道就更醇厚。”
2024年,八月清醋坊成功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并在市场监管部门帮助下取得“八月清”注册商标,为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远处的高记酒坊则以古法酿制晋祠大米米酒著称。传承人高志成利用晋祠大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碎米酿制米酒,既解决了粮食浪费问题,又创造出独特产品。2020年,酒坊取得“赤桥”注册商标。
这些非遗工坊不仅成为技艺传承的基地,更成为带动村民就业的引擎。郭喜梅专门聘请了本村村民负责接待参观者;王学强工作室则吸引了众多研学团队,为村庄带来持续客流。
研学基地的文化深耕

刘家堡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发了特色研学课程,成为山西省“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
暑期的一个上午,太原市民林双带着女儿走进陶艺工作室。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她们了解了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学习灌浆和修坯技艺,亲手制作了一个杯子。
“体验感很好,孩子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林双的感言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青少年对非遗的热情和兴趣日益高涨。
在太原市层面,非遗传承已形成系统性支持体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获得补助2万元,省级5000元,市级1500元,用于开展授徒传艺活动。同时加强传承人理论培训和技能提升,各级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民俗节庆的流量密码

今年1月22日,刘家堡村第四届“堡里有年味·回村过大年”蛇年花灯节拉开帷幕,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盛宴吸引了全国目光。
活动以“蛇舞新春、福满古堡”为主题,将传统民俗与名人文化有机结合。网红媒婆主演的《王府招婿》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非遗铁花表演《铁花火舞秀》则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
舞龙、秧歌、狮王争霸、游神、皮影木偶剧等节目轮番登场,配合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小吃,让游客从赏、玩、吃、购多方面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开幕当天,央视等媒体全方位报道活动,太原广播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八十余万人次。
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每年吸引游客超过30万人次。刘家堡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非遗旅游村寨”。
政策赋能的创新实践
刘家堡村的成功背后,是多方合力的支持。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办证、知识产权、标准规范等方面提供了专业指导。
“过去一年间,我们向刘家堡村推送了涵盖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10个方面的标准,并就标准落地给出建议。”市场监管工作人员介绍。在八月清醋坊,他们叮嘱公示健康证;在高记酒坊,宣传知识产权融资政策;在花馍店,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太原市文旅局2025年工作规划显示,将继续深化“非遗+”跨界融合,打造非遗美食线路和地图,推动非遗工坊进驻太原古县城等景区,开发文创伴手礼,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体验的文旅产品。
太原市现已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96项、市级255项、县级607项,基本实现分级保护目标。
刘家堡村的成功模式正在太原全市推广。晋祠天龙山景区晋升国家5A级后,太原市今年提出打造“一环一带四大板块”文旅布局,深化“非遗+”跨界融合。
在郭喜梅工作室外,新栽种的漆树尚未长高,却已挂满花朵。如同这些年轻漆树,刘家堡村的非遗传承刚刚扎根,便展现出蓬勃生机。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非遗传承人找到创作沃土,游客则获得沉浸式文化体验——多方共赢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座古村落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