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2月14日北京讯(张力 陈一夫 崔威汉)随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的爆火,一场围绕“AI技术变现”的知识付费狂潮席卷网络。从“DeepSeek高效使用技巧”到“15天精通AI搞钱”,各类培训课程以“井喷式”速度涌现,售价从几元到数千元不等。然而,这场看似繁荣的“卖课热”背后,暗藏利用技术焦虑收割消费者的灰色产业链。
乱象一:课程质量堪忧,“新瓶装旧酒”成常态
调查发现,大量低价课程实为公开资料的拼凑。例如,某售价19.9元的“DeepSeek高效使用技巧”课程,主要内容仅为官网可免费查询的提示词样例;另一标榜“开发DeepSeek潜能”的高价课程,内容实为其他AI模型的指令技巧。更有机构将ChatGPT时代的旧教程改名重卖,仅替换关键词便套用至DeepSeek领域。
高价课程的“注水”现象同样严重。某标价1999元的“AI实战训练营”已售出超千份,但学员反馈课程“三分之二时间在讲无关内容”;号称“4年AI知识分享”的讲师团队,实际经营范围不包含教育培训资质。
乱象二:贩卖焦虑与虚假承诺的“连环套”
卖课机构通过三重策略诱导消费:
制造技术恐慌:直播间高频使用“不会用AI的老板像文盲”“DeepSeek是国运级机会”等话术,营造“不学即淘汰”的紧迫感;
虚构名师光环:讲师被包装成“直播带货盈利400万+”“带领上万学员成功”的“行业大咖”,但资质查询遭拒;
饥饿营销收割:宣称“仅30个名额”,倒计时结束后仍可购买,利用心理战术促成冲动消费。
部分课程甚至承诺“接单变现”,实则派发价值10元的任务给多名学员,或要求学员自行寻找商机。
乱象三:仿冒与安全风险叠加
伴随课程乱象的,还有大规模仿冒行为。网络安全数据显示,近两个月全球出现2650个仿冒DeepSeek的域名,60%服务器位于美国,通过钓鱼网站窃取用户信息或骗取订阅费。尽管DeepSeek官方已声明“未授权任何付费群组”,但仿冒机构仍以“官方合作”名义敛财。
行业反思:谁在纵容“劣币驱逐良币”?
专家指出,当前乱象根源在于多重监管缺位:
资质审核漏洞:网络课程无需教育许可即可上线,平台对讲师资质审查流于形式;
违法成本过低:虚假宣传处罚力度不足,部分机构被曝光后仅下架课程,仍可换名重来;
消费者维权困难:虚拟服务难以回溯,纠纷解决率低。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专家包冉直言,普通用户无需购买基础操作课程,“DeepSeek已支持自然语言交互,结构化指令教学是过时套路”。
破局路径:多方协同构建健康生态
监管亮剑:需明确AI培训课程资质标准,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机构处以高额罚款;
平台担责:社交电商平台应加强课程内容审核,下架“暴富”“搞钱”等误导性标签;
行业自律:优质机构可通过分级课程体系(如入门免费、高阶付费)重建信任;
用户理性:消费者需警惕“无脑赚钱”话术,优先通过开源社区、官方文档自学。
回归教育本质,莫让AI热潮成“割韭”温床
DeepSeek的爆火本应成为AI技术普惠的契机,但急功近利的“卖课狂欢”却让知识付费异化为“焦虑税”。唯有监管、平台、机构与用户四方合力,才能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局,让AI教育真正服务于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