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6月25日北京讯(吉子祥 江霞 彭飞 李又心)承诺“一本万利”的都是陷阱,换个“马甲”继续行骗的套路正在全国蔓延。
6月25日,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 《关于防范“订单农业”骗局风险的提示》 ,揭露当前以“订单农业”为名实施诈骗的五大特征。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直播虚假宣传,以高价回收为诱饵,诈骗金额最高达2700余万元。

“农业产业周期较长,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利润率有限,凡宣称‘一本万利’的种植养殖项目,‘陷阱’的概率往往远大于‘馅饼’。”三部门在提示中直指要害。近期专项整治行动中,多地查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诈骗团伙,受害者遍及全国多省。
最新风险提示,五类特征揭露骗局本质
今天发布的官方文件详细剖析了“订单农业”骗局的*五大典型特征,为农民筑起第一道防线。
在选择行骗目标时,不法分子瞄准了技术门槛高、市场波动大的小众品种。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畜禽等领域成为重灾区。农民对这些品种不熟悉,容易被天花乱坠的宣传迷惑。
互联网则成为诈骗的“放大器”。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直播吹嘘项目“投入少、利润高、销路广”,甚至伪造“国家级重点扶持项目”文书,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欺骗性和迷惑性极强。
在利诱方式上,诈骗团伙的手段不断翻新。他们承诺远高于市场行情的回购价格,以免费参观、报销路费、限时促销等方式吸引农民实地考察。更狡猾的是,部分团伙会找“托儿”制造履约假象,诱骗更多农民上当。
这些公司的实体产业支撑几乎为零。通过租用场地设备,虚构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的假象,实则既无技术又无销售渠道。一旦纠纷增多,他们立即注销企业、失联跑路,换个“马甲”继续行骗。
最后,高价捆绑销售假劣农资是他们的核心牟利手段。这些“三无”菌包、有机肥等产品无包装、无标签、无许可证编号。部分团伙甚至故意传授错误技术,造成减产绝收,再将责任推给农民。
触目惊心案例,诈骗团伙的精细分工
同日公布的典型案例揭露了犯罪团伙的运作内幕。在湖南省浏阳市的一起案件中,21人团伙形成完整诈骗链条。
该团伙分工明确:法定代表人负责包装公司门面;“话务员”通过电话网络招揽客户;“业务经理”诱签合同;“技术员”传授错误养殖技术导致鸡苗大量死亡;“售后专员”则利用合同条款推卸责任。
他们以“每斤22元回收成品鸡”为诱饵,远高于市场价销售劣质鸡苗。农户饲养后雏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当受害农户增多时,他们立即更换公司名称和办公地点继续行骗,涉案金额达298万元。
在广西柳州,诈骗分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零门槛、低投高收、包技术包服务包销路”信息,吸引外地农户参观。他们租用仓库伪装养殖基地,以2700余万元涉案金额成为行业大案。
合同签订后,他们故意指导农户改变禽苗饲养温度、饲喂不适宜饲料,导致雏禽大量死亡,借此逃避回购义务。200余户农民的血汗钱付诸东流。
菌菇骗局,高价投入与残酷现实
食用菌种植领域成为骗局重灾区。河南郑州某公司打着“助力国家乡村振兴”、“农科院重点扶持项目”旗号,诱骗农户签订灵芝种植订单合同。
他们以每单元1.68万至1.98万元的高价销售菌包,待农民种植后,却以“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回收,随后失联跑路。仅此一案,300余户农民损失2000余万元。
更令人心痛的是四川某生物科技公司的鹿茸菌骗局。一位受害农户自述:“他们承诺30天出一茬,3个月收3茬,按600元/公斤回收。”实际市场价每公斤不足70元。
该农民支付18888元预付款、20000元尾款及4200元“辅料费”后,收到的全是“三无”菌包。“种出来的鹿茸菌有的长不大,有的变坏了,让他们处理,一直含糊不答。”**4万多元投入最终颗粒无收**。
三部门联合防御指南
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三部门为农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防范措施。
在签订合同前,农民应向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咨询技术可行性,了解种植养殖所需条件。同时要利用网络搜索查看企业负面舆情,警惕宣传炒作。
最关键的是查验资质。通过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中国农药信息网等官方渠道,核实企业生产经营许可及农资产品合法性。对种畜禽生产企业,必须查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三部门特别提醒: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均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切勿轻信“国家财政补贴”“量子科技赋能”等噱头。对所谓“重点扶持项目”,应向当地政府核实真伪。
“对高额回报不轻信、对熟人介绍不盲从、对宣传炒作不跟风。”这份提示中通俗易懂的警示语,道出了防范诈骗的核心要点。
全国整治,筑牢防骗防火墙
新闻背景显示,农业农村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自2023年11月起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此次提示是对专项行动的深化。
在江西赣州的一起肥料诈骗案中,不法分子将当地脐橙种植大户、合作社拉入利益链,利用果农信任销售劣质肥料。他们以460元/公斤的天价销售所谓“氨基酸富硒有机肥”,而正常脐橙收购价仅5-6元/公斤。
赣州市农业农村局接报后迅速行动,现场查获495.5公斤无证肥料,避免了更多果农受害,保护了赣南脐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
公安机关创新“田间警务”模式,将反诈宣传延伸到田间地头。柳州市公安局通过区域警务协作,从合同金额、收款金额、农户损失三个维度固定证据,为打击犯罪提供有力支持。
骗术的核心在于暴利承诺。在近期曝光的鹿茸菌骗局中,诈骗公司承诺以600元/公斤高价回收,而实际市场价不足70元。一位四川农民支付43088元购买菌种和设备后血本无归。
公安部门提醒农民,核查资质是关键防线。在签订合同前,务必通过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等官方渠道查验企业资质,并向当地农业部门咨询。留存合同文本、转账凭证,一旦发现受骗立即举报。
随着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全国已查办多起大案要案。但打击诈骗需全民参与,农民需提高警惕,牢记“一本万利”背后往往是“血本无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