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来了,大石砬村变了模样

大石砬村展览馆的荣誉墙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匾牌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大石砬村展览馆的荣誉墙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匾牌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陈玉新 摄

中经联播讯(通讯员 姚伟强 陈玉新)“快来,快来!”河北省沽源县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喜玲抱着一块金灿灿的匾牌,还没走进村综合服务中心就大声招呼着。正在值班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连忙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匾牌,轮番摸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十二个大字,端详了又端详。在秋日爽朗的阳光下,田野间忙碌的身影、洋溢着笑容的脸颊与匾牌上金红相间的国徽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当前,在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下,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6.5%的大石砬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展现出了强劲势头。以特色种植、民宿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小步快跑,引领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层治理不断优化。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一场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蝶变正在发生。

建强支部,夯实发展根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水流走后,石头还在”。

驻村工作队从本村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中挖掘人才,支持致富带头人孙喜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培养“85后”大学生、退役军人进入新一届村班子。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在思想上带、经验上传、方法上教,不断提升干部思考谋划、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逐步把村干部推向前台当主角,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我们为村里建立完善了13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不断加强村级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由村干部分包19名党员,每名党员再包联10至15户群众,每月入户摸排走访、收集村情民意、解决矛盾问题,增强了村两委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提高了服务群众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河北省林草局驻大石砬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徐立群介绍。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孙喜玲细心在暖棚查看百合花长势 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村孙喜玲细心在暖棚查看百合花长势 陈玉新 摄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如今,大石砬村党支部已经从过去的后进支部变成了“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示范村”。作为村党支部的“当家人”,孙喜玲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受邀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八年前,我们村还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但自从2017年河北省林草局定点帮扶以来,村里从上到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邀请,孙喜玲为干部进修班、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作专题报告时这样说道。

生态扶贫,注入绿色动力

大石砬村林地面积达2.1万亩,驻村工作队刚一到村里就被它丰富的林业资源吸引住了。经过调查研究,工作队因地制宜成立了林木种植合作社,并决心以此为突破口,带领村民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和河北省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大石砬村申请了河北省首个合作社造林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元,贫困户增收900元。完成了坝上杨树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惠及贫困人口40人,人均增收2000元。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81个,人均年增收3000元……

“截至目前,我局先后落地实施林草生态帮扶项目10余个,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800余万元,助力大石砬村脱贫致富。”河北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建辉如是说。

一个个生态扶贫项目,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取土地租金、材料款等方式,大大加快了大石砬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2019年底,大石砬村成功脱贫出列,生态环境也彻底变了样。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43.8%,先后获得“省级森林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

然而,驻村工作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脱贫了,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抓住绿色发展的好机遇,让村里端稳‘生态碗’,走上振兴路。”驻村干部们一致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大石砬村的村民正在打理百合花 姚伟强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大石砬村的村民正在打理百合花 姚伟强 摄

借花生金,绽放绿色希望

在大石砬村露天百合种植基地,20余名农户忙着采挖、分拣、装运,一颗颗个大饱满、色泽洁白的百合果实装满篮筐,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坝上地区此前没有大规模种植百合的先例,群众起初很不看好。2017年,驻村工作队先是邀请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来村调研,证实大石砬村土质是肥沃的富硒黑沙土,且当地温差较大,适合种植百合。随后鼓励村干部、党员带头试种露天百合,聘请专家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又帮忙联系了销路,当年便实现亩均收入近5000元,收益比种植传统作物翻了几番。

看到了收益,群众心动了,纷纷开始尝试种植,露天百合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180亩、2020年400亩、2021年700亩、2022年900亩、2023年1200亩、2024年1500亩。如今,大石砬村已培育食用百合12个品种、观赏百合4个品种,产品稳定销往北京、山东、云南等地,市场反响良好。

娇艳的百合花正值花期 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娇艳的百合花正值花期 陈玉新 摄

随着百合产业越来越红火,“花卉之乡”逐渐成了大石砬村的重要名片。瞅准了这种带动效应,驻村工作决定进一步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露天百合的同时,规模种植万寿菊、葵花、油菜花、胡麻等经济花卉,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并建设高标准鲜切花种植暖棚9座、花卉储藏中心1个,用于冬季花卉种植,错季销售,填补了坝上地区冬季鲜花市场空白。

“我在村里的鲜切花种植暖棚栽花、养花,一天能挣120元。”村民白素曲高兴地说:“现在好了,不用出门,在家也能打工了。”

巧打组合拳,产业融合发展

花香自有蜂蝶来。驻村工作队很早就意识到,种好了花不止能当商品卖出去,还能当风景把人引进来。

草木成荫满目翠,间有狍子、野猪、野鸡、獾、狐狸等野生动物闪现,加之草原天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是集中连片的农田花海,结合少数民族村的民族风俗,后山白垩纪地貌等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打出一套‘生态+文化+旅游’的组合拳,是我们给村里确定的新经济增长点。”徐立群介绍。

忙着打卡拍照的游人 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忙着打卡拍照的游人 陈玉新 摄

打造花海栈道、观景平台及山地景观、灯光秀表演;新建村级草原花卉博物馆、旅游餐厅;扩大生态公园、萌宠动物园规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实现了帮扶资金的有效投放,为大石砬村争取到了更多资源,为村集体收入找到了稳定的来源,也为村民提供了务工平台和致富途径。

65岁的萌宠饲养员李文祥坦言:“没想过还能在家门口干上每天和小动物做伴的营生。”2022年以来,大石砬村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沽源花卉文化旅游节”,年均吸引各地游客超过10万人次前来赏花游玩。李文祥饲养的兔子、松鼠、梅花鹿等动物,让小朋友们流连忘返。

游客喜欢来,也得接得住。“村民经验不足,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通过带头人承包现房改造经营、村集体建房租赁经营、村民房屋自建自营等多种模式,鼓励村民发展特色民宿,进而开展全域旅游。”孙喜玲补充道。

看到家乡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回到村里干民宿的就有在外创业多年的孙长军。他通过租赁农户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农户挣租金的同时,可优先务工。

“赶在旅游旺季前装好的,平常人就不少,周末更是得提前预订。真没成想那么火,之前投入的一夏天都收回来了。”聊起经营状况,孙长军难掩喜色。

日新月异的大石砬村 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日新月异的大石砬村 陈玉新 摄

改善民生,擦亮幸福底色

党建引领做强了,生态文章做活了,产业支撑做优了,民生保障同样也要做实。定点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精准发力,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村民生活环境,擦亮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过去,群众喝的是山泉水,每到结冰期,全村仅有几户人家有水吃。村里的砂石路又窄又不好走,每逢冬天下雪,好几个月出不了门。”老党员杨文银说道。

而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和争取下,村里打上了新机井、铺设了自来水管网,村民24小时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向东水泥硬化了连接承德丰宁县的道路,向西通往乡政府的道路由3米的水泥路拓宽成6米的柏油路,村内的街巷、入户路全部硬化,安上了太阳能路灯。


大石砬村如今处处都有新变化。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幼儿园落成开园,医务室、警务室、公共浴室、公共厕所投入使用,免费WiFi、公安视频网全面覆盖,文化大舞台、文体活动室、标准篮球场满是欢声笑语。生态公园、街边小游园、文化长廊及可充电停车坪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提档升级中,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4年7月28日,中国·沽源花卉文化旅游节在大石砬村开幕。陈玉新 摄.jpg?x-oss-process=style/water

2024年7月28日,中国·沽源花卉文化旅游节在大石砬村开幕。陈玉新 摄

驻村工作队不仅兴生态、兴产业、兴组织、兴人才、兴文化,还注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河北省林草局驻大石砬村工作队帮扶这几年,村里的设施和村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大变样。”长梁乡党委书记李玉海非常感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是党交给我们的重任,我局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帮扶力度,选派精兵强将,一茬接着一茬干,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题,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为建设和美乡村贡献林草力量。”河北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说。

【责任编辑:李小飞】

云南姚安:现代化灌区浇出“幸福花”

清晨的姚安花卉基地,滴灌管道精准地将甘露送入花朵根部,花农们熟练地采摘、剪切、捆扎。这批带着露珠的鲜花,几小时后就将出现在拍卖市场,踏上通往各地的旅程。

湘潭县全面启动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近日,湘潭县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启动。此次共覆盖全县17个乡镇、181个村,着力推动“粮田”向“良田”转型升级,为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民生工程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湘潭县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此

仝志辉:以学术实践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探索永泰旅居康养新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长卷中,总有一些身影深耕不辍,以学术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田野间书写发展答卷。即将举行的首届福建旅居产业发展研讨会的演讲嘉宾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仝志辉便是这样一位行者,他常年穿梭于阡陌之间,将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扎根大地,让学术智慧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芒。

全国征集“福建旅居”品牌标识与口号:塑特色IP 赋能乡村振兴新征程

日前,福建省旅居产业品牌标识(Logo)与宣传口号全国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旨在塑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旅居品牌形象,推动旅居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助力福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旅居产业 乡村振兴新引擎近年来,旅居产业作为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湖南沩山镇精准发力,全方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以精准施策为笔、以务实举措为墨,全方位筑牢防返贫防线,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出一幅民富村美、和谐发展的乡村新篇。精准监测,筑牢防返贫 “压舱石”防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成果的核心防线。醴陵沩山镇持续深化 “一户一画像” 工作,精准描摹每一户困难家庭的收支状况

湖南凌云村:实干笃行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村支两委携手全体村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与温暖情怀。便民新村部:开启服务新征程凌云村下辖1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600余人,党员达80名。

文艺赋能乡村,红色文化铸魂 - 茶陵县文联高陇镇采风活动纪实

茶陵钟灵毓秀,自古为人文鼎盛之地,“洣水汤汤孕文脉,云阳巍巍铸风骨”,红色基因与人文底蕴在此交相辉映、绵延不绝。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红色文化扎根乡村,充分释放文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凝聚与价值引领作用,11月8日,茶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精心组织县作家协会20余人文学采风团,赴高陇镇开

黄陂田村“小三园建设”:绘就生态宜居新图景

秋雨绵绵寒意浓,实干奋进暖民心。近期,株洲市仙庾镇黄陂田村的田间地头与房前屋后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支村两委的精心组织与广泛发动下,村民们积极响应“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号召,以饱满热情和昂扬斗志投身建设,众人协力拉砖运料、清理整治,有条不紊推进“小三园”建设工作。“小三园”不仅让村子变美了,更让咱农民的心里变暖了。过去房前屋后要么杂草丛生,要么杂物乱堆。如今不一样了

立冬闽乡:前坑米香“她”力量绽放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点火、熔糖、熟糯米入锅、翻炒、出锅,在簸箕上压匀,稍作冷却,手起刀落,“咔哧”声中,一大块米香被精准地切割成大小匀称的方块。“香!太香了!”评委们边吃边笑着称赞。新鲜出炉的米香热气腾腾,瞬间成为全场焦点。专业评委与乡亲百姓们争相取食,配上一杯清茶,入口是满嘴的香、酥、脆、甜。

以“三乡”视野破局 福建探索构建乡村振兴引才兴村新机制

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10月30日,由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的“福建省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探讨”主题沙龙在福建省委党校举行。该会常务副会长陈元邦《以“乡村、乡民、乡业”视野思考乡村振兴运行机制》的主题发言,深刻剖析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以“乡村、乡民、乡业”三位一体的发展视野,构建人口向乡村流动的长效机制,为福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路径。现实困局:人口外流致乡村活

周宁紫云村:乡村CEO赋能 24℃山城绽放农文旅融合“银发经济”新光芒

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的群山之巅,海拔约1200米的紫云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华东屋脊。作为宁德市首批乡村CEO的派驻村落,这里不仅以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夏季24℃的凉爽气温成为天然避暑胜地,更在乡村CEO的专业运营下,凭借红色底蕴与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霜降油茶满枝头 镇头镇“铁杆庄稼”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霜降时节,油茶果迎来了采摘黄金期。10月21日,在浏阳市镇头镇土桥村,清晨的山间还浮着薄雾,村民阳先生和妻子已经背着布口袋走进油茶林。他们弯下腰,拨开浓绿的枝叶,将一个个成熟的油茶果摘下。“今年果子结得密,是个丰产年。”阳先生说。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绿意葱茏,深绿色的枝叶间,饱满的油茶果挂满枝头。村民散落在林间,挎着布袋、提着桶子,动作麻利地采摘、装袋、搬运。山路上,不时有摩托车

金融活水润攸州 | 攸县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每一寸乡土,都沉睡着渴望拔节的发展种子;每一双眼眸,都映照着期盼丰盈的岁月年轮。当现代金融的甘霖,穿透信息壁垒的厚茧,顺着乡土的脉络缓缓浸润,那些深埋的种子便挣破土层,在时代春风里舒展枝叶,终成一片缀满希望的黄金原野。——题记一、沃土之渴:乡土间的金融沉默湘东腹地,罗霄山脉中段,洣水如练环绕着古称“攸州”的这片土地。千年农耕文明在这里沉淀下温润的底色,却在现代

云端草原引客来 跨省旅游掀热潮:南岭镇铺展文旅发展新图景

以“红色+生态+康养”的多元姿态,成为福州都市圈文旅版图的亮眼新星。这里平均海拔345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9%,6500亩大姆山高山草场铺展如画,18.6公里五环步道串联山水人文。国庆黄金周期间,这片“云上草原”再迎旅游高峰,近十万人次的客流中,外省游客占比达近四分之一,彰显出强劲的跨省辐射力。▲大姆山草甸▲大姆山

政媒网三方联动 岫岩公益直播破解软枣猕猴桃滞销难题

近日,一场由本地网络主播“岫岩小胖”林佳荣发起的公益直播助农活动在万客来商场前开启,线上线下联动,精准助力解决辽宁岫岩龙潭镇种植户薛雨面临的优质软枣猕猴桃滞销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及时化解了果农的燃眉之急。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