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说过,一般出去吃,要么去连锁品牌的餐厅,要么选清真的饭店。因为前者有制度管理,后者有信仰约束。这种说法虽然不免有些极端,但也道出了舌尖上的两大底线:法律和道德。
今年的3·15晚会,“饿了么”被曝光有违法行为。除了指责丢了良心的黑餐馆和不负责任的订餐平台,再看看公关和媒体之间口水战的热闹,总要坐下来想想问题——毕竟3·15晚会散场了,而我们的饭还得继续吃,外卖还得继续订。
信仰慢慢捡,制度不能松
违法了,由国家机关负责严厉打击,轻则约谈,重则收监;违心了,一般看自觉改正或者天谴报应。
3月16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协调,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立即开始了对无证经营餐馆和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存在的违法问题的查处。
上海市,有关方面约谈了上海“饿了么”的法定代表人和相关负责人,对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进行了立案调查,要求“饿了么”对曝光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问责,对所有入网餐馆开展全面排查,在一个月内全面完成整改。
北京市则对被曝光的无证经营餐馆进行了核查,查封了位于西小马小区、三元路、通州北苑万达广场金街、杨庄小区和复兴北里等处的5家无证经营餐馆,约谈了“饿了么”北京区域负责人。同时,将结合出台的《北京市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和正在开展的“无照无证”治理行动,严厉打击线上线下无证经营食品行为。据悉,北京市食药局发布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中明确规定:经营网络食品(包括送餐)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且上网后需要到食药局备案;家庭自制食品如果想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必须持有相关许可证明;家庭自产农产品也不能自己售卖,必须通过第三方平台等等。
成都市已经取缔了被曝光的无证经营餐馆。早在2016年1月开展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专项执法检查中,“饿了么”就涉嫌未审查入网餐馆经营资质的行为已被立案调查,现在,有关机构将对“饿了么”在“3·15晚会”中被曝光的违法行为继续进行并案调查。
何必掩耳盗铃,该来的总会来
这次的“饿了么”,面对3·15晚会曝光的应急反应,确实让人失望:像个被抓到考试作弊的孩子,第一反应不是承认错误决心改正,而是抬起头不服气地说“小度、小团和小宝难道就没偷看别人的卷子吗?”但问题的重点难道不是“互联网食品的监管”吗?你说是杀鸡儆猴也好,但这警钟敲得并不突然啊。去年出台的新版《食品安全法》里就明确指出了网络平台须对经营者审查的责任,后来也陆续有对“饿了么”等网络食品外卖平台违法现象的曝光,只是在网络食品市场的无序竞争中,企业选择了忽视媒体的监督,用放松审核流程来获得更多入住的店铺以及订单数量的增长。
所以,不是谁运气不好,或者公关投入太少,公道自在人心,大可不必给自己找借口。如今,3·15晚会这针催化剂打得实实在在,网络食品也将走出灰色地带,监管必将收紧,谁也别想再掩耳盗铃了。
我们真希望,拥挤的街道旁那些热闹的小饭馆或者大酒店里,端出来的都是一碗碗一盘盘热腾腾的心灵慰藉,有好客热情朴实的老板,有暖胃暖心的人间烟火之气,咔嚓一下快门,每一帧都是一幅绝好的市井文艺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