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上千万元并不是小数。近来每年有一个月,甘肃临洮县公职人员工资会被扣掉10%用于植树,县财政局三年扣了1380万。
在临洮县政府官员眼中,他们是“好心”替公务员们办了件“好事”。根据县林业局的说法,县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得不理想,所以才想出了通过代扣绿化费的方式,统一交由专业的种植人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种植和后期养护,以此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从披露的调查结果看,被扣的这笔绿化费确实用在了雇人植树造林上,种的树木也确实是适合当地的耐旱品种。看上去,这件事的出发点就是搞绿化,没有错,可是,县里搞绿化,为什么要去扣干部职工的工资?这工资扣得有依据吗?植树是义务,但扣钱的权力是谁给的呢?
如何让义务植树从强制变成每个公民主动尽责,这考验政府的智慧和执政的能力,而强制扣发“绿化费”的做法着实有些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表面看,代扣是帮公务员完成栽树的义务,可问题在于这种代扣一旦被赋予了官方的性质,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强制,这笔钱看似用在了“正道儿”,没被侵吞私占,可没出现更严重的次生灾害不代表政府有权力动百姓的腰包,政府的越俎代庖不能因为绿化的道德绑架而被原谅。
于法不合,于情无理,近年来地方政府心血来潮出台奇葩规定仍不在少数。凉皮5毫米宽,2毫米厚;肉夹馍烧饼的直径为110-130毫米……这是陕西省咸阳市近期出台的几个传统特色小吃技术规程的细节。湖北襄阳某村就曾下发《管理办法》,规定普通职工家庭和普通村民家庭吸烟不得超过2元/盒,喝酒不得超过20元/瓶,违者罚款。虽然这些政策有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甚至饱受诟病。
法治意识缺位,服务意识不强,政府部门频繁 “越位”。奇葩规定接二连三地出台,实际上是当地政府行政管理的惯性思维所致,即便出发点是好的,群众也没有理由买账。要想真正解决地方社会发展的难题,与其毫无法律依据的管理规定,不如从实际出发,做好深入调研实事求是量体裁衣。
行政改革就是要厘清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边界,前提是政府在不该伸手的时候不能肆意乱伸,用一纸行政命令忽视法治规范,短时间内或许可达到目的,却极容易破坏我们努力构建的法治型政府信用,打破市场规则。
要割掉地方特别是市县一级 “土政策”显性或隐性的尾巴,必须跳出自以为是的清理模式,避免政策随意,把国务院采取的权力清单模式精细地落实到市县层面,明确分类式的政策引导与细化的管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