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震荡,“自身难保”的各国不约而同地采取政策削弱本国货币,以期获得全球贸易的优势。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场全球规模的货币战争而今却进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阶段——曾经因多年的宽松姿态而被广泛看空的日元、欧元在过去的3个月间大幅走强,而迟迟不加息的美联储显然助力了这一趋势。

美联储加息不着急
在去年底首次加息后,美联储如今却开始放缓脱离全球宽松大趋势的步伐。
在上个月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维持利率在0.25%-0.5%不变。根据美联储本周三公布的3月会议纪要,在12位拥有投票权的委员中,仅有两名委员支持加息。其中,多数委员认为阻碍美国经济增长的“逆风因素”只可能缓慢地减弱,因此不应给市场传递急于加息的信号;而少数与会者则认为,在美国经济数据强劲的背景下——GDP能温和增长、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态势、通胀有望在中期升至2%——4月加息是合适的。
3月会议纪要称,美联储决策应谨慎,如果未来经济表现超过官员们的预期,那么美联储可以立刻加息,因为加息空间仍然很大;但若经济表现疲软,美联储则没有太多降息空间。此外,官员承认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给美国经济前景带来下行风险,出于这种担忧,美联储最终将今年加息次数预期由去年12月会议时的四次降至两次。
彭博社分析称,就3月会议上美联储官员们的讨论来看,4月加息的概率变得渺茫,这使得6月成为了可能的加息时点。根据彭博社消息,在当前众多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增长缓慢、通胀低迷、政策利率近零甚至负利率的情形下,即便发达国家之间并无正式的政策合作,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也应尽可能采取一致的步调,以提振经济。
全球“宽松狂欢”
这厢美联储渐趋与宽松货币政策的节奏“同步”,那厢全球各国纷纷加入宽松“派对”。本周,印度央行半年来首次降息,而国际金融机构对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降息预期也不断升温。当各国纷纷挣扎于经济低迷的洪流之中时,货币宽松政策似乎成了惟一值得信任的“救命稻草”。
此外,欧洲央行本周四也公布了3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纪要显示,在全球经济前景进一步恶化下,欧元区经济增速也日趋疲弱,欧洲央行成员认为欧元区降息幅度应该“更大”,以使得利率接近最低界限。根据纪要,尽管欧洲央行现阶段并不考虑进一步降息,但未来若发生新的经济冲击,这一可能性相当之大。
除了降息,欧洲央行委员还强调了其他货币政策对于阻止通胀预期下滑的重要性。普遍来看,绝大多数委员赞成在警惕副作用与潜在风险的同时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但也有部分委员担心,欧洲央行的措施,会使得银行业更加依赖欧元区的资金帮助。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借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次QE指出,尽管宽松政策在如今备受质疑与诟病,但他认为全球的宽松浪潮仍将持续,并且将对经济的改善发挥作用。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货币宽松政策能够暂时性提振经济,但也时常面临不良资产堆积、债务与房地产风险扩张等风险。
没有常胜将军的货币战
然而年初以来,日本和欧洲却在这场货币战争中败下阵来——日元和欧元兑美元分别升值8.79%和5.03%,这是两国在开始实施负利率时无人预料到的情况。
在陈克新看来,欧元与日元的升值反映了全球避险情绪风向的转变。他指出,此前美联储本希望借加息吸引资金回流,但未料想由此产生的美元持续升值令本国出口和制造业遭受打压,进而导致贸易赤字扩大、经济复苏放缓。在此情势下,全球市场对美国的热情逐渐淡去,避险情绪导致资金开始涌入日元与欧元,进而推升了这二者。“这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陈克新如是说。
陈克新还指出,正因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美联储正在进行一场“复仇”。他表示,表面上看来美联储加息的按兵不动是基于对全球风险的考量,但事实上由此带来的美元走弱却帮助了美国企业夺回此前日本和欧洲在弱势货币下获得的国际贸易份额。
全球货币战争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停步而进入新的阶段。沦为“贬值困难户”的日本和欧洲虽火力全开,但事实上正处于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不论日本还是欧洲,“超级鸽派”观点对货币而言已不再有效,反而存在“反噬”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一旦央行放弃进一步降息,货币将面临更多上涨空间。德意志银行的宏观策略师艾伦·鲁斯金称,透过这场货币战争的镜头,本就底气不足的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已被迫降白旗,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