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3月30日北京讯 (蒋伟民 刘明瑄 )春回大地,农时催人。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全国多地银行业以“快、准、新”的金融服务,破解农业生产“短、频、急”的融资难题,为春耕注入金融“及时雨”。
绿色通道“加速度” 资金直达田间地头
针对春耕资金需求集中、时效性强的特点,各地银行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信用联社推出“春耕惠农贷”,通过专人对接、快速放款,累计发放贷款2.49亿元,惠及2265户农户,单笔贷款最快实现“当日申请、次日放款”。
黑龙江五常农商银行组建20余支“春耕服务队”,将移动柜台搬至田间地头,实现农户足不出户办理贷款,今年已投放春耕贷款超2亿元,惠及1100余户经营主体。
中国农业银行则对粮食种植户实施“优先建档、优先放贷”,并推广“粮农e贷”等产品,确保资金精准滴灌。
科技赋能“提效率” 创新产品破难题
金融机构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精准度。
浙江稠州商业银行推出“乡村振兴贷”系统,通过整村授信模式覆盖分散农户;
平安财险江苏分公司利用卫星影像生成数字地图,农户可按图投保,承保效率提升40%。
江苏农担公司则将担保费率降至0.36%,结合财政贴息政策,农户实际融资成本低于3.2%。
此外,广东、四川等地银行通过“线上秒批+线下直达”模式,实现贷款“即时到账”,缓解农户燃眉之急。
政策联动“强保障” 靶向支持产业链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强化政策引导,推动银政保协同发力。
广东金融监管局联合县区政府推出“政银保”产品,提供免抵押、低利率贷款,并组织“千人争先助春耕”活动,摸排涉农主体需求,提前备足授信额度。
新疆天山农商行达坂城区支行设立1.5亿元专项贷款,支持农牧民扩大生产,截至2月已投放3227万元。
江苏金融监管局则聚焦粮食全产业链,推动粮食重点领域贷款规模达4378.8亿元,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等领域。
下沉服务“暖民心” 护航粮食安全
银行机构主动下沉服务重心,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
浙江农商银行系统派出“共同富裕金融专员”驻村入户,为种粮大户提供账户结算、信贷支持等一站式服务。
江苏省联社深化“阳光信贷”服务,客户经理深入田间地头,累计建档授信939.9万户,预授信规模近万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李广子指出,春耕融资面临“小、散、险”的挑战,需通过科技优化风控,并加大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
从北国沃土到江南水乡,金融活水正润泽春耕一线。随着政策、科技与服务的深度融合,银行业以创新姿态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