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5月28日昆明讯(颜峯)当传统商贸之都遇上创新活力之城,一场跨越千里的创业对话在"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激情上演。近日,生意帮创业就业服务平台组织西安高校百名大学生走进这座拥有120万市场主体的创业之城,通过实地探访饰品工厂、科创园区、国际商贸市场等经济动脉,解码义乌从"卖全球"到"买卖全球"的转型升级之路。这场融合产业探秘与职业启航的研学之旅,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脉搏,更展现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义乌样本"。

产教融合:在饰品车间解码"中国设计"的全球密码
在义乌鸿业饰品厂的生产线上,作为云南籍的大二学生李舒颜亲眼见证了一枚饰品从设计图纸到全球爆款的全生命周期。"从意大利设计师的创意手稿,到数控机床的毫米级打磨,再到迪拜市场的实时销售数据反馈,这里完整呈现了工业设计与智能制造的交响曲。"她感慨道,"这次研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设计创新需要打通文化理解与技术实现的闭环。"
鸿业饰品创始人刘如群以25年创业史为教材,用中英粤三语分享创业心得。当这位"义乌老板娘"谈起大学时期白手起家的经历时,现场学子爆发热烈掌声。"我们不仅要传承'鸡毛换糖'的浙商精神,更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生代创业者。"其分享的"爆品孵化方法论"引发学生们对文创产品出海的深度思考,多位贵州、陕西籍学子当场表达了就业意向。

产城融合:在科技园区预见产业未来
行驶在贯穿义乌的国贸大道,参访学生透过车窗见证着"国际大都市"的现实图景:鳞次栉比的智慧物流仓与云端写字楼交相辉映,穿梭其间的无人配送车与跨境电商直播构成数字经济新图景。在金义科技孵化园,3D打印技术将工业设计图转化为实体模型的场景令学子们惊叹。"万物皆可色彩自由"的科技宣言,正重塑着传统制造业的想象边界。
"企业不仅提供实习岗位,更愿与高校共建文创设计实验室。"杨立数码科技负责人展示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案例,让来自西安美院的学生直观感受到产教融合的实践价值。带队王老师评价:"这种将产业趋势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模式,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范式。"

政企协同:构建青年创业生态雨林
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创业初体验"成为最鲜活的实践课堂。学生们化身采购商,在"市场采购贸易"政策支持下,仅凭身份证就完成跨境采购流程。"市场经营户主动提出免费跨境发货,这种'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让我们看到政府打造创业沃土的决心。"西安籍学生小王在采购陕西特色工艺品时感慨道。
政府搭建的"创业无忧"政策体系更显诚意:最高50万元创业补贴、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无纸化"办理、青年人才驿站免费入住等组合拳,构建起从场地支持到资源对接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2000列的数字背后,是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雄心——这里的小商品正以日均发车2列的节奏,加速布局RCEP新兴市场。

双向奔赴:在创业热土播种人生理想
"白天探访数字经济园区,晚上参加直播实训营,这样的沉浸式研学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市场温度。"参与直播带货实践的学子们,在"网红直播第一村"体验了从选品、脚本到跨境销售的完整链路。当西安学生的创意文案转化为直播间里的双语爆单时,产教融合的"化学反应"已然发生。
生意帮服务平台负责人指出:"这场研学不是简单的商务考察,而是搭建'认知-实践-就业'的生态桥梁。"随着《义乌市青年创业赋能计划》启动,平台将建立"百校万岗"对接机制,为毕业生提供从创业培训到供应链支持的"全链路"服务。
从"鸡毛换糖"到"全球电商",义乌正以"新质生产力"重构商贸基因。这座把市场建在产业链上的创新之城,用25年培育出120万市场主体,创造出"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超15亿元"的发展奇迹。正如创业者刘如群所言:"当传统制造业遇上数字浪潮,义乌正在书写'传统不旧、创新不贵'的新商业史诗。"
义乌作为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2023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当地政府构建的"义新欧"贸易通道、"义支付"跨境结算体系等创新举措,正助力本土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生意帮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已累计服务12万青年创业者,此次陕浙产教融合实践标志着区域协同创新进入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