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轮意见征询后,这份被行业称为“最严直播新规”的管理办法终于揭开面纱,直面虚假宣传、假冒伪劣、责任不清等直播带货顽疾。

中经联播6月10日北京讯(张大伟 薄新斌)6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酝酿已久的监管文件,旨在解决直播电商领域长期存在的虚假宣传、假冒伪劣、责任不清等行业乱象。
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司长朱剑桥在征求意见稿说明中指出:“直播电商涉及平台、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服务机构等众多主体,人、货、场分离,参与主体法律关系复杂,这些特性导致违法行为定性困难,亟需系统化监管解决方案。”
行业乱象丛生,监管重拳出击
市场监管总局同日公布的执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包括直播电商在内的各类涉网案件3.6万件。
对网售CCC认证产品实施联网核查2.4亿次,拦截无证商品信息1315万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严峻现实。
12315平台投诉数据揭示,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量达40.2万件,同比增长19.3%。其中社交种草类直播平台投诉量增速惊人,同比激增3倍;短视频类直播平台投诉增长48.8%。
在典型案例通报中,市场监管总局点名了“三只羊”、“东北雨姐”等头部主播的虚假宣传案件,以及辛选网络等知名机构的违法行为。这些案件涉及虚假宣传、以假充真、侵犯商标权等多种违法情形。
新规核心内容,明确各方责任
《征求意见稿》直面直播电商领域责任界定模糊的核心问题,构建了系统化的责任体系。
平台责任被放在首位。文件着力落实直播电商平台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细化平台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加强平台经营者的合规管理。平台需强化商家资质和商品信息审核把关,建立问题商品源头追溯机制。
针对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服务机构和直播营销人员等主体,《办法》制定了针对性规范措施。这些规定将推动形成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的监管格局,向其他主体层层传导监管压力。
商品溯源管理成为新亮点。征求意见稿要求加大直播带货产品质量专项抽查抽检的频次和力度,对问题商品生产销售行为进行**闭环处置**,强化穿透式监管。这意味着直播间的商品将实现全链条可追溯。
严打虚假营销,净化行业生态
市场监管部门将组织各地依法查处并公布一批编造虚假信息、夸大产品功效、违法广告、刷单炒信等违法违规行为。这种“以点带面”的执法策略,旨在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朱剑桥在之前的发布会上强调:“一些直播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不到位,一些商家和主播过分追求流量变现,重营销、轻品质,重成交、轻售后,追逐短期利益导致虚假营销、假冒伪劣行为高发。”
新规实施后,虚假宣传、商品以假充真、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产品等行为将面临从严从重处罚。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典型案例曝光机制,持续净化行业生态。
技术赋能监管,破解取证难题
直播电商监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其实时性强、数据量大的特性,传统监管手段难以有效监测和取证固证。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一级巡视员闫卫国介绍,总局将持续推动建立健全直播营销主体信息库,用智慧化手段支撑对网络交易主体、客体、行为的穿透监管。
深化网络禁限售商品词库、知识产权“白名单”和“召回商品信息”等系统应用,为监管执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依托国家网监平台和网络经营主体库,市场监管部门将关联汇集主体数据、监测数据和投诉举报等信息,探索开展大数据分析,推动构建网络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
行业反响强烈,未来走向可期
《征求意见稿》公布后,迅速在直播电商行业引发强烈反响。多位平台合规负责人表示,新规将促使平台投入更多资源完善审核机制和售后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劳帼龄指出:“当前直播电商的乱象频出是多种因素交织产生的结果,包括新兴业态发展速度与监管相对滞后的矛盾;平台主体管理责任不到位;部分商家、主播商业诚信缺失只追求短期利益等。”
她认为,新规标志着直播电商行业从粗放发展转向精细化治理的新阶段。平台需在追求商业流量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MCN机构则要承担起主播管理和行业生态维护的责任。
随着30天公开征求意见期开启,直播电商行业即将迎来全面洗牌。各大平台已着手调整内部审核机制,头部MCN机构加紧对签约主播进行合规培训。
穿透式监管模式下,商品溯源系统将直连监管平台,每一次直播带货都将留下完整数字足迹。当流量狂欢遇上智慧监管,直播电商的“重营销轻品质”时代正在走向终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