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昆明讯【王东琴】清晨,云南普洱景迈山。云海漫过山脊,万亩古茶林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山顶是森林,也是村寨的水源地;中部是茶林和村落,每一片古茶林之间都保留森林作为分隔防护林,防止病虫害传播。”傣族茶农仙贡正向游客介绍这片她深爱的土地。她的语气中洋溢着自豪——这是景迈山人的普遍情感,更是这片土地千年智慧的当代回响。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两年来,景迈山不仅守护了千年农耕智慧,更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协同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三产融合,绘就富民新图景
仙贡带着游客走进自家古茶园,信手掐下一段“两叶一芽”放入口中。“先涩后甘,这就是景迈山的味道。”她说。
这味道背后,是一条不断延展的价值链。景迈山以“古茶林+”为核心,推动茶产业从单一农业走向三产深度融合:一产坚守“春秋采、夏休养”的古训,稳定茶源;二产提质增效,138家茶叶合作社实现清洁化、标准化加工;三产拓展业态,民宿、研学、文创、康养等项目纷纷落地。
数据最有说服力:申遗成功两年来,景迈山涉茶人口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增至2.4万元。仙贡家的院子改建出36间客房,成为山上规模最大的民宿,“一晚千元仍一床难求”。她笑着说:“以前我们只卖茶叶,如今卖的是茶山里的二十四小时。”
截至目前,景迈山已培育民宿207家,带动直接就业1100余人,村集体平均分红增长42%。茶叶与旅游互相赋能,茶农从生产者转型为茶文化传播者与旅游服务者,收入结构更多元、发展韧性更强。
智慧守护,让千年遗产“永葆青春”
成功申遗不是终点,而是更好保护的起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涵盖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和3片防护林,其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依托科技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守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办公室负责人李杨介绍,遗产地构建了集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处置于一体的智能化监测平台,涵盖19大类60项指标。152个高清摄像头、气象站、水质监测设备与卫星遥感、无人机、手机App协同运作,覆盖191平方公里的遗产区与缓冲区。
更重要的是人的参与。当地坚持共建共享,村民组成茶树管护队,培养非遗传承人、讲解员,形成多元共管模式。这一保护实践因成效显著,入选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与韧性”优秀案例。
景迈山还建立起从国家到村庄的五级保护机制和三重阐释体系,推动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
文化IP,让世界看见景迈山
夜幕降临,布朗族烤茶传承人南康在火塘边为游客讲述茶与人的故事:“‘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他将自家初制所改造为茶文化体验中心,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制茶、饮茶、懂茶的全过程。
在糯岗古寨,年轻主播仙金通过短视频带网友“云游”古茶林;在翁基古寨,主题邮局融合布朗族传统建筑与现代文创,成为“会讲故事”的文化新地标。
两年来,景迈山持续打造文化IP矩阵:出版学术图典、拍摄央视纪录片《开门的景迈》、举办茶祖祭祀等活动超120场,与博物馆合作推出主题展览,实现“古茶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记者手记| 活态传承,是一场人与山的共生
景迈山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依然“活着”。千年来,这里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信仰与传统从未断裂。申遗成功后,它没有变成僵化的景点,而是通过深度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智慧保护,探索出一条活态遗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里不追求人山人海的旅游盛况,而是推崇沉浸式的、有温度的体验。村民仍是文化的传承者,茶林仍是生活的现场。景迈山保护与 利用的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遗产可以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生命,人与自然可以在发展中和谐共生。
一片叶子,千年茶林,正以最古老也最年轻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
图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