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技进步与传统传承在此交汇,古老文明与现代创新在此对话,北京再次成为全球文化思想碰撞的焦点。

中经联播9月23日北京讯( 罗莉莉 韦梅)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北京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汇聚了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800名中外嘉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出席并致辞。论坛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创新
本届论坛年度主题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呼应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的要求。
与会中外嘉宾认为,这一主题对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意义重大。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生产内容和传播方式变革。
李书磊在主旨演讲中强调,要把握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方向,坚持价值引领、需求导向、着眼长远,让科技始终服务于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于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论坛讨论内容广泛覆盖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原创力激发、视听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等领域,体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多元可能性。
多元形式促进深度交流
本届论坛日程紧凑且内容丰富。9月23日上午举行主论坛,中外重量级嘉宾发表演讲。当日下午同时举办6场平行论坛,主题涵盖“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等方面。
- “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探讨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
- “交流互鉴:尊重文明多样性”平行论坛关注如何搭建更多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
论坛还安排了20余场专业沙龙,遍布北京多个文化空间,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大模型助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等前沿话题。
配套活动同样精彩纷呈,包括“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以及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为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
中法影像对话纪念电影里程碑
作为论坛亮点活动之一,“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于9月22日至24日举行。这一活动旨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和中法建交61周年。
活动邀请了法国知名电影人让-雅克·阿诺、朱丽叶·比诺什与中国电影人刘烨、乌尔善等共同参与。期间首次公开放映一系列珍贵历史影像,为观众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
“风移影动”寓意中法两国电影文化如风般自由流动、如影般紧密相连。这一活动不仅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也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文创展示区呈现科技与文化融合
本届论坛首次设立了精品文创展示区,展示80家企事业单位的600余件文创精品。这些展品涵盖博物馆、历史名园、剧院、图书馆等10余个领域的最新文创成果。
展示区设计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现场设置了彩塑京剧脸谱、漆扇制作等体验活动,非遗大师现场献艺,邀请嘉宾互动。
科技互动装置成为展示区一大亮点。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和清华团队跳舞机器人“Booster T1”、AI虚拟人导览等科技互动装置增强了参与性与趣味性。
展示从“创新文创开发方式”和“最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加强选品,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
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未来发展
9月23日晚,论坛举办了重要成果专场发布活动,现场揭晓《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4》、“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等多项重要文化成果,并进行多个项目签约。
9月24日,论坛还将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组织优质项目推介,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注入文化产业,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繁荣发展。
中外嘉宾表示,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更好助力历史文脉赓续传承;要全面赋能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
论坛还强调要有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更多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让中外人民更好了解、更好欣赏彼此的优秀文化,让文化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类。
论坛期间,20余场专业沙龙遍布城市多个文化空间,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化传播、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交流互鉴等前沿话题。9月24日还将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注入文化产业。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之一的地坛公园“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已先期举行,累计接待读者55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文化活动100余场。金秋的北京,正以科技赋能文化,以文明交流互鉴,书写着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