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哪本书值得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山东东营广饶县刘集村共产党员的回答是:《共产党宣言》。
1926年,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到家乡广饶县刘集村,临别前将一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赠予刘良才。1931年,刘良才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1932年,广饶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刘考文被捕,这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人们后来才知道,刘考文在被捕前将首译本交给为人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随后的岁月里,这本书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中、墙眼里,但未曾离开刘世厚的左右。
1975年,文物工作者来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村民刘世厚提及自己仍保存着当年大伙学习“大胡子”的那本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过一番劝说与动员,刘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与其他存世的首译本相比,这本56页、巴掌大的小册子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并在实践斗争中发挥了指导作用。”纪念馆解说员宫雪表示,工作中的耳濡目染让自己切实体会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含义。
【责任编辑:张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