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民歌:中国的超级艺术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

“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

好风光。”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也难留,

手拉上哥哥的手,

送到哥哥大门口。”

《黄河船夫曲》《沂蒙山小调》《走西口》《茉莉花》《康定情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摇篮曲》等脍炙人口的民歌,想必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在海外也流传甚广。反复吟诵民歌,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维系在古今之间的那种一脉相承的感情和思维的链条。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中国也不例外,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自己的民歌,它们来自土地,植根于土地。绿色的草原、森林,黑色的沃土,黄色的高原,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歌声。

草原牧歌的悠长,黄土高原山歌的高亢,江南小调的轻漫,劳动号子的雄浑,民歌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它是人的制造物,又是人的永远的精神伙伴,从“摇篮歌”到“绕棺游歌”,在生、冠、婚、丧的每个阶段,民歌要么在人的心中萦绕,要么从口中飘出;它是每个人的又一种母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听到自己的民歌,对故土的思念就会油然而生。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民歌不吝赞美之辞。梁启超曾说过: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它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千年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专门诗家之上。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而在英国学者威廉姆斯眼中,一首民歌,就是一个超级的艺术品。

民歌蕴含着人类智慧的晶体,它天然去饰,质朴无华:“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也是枉然。”(花儿:《河州大令》)大气磅礴,苍茫开阔,一个典型的西北高原之境。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民歌的美就是天地之“大美”的理想境界。

民歌具有浓厚、强烈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盘算起亲亲跑口外,泪蛋蛋流得泡一怀;刮起了东风水流西,看见了人家想起你;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民歌)以无生命的山、水、石反衬有思、有情的“亲亲”。歌者似乎在问,连它们都知道应该“在”一起,而人反倒不能相聚?它把人的期盼、思念之情写到了一种极致。

这就是民歌。民歌无所谓长短,短者可能只是一声慨叹,长者可以像《格萨尔王》和诸族“创世纪歌”那样几十小时也唱不完。在普通老百姓那里,唱歌就像平常说话(即古人所谓“歌咏言”“放情长言”)、赶路、放牧、砍柴那样,早已是自己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一种惯常的行为方式,即“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之谓也。歌唱,已经被自然地“溶解”到所有日常劳动、社交、节庆、恋爱活动中了。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民歌作为民众艺术的一种普遍体裁,曾经有过辉煌的记录。从春秋早期的《诗经·国风》、北宋时代的《乐府诗集》,到明清之际的《山歌》《挂枝儿》《夹竹桃》等,一代又一代有远见卓识的文人雅士,为后人记录、编纂了大量的历代民间纯真率性之唱。它是中华民族擅于总结、整理本民族文化遗产这一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十分遗憾的是,它们大部分只记录了唱词,而没有曲谱。即使如此,它们也同所有的历史典籍一样,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歌采录、整理活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前后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主要特征是音乐家的直接参与,对数以万计的、如璀璨夺目的珍珠一样的各地区、各民族民间歌曲的采录、整理。在20世纪以前,并没有人从音乐文化的理念做这件事,也不知道中国有如此丰富的民歌遗存。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是同自然科学领域对物质构成规律的“发现”、考古学界对地下文物的“发现”,在性质、意义、价值方面完全相同的发现。我们发现并最终打开了以中国民歌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这个宝库巨大而丰富,也许大家还来不及全面探索其中的各种奥秘,但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源,民歌在普通民众音乐生活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它对中国各类音乐的滋润及广泛影响,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了。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