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风景已远去,犹忆“二流堂”

自1982年大学毕业来到北京之后,从丁聪开始,我陆续结识“二流堂”群体的不少人,如夏衍、唐瑜、叶浅予、冯亦代、郑安娜、吴祖光、黄苗子、郁风、高汾、高集、吕恩等前辈。

QQ图片20160815105537.png

1946年“二流堂”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前排左起:盛家伦、高集、郁风、(不详)、黄苗子;后排有浦熙修(左四)、张瑞芳(中)、丁聪(右四)、金山(右一)等。

QQ图片20160815105558.png

1995年“二流堂”欢聚于夏衍家。前排左起吴祖光、郁风、高集、高汾、唐瑜、黄苗子。后排左起丁聪,夏衍的女儿与公子。李辉摄。

“二流堂”最初形成于抗战期间的重庆。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谈及这一文人群体的特点:“这是战争期间特殊条件下文人之间一个特殊汇聚。即非自由组合的艺术团体,也非艺术趣味和追求相同的某一艺术流派,不过是艰难情形下的一种物以类聚而已。”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二流堂”又在北京形成新的文化圈。在数十年的不同历史时期,聂绀弩、王世襄、张光宇、张正宇、杨宪益、黄永玉、范用、黄宗英、黄宗江、姜德明、邵燕祥、杜高等,都曾与重庆时期“二流堂”友人经常聚会、唱和,堪为北京文人交往的一大景观。

QQ图片20160815105621.png

1996年,新旧“二流堂”朋友,在位于北京图书馆由志愿军战俘张达开办东坡酒楼聚会。左排前起:吴祖光、丁聪、杨宪益、黄苗子、郁风、沈峻、潘耀明、李辉;右排前起:范用、华君武、姜德明、华君武夫人、邵燕祥、吴祖光女儿吴霜、张达夫人、应红、谢文秀、张达 。

这些年来,我写过一些叙述“二流堂”人与事的文章,此次应柳鸣九先生热情相邀加盟“本色文丛”,他嘱我不妨围绕这一内容编选。在此,感谢柳先生的厚爱,感谢海天出版社的支持。

一个好建议,我遂将相关文章略加整理,起名为《风景已远去》。

全书分上、下两辑。

上辑为长文《亦奇亦悲二流堂》,叙述“二流堂”的历史渊源,乃至数十年间,这一群体中不同人物的命运起伏,与中国政治风云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联,藉此能为读者提供较为清晰的脉络和轮廓。

下辑为我所写的“二流堂”不同人物的文章。这些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或长,或短,基于史料,辅以印象,力求点点滴滴的细节,能使笔下人物在历史场景中的悲欢离合,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时,能让读者感受到这些人物心底永远流淌的文化情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于志斌 :风景应犹在,人间二流堂

7月22日李辉在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走进九十二岁的黄宗英,送这本与她相关的《风景已远去》。

1993年,在三味书屋李辉与应红在冯亦代黄宗英婚礼上左一为袁鹰。

7月22日下午,李辉到医院探视黄宗英先生,黄先生手持《风景已远去》一书拍照,并手书“丁聪百年,我想你”等活动,令我很是感动。我们感谢黄先生为海天版当书模。当然,《风景已远去》中不仅写到了丁聪先生,还写到了不少前辈文化人,他们中不少人都是黄先生的朋友。

《风景已远去》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二流堂的纪事。与1998年间李辉兄在海天出版的《依稀碧庐——亦奇亦悲“二流堂”》有不同的地方在于:《依稀碧庐——亦奇亦悲“二流堂”》收入的文章,不仅有李辉的《亦奇亦悲“二流堂”》,还有唐瑜等人文章,例如《“二流堂”纪事》(唐瑜)、《“二流堂”奇冤大案》(吴祖光);以及在政治运动中的揭批文章。而《风景已远去》所有作品都是李辉撰著的,从中可以看出李辉对于二流堂人物的持续写作,完成了二流堂群塑,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的呈现与追问。

“碧庐”是由唐瑜出资建的一幢房子,由一句玩笑话定了名为“二流堂”,当时郭沫若欲为题匾。时在1943年的重庆。“二流堂”居住了很多的文化人。新中国初期,北京又有了“二流堂”的流风余韵。在反右和“文革”时期,“二流堂”被作为右派小集团和反革命裴多菲俱乐部。曾在此入的文化人士均遭迫害。“文革”后,这一影响很大的冤案得到平反。《风景已远去》一书交代了“二流堂”形成的始末,所谓“二流堂”成员的有关文化活动,以及形成冤案的情况。

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二流堂”形成在抗战时期我国陪都重庆,出入其中的是大批进步文化人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至于在新中国初期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大声问道:“二流堂的人来了没有?”那种自己人才有的亲切呼唤,仿佛都能映在我们这些二流堂以外的人的脑海,挥之不去。所以,《风景已远去》(包括《依稀碧庐——亦奇亦悲“二流堂”》等沧桑看云书系)的重要意义,乃是以史为鉴,有益于我们认识当代历史,拒绝遗忘,牢记国家与人民遭受的浩劫之教训。

作为一桩十分荒唐的历史事件,在书中我们一方面看到的是对于文化人的描写和追述,他们的风格、性情、才华得到再现;一方面看到的是对于人性和人才的扼杀、荼毒。但是,透过这些表象,书中还告诉了我们:“二流堂”及其人众,被江青等人用作了攻击周总理的“赃弹”。

QQ图片20160815105659.png

批判“二流堂”的“文革”小报。

QQ图片20160815105716.png

被说成是“二流堂”的“总后台”夏衍文革批斗时。

《风景已远去》以可读性、史料性兼具为其特色。其主干的综述文章是《亦奇亦悲“二流堂”》,还有几篇文章,分别涉笔“二流堂”成员吴祖光、唐瑜、盛家伦、苗子和郁风、丁聪、戴浩,人物风采照得黑暗历史闪出一片亮光。而聂绀弩、黄苗子、杨宪益唱和“二流堂”的诗作,沉吟把玩,意味绵长。

QQ图片20160815105739.png

黄宗英题词:丁聪百年,我想你。

QQ图片20160815105759.png

九十九岁漫画家方成为丁聪百岁诞辰题词。

黄先生对二流堂中人丁聪的一声呼唤,又令我想起上世纪末海天版“沧桑看云”书系在前三种已经发稿后,李辉又交给我《亦奇亦悲“二流堂”》。我们为了与前三种书名风格差不多,用“碧庐风雨”作书名。李辉认为“依稀”比“风雨”好,因此把书名改定为《依稀碧庐——亦奇亦悲“二流堂”》。此书出版,丁聪等前辈都还健在。不久前问世的《风景已远去》,是李辉二流堂著述在海天出版社的回归。书名“风景已远去”乃是书中一篇文章名;当下,书里书外的很多前辈已经远行去了。

或曰:风景应犹在,人间二流堂。

李辉: “二流堂”堂主不了情

唐瑜先生爱聚会。九十三岁的老人,有时甚至和老伴搭乘公共汽车,跋涉二十多公里走进京城来参加聚会。他最年长。耳朵听不见,声音便格外洪亮。每次我们轮流用笔提问,然后,就听他一声声高亢入云的高谈阔论。

看他老天真的样子,我总是会想象一番六十几年前他和“二流堂”友人的风采。

1943年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有一批文艺家格外出名。他们嬉笑怒骂,无拘无束,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城市里如同一束快乐亮光。这批人被称为“二流堂”,其中有唐瑜、丁聪、吴祖光、冯亦代、黄苗子、郁风、金山、盛家伦、、凤子、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等。夏衍、潘汉年也是他们的常客。

没有唐瑜的热心慷慨,就没有“二流堂”。难怪他被戏称为“二流堂”堂主。

这是一个旷达、幽默、豪爽、热心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历经沧桑之后,他也仍然如故,完全一幅性情中人的洒脱。

唐瑜是缅甸华侨,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后,他结识了潘汉年、夏衍,并在潘汉年直接安排和领导下主编《电影新地》、《小小画报》、《联华画报》等报刊。因此,每次聚会,谈起三十年代上海电影界,他总是眉飞色舞,有一肚子逸事掌故。今年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却不见有电视台和报刊找他,实在是个大遗漏。

唐瑜的胞兄是缅甸富商,对他常常予以慷慨资助。抗战期间滇缅公路通车之后,唐瑜曾到仰光去,返回重庆时,胞兄送给他两部大卡车和一部小轿车,一部卡车上装有当时可以畅销的物资,一部卡车上装上食品,供重庆的朋友们享用。大家需要用钱时,唐瑜就拿出一部分物资去出售,最后把车都卖掉。

听吴祖光讲过一个故事:他和唐瑜一起走到重庆一个路口,远远开来一辆豪华轿车,唐瑜一见,便忽然停步不走。大雨初晴,积水很深,汽车飞驰而过,溅了他们一身污水,唐瑜的脸上也是泥点。他没有反应,只是呆呆地注目轿车失去踪影,然后说:“这车是我的。”

唐瑜几乎成了重庆当时一批文人的“摇钱树”。此时从香港、桂林流亡到重庆的文人,大多穷困潦倒,衣食住行是最大困难。唐瑜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建筑师”,竭其所能,为熟悉的朋友提供住所。夏衍带着妻子儿女一家四口来到重庆,唐瑜卖掉哥哥送给他的半只金梳子,在中一路下坡盖了两间“捆绑房子”(战时重庆穷人住的泥墙、竹架的一种特殊建筑)。唐瑜和夏衍各住一间,没有门牌,为了寄信方便,夏衍在屋前竖了一块木板,上面写了“依庐”这样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来到重庆的朋友愈来愈多,唐瑜索性盖起一幢两层楼的大屋子。他在离“依庐”不远的坡下租一块地,自己绘图设计,亲自监工建造,盖起了一间可以住十多人的屋子。用夏衍的话来说,唐瑜“呼朋引类”,让当时没有房子住的朋友都住了进去。

“二流堂”后来二十年里风雨飘摇,不少人经历坎坷,但旧日情谊却一直是唐瑜的精神支柱。“文革”结束之后,他的最大愿望是为挚友潘汉年做事情:收集潘汉年手迹、编书撰文、呼吁建纪念馆、塑铜像……他几乎把这当作了生命的全部内容。每次见到他,或者他给我来信,没有一次不是与潘汉年有关。

可以理解他的情感。刚二十岁时唐瑜就在潘汉年领导下工作,六十年代初,一次在王府井大街他意外地见到了潘汉年。此时潘汉年尚在劳改农场,他悄悄将潘带到家中。自1955年被捕以来,潘汉年才第一次有了与老友私下畅谈的机会。

谈了些什么,唐瑜总是语焉不详。曾劝他回忆得详细一些,多一些历史细节。他摇摇头,神秘的样子。

没有说什么?不便回忆?看看我,他还是摇摇头。

每次聚会结束时,年过九旬的老人总爱问:“下次什么时候吃饭?”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