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1985版“舌尖”重见天日 日本纪录片展现中国食文化



5年前,《舌尖上的中国》首播,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追求,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着实让人惊艳。近日,一部三十年前日本拍摄的《中国之食文化》被细心的网友找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家常便饭和顶级烹饪技艺,从“民以食为天”的角度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片中展现的一些菜式,现在已经不再制作。

新发现 介绍美食文化 “首映”飞机航线

《中国之食文化》系列一共五集,分别介绍了北京、广州、江南(江浙沪)、四川等地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在纪录片策划方龟甲万看来,中华料理博大精深,既有平民的日常之味,又有宫廷国宴的刁钻菜式。片中选取的餐厅也都是知名餐饮企业,除了隆福寺小吃外,全聚德、东来顺、烤肉宛、丰泽园等老字号也纷纷亮相,展现自己的招牌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陆续将旅游签证发给外国人,日本拍摄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顺利完成取材拍摄,拍摄时间是在1985年。

龟甲万是日本一家有350年历史的酱油厂,它和丰田、索尼一样是日本著名企业的代名词。全聚德参与拍摄的员工介绍,这部纪录片是在当时日本飞抵中国的飞机航线上播放的,意在向来到中国的日本游客介绍中国的美食文化,让日本游客了解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生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品今夕

■听鹂馆

当年“活吃昆明湖鱼”

在这部纪录片的广州篇中,当年的菜市场还见有各种野味出售,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出台政策对“野味”实施保护。而“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也曾被奉为宫廷菜式。纪录片中,就拍摄了颐和园内听鹂馆饭庄的一道“活吃昆明湖鱼”:一条活跃乱跳的大鲤鱼,经过刮鳞、开肚、洗净、改刀、油炸、浇汁等多种工序之后,端上桌时两腮仍不停张合,等吃完剩下鱼骨架,仍可见鱼嘴在微动。甚至还有这样的精确数字:烹制过程约4分钟,当鱼端上餐桌,鲤鱼的嘴巴能张合81下。

如今“活吃”早已是“传说”

如今,这道菜和片中诸如仿膳“红烧熊掌”等很多“野味”及“活吃”的菜式一样,早已成为“传说”。听鹂馆餐厅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她没有看过,但是如果从时间上看,这道“活吃昆明湖鱼”基本上是拍完纪录片没多久,就不再做了。“活吃昆明湖鱼”其实是听鹂馆全鱼宴的“扛把子”,纪录片里面也完整记录了全鱼宴的菜品,后来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多样,“全鱼宴”也成了历史,现在听鹂馆餐厅也不再承接“全鱼宴”。

这位工作人员说,以前从昆明湖里“现捞”活鱼的说法也确实属实。但后来随着食品安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完善,听鹂馆餐厅的食材都必须要从正规的渠道进货,需要具有检验检疫等证明,所以现在即使再制作鱼菜,也不可能再从昆明湖“就地取材”。

■隆福寺小吃店

当年双色馒头尽显平民之味

纪录片的北京篇标题为“平民之味 宫廷之味”,北京百姓的日常饮食反映出的是当时人们生活踏实淳朴的幸福,曾经的隆福寺自由市场、隆福寺小吃店甚至开头一闪而过的崇文门菜市场,都勾起众多观众的回忆。

纪录片详细记录了“双色馒头”的制作方法。因为添加了红糖,所以双色馒头不只是好看,还很有营养。

与宫廷大菜主要记录厨师手法相比,在拍摄隆福寺小吃的时候,拍摄者将相当多的镜头对准了普通食客。买餐票、交餐票的点餐方式,一手收票一手熟练地盛满一碗碗豆汁儿红豆粥的服务员大姐,衣着朴素但是脸上充满幸福的满足感的人们……在众多食客中,一位顾客,即使是吃早点,也只是掀起摩托车头盔的风挡而没有把头盔摘下,这个小小细节,足见当摩托车逐渐顶替了自行车成为“私家车”大件儿时,“先富起来”的人们的一丝骄傲,还原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如今六月重张 小吃回归仍未定

时隔三十年,除了片中的双色馒头、豆浆油条、豆汁儿焦圈儿、豆腐脑红豆粥依旧在喜欢中式早餐的北京市民中占据主流,现在的护国寺小吃、锦馨豆汁等老字号,包括街头巷尾的早点摊也不难吃到,但双色馒头随着后来隆福寺街的变迁、隆福寺小吃店的关闭而消失,类似的面点比如金银卷、烤馒头等可以在丰泽园、砂锅居等餐厅找到。

据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其实,片中所说的“隆福寺小吃店”的叫法现在看起来就不准确了,纪录片拍摄时,隆福寺小吃店还属于国营,后来在2000年左右,小吃店拆分为三个股东,分别挂出单独的招牌:隆福寺餐饮、白魁餐厅、丰年灌肠,完全为私营,没有一点国营的成分了。

这位知情者表示,今年6月,隆福寺街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隆福大厦将有望重张开业,但整条隆福寺街的开业或将要等到2019年。至于拆分后的三家小吃店是否能回归到原生地,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希望它们回归,但是也必须要提升,必须做出文化的味道。”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虽然没能联系到纪录片的日方拍摄者,但是北京晨报记者从全聚德找到了参与当年拍摄的当事人,确认拍摄地点正是全聚德烤鸭店的前门起源店。有意思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能向外宾展示“最好一面”,片中吃着烤鸭、喝着茅台酒的一桌觥筹交错、意兴正酣的客人,其实都是当时全聚德的员工。

出镜人物:烤鸭师傅李兴禄

山东“小力巴” 烤鸭挑大梁

在片中,一位精干的烤鸭师傅聚精会神地盯着烤炉里的鸭子,烤到恰到好处时,一“悠”一“甩”将枣红色的烤鸭挑出炉门。这位“上镜”的师傅正是当年全聚德烤鸭班的“大梁”、第五代烤鸭技师李兴禄。时隔三十年,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李兴禄再度拿起两米长、3斤重的鸭杆,老师傅一招一式的帅气仍不减当年。

1950年,刚刚12岁的李兴禄以一个山东“小力巴”的身份来到当时的老店,到纪录片拍摄时,李兴禄已经成了烤鸭界里响当当的“一号”,他把自己青春和汗水都贡献给了位于前门大街的“起源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夏天烤鸭子 猛灌“盐汽水儿”

在纪录片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李兴禄师傅脸上淌着汗,李师傅笑称是“里面烤鸭子,外面烤人”。最多的时候,李兴禄一天就要烤出400多只鸭子。到了夏天,烤鸭炉前的温度可想而知。“我那会儿瘦,1米8的大个儿100多斤,我是最不爱出汗的主儿,你看片子里我脸上的汗都闪着光了。和我一起的几个人,从外衣到里面的裤衩全都是湿透了的,脱下来都能拧出水。”那时候要是夏天赶上有领导来视察,都会问“有多少补助费”,“哪儿有补助费,补助就是热得不行了,去冰箱里猛灌盐汽水儿。”

日本客人赞烤鸭师傅为“艺术家”

李兴禄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是什么时候拍摄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就跟平常一样盯着炉,鸭子烤好了是正经事。旁边相机快门声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我们眼睛都不转一下。”

据李兴禄回忆,“日本客人参观时,鸭子从炉里面一挑出来,好多人都鼓掌、竖大拇指,后来翻译告诉我们,日本客人说烤鸭简直不是一道菜,是‘艺术品’;说我们‘不是厨师,是艺术家’”。当时日本客人对烤鸭和烤鸭的技艺简直“爱到极致”。

出镜人物:帅哥“食客”、现为全聚德前门店快餐部主管白重光

拍片地为老店接待元首的“贵宾厅”

烤鸭,糟溜三白,炸鸭胗肝、鸭腿,香辣鸭心,再加上葡萄酒和一瓶茅台,在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一个月的工资多为两位数,这样一桌全聚德的“全鸭席”可谓“奢华”。纪录片所拍摄的宴席场景使用的“摆拍”,一桌客人也都是当时全聚德的员工“扮演”的。据老员工回忆,拍摄纪录片的宴会厅当时叫做“后楼”。“那时候中楼和后楼基本上是用作接待各国元首的高级宴会厅,拍摄纪录片的那个屋子能摆下四桌左右,周总理在那里宴请过很多贵宾。”但这些地点现在已经随着全聚德前门店的改建扩容不复存在。

当年接待的六成以上为日本旅游团

白重光是全聚德前门店快餐部的主管,时光退回到纪录片拍摄的1985年,片中那个头发乌黑、眼神明亮的小伙子正是22岁的白重光。那时白重光到全聚德没有几年,但是因为人聪明、服务过硬,已经是那一拨儿服务员中的骨干,曾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多位外国元首服务。

白重光说,那时候全聚德的生意完全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晚上来自各国的旅游团队几乎把全聚德“包场”。“日本的团特别多,基本上占到六成以上。”白重光说,“那时候日本团餐标高,能达到200元。而且为日本团队服务很‘省事儿’,日本客人筷子都用得很好。”

因拍摄第一次吃到全聚德烤鸭

这部纪录片拍摄当天正值白重光当班,一上班就听同事说“有个日本摄制组来拍片子”。没一会儿,老书记彭大进就把包括白重光在内的几个年轻服务员叫了过去,让他们换掉工作服穿上便装。“他跟我们说,这回咱们扮演吃饭的客人,咱们就吃,吃得高兴点。”见过“大世面”的白重光说,这样的事儿他还是第一次赶上,第一反应就是“真能吃一顿啊,这机会多好啊”!白重光再回看纪录片里的自己和其他几位同事,还是笑称,“演技差,吃得太紧张了。”

1981年到店,已经工作了四年的白重光那次真的是第一次吃到全聚德的烤鸭,满脑子的形容词最后总结出来就是一个字儿:香!他告诉记者,这顿饭真是吃到了全聚德鸭菜的经典,“虽然我们这桌客人是假的,但是确实是真吃真喝,不能浪费啊。”整个拍摄过程大约持续了十分钟左右,摄制组一撤,老书记又招呼了几个当班的工作人员,大家一起把这桌菜“解决”了。

“过了三十年再看当时,确实觉得挺怀念的。看到了那个刚改革开放、刚接触外面世界时人们的缩影。”没想到最没有演技的一帮人,“演”出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状态。”

记者手记

幸福的“回忆杀”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回忆杀”。我就被这部纪录片“杀”了。我是个80后,记得有一年除夕,全家团圆饭后聊天,大舅妈回忆起当年的一段往事。那时候她以女朋友的身份第一次跟着大舅逛前门。路过全聚德,不由得说了一句“要是能吃次烤鸭就好了”。一句话差点让俩人恋情告吹,“你大舅当时就训了我一顿,说‘你还想吃烤鸭子,你知不知道多少钱,你懂不懂艰苦朴素,你这就是资产阶级思想’。”大舅妈一席话说得说得大舅脸红了半天,不知道是因为喝酒,还是因为对爱人的愧疚。

从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的《中国》,到1985年这部日本人拍的美食纪录片,那个年代,我们都习惯于努力将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国人,而事实上,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衣食日渐富足,幸福喜悦挂在人们的脸上。所以,在我的“回忆杀”里,纪录片中美食勾起的是并不只是舌尖儿上的盛宴,而是以味蕾为起点,一路走回去,再遇到的那时候的人和事。(记者 王萍/文 李木易/摄)


【责任编辑:王迪】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