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我去拜访西藏博物馆名誉馆长叶星生先生,正巧遇到了慕名而至的蒙古海喇嘛。
据叶先生介绍,海喇嘛因为知道叶先生的收藏方向,因此一旦在蒙古发现好东西,就会风尘仆仆地给叶先生送来。有一次,居然背来一块大石头,令叶先生十分感动。
海喇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那些东西饱含着佛教文化思想,有宗教传承,是文化宝贝,这种意识难能可贵,他不是用钱来思考问题的。
不过,一个普通僧人用最朴实的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对文物的理解,整个社会却未必具有。只要一尊佛像出现在社会上,那么对它的评价,往往是值多少钱。今天主流的思维表现是:价格越高价值就越高。
叶先生收藏了一个元代萨迦的陶质油灯。萨迦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据说,这样的陶灯只有两件,文革期间被毁掉了一件,仅存的这一件便在叶先生手中。
陶灯为葫芦型,形似一个从中间切开的葫芦,它证明了元代时中国就已经有了葫芦创世的神话。这种文化被萨迦所接受,把它做成神灯。陶灯是一种文化凭证,使我们得以看清,这个民族是怎么成长的,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如何一点点积累下来的。从经济角度而言,这样的油灯不值钱,它只是陶质的,但它却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叶星生类似的收藏众多,曾经得到过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但是在筹备相关的民办博物馆时,他仍然明显感觉到,国家缺少一种责无旁贷去支持民办博物馆的决心,缺乏海喇嘛式的执着。
现实的确如此。
2010年11月,旨在打造全球文化艺术品之都的北京文博会人气爆棚。作为活动的组成部分,“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发展论坛”也在文博会期间举行。博物馆之于城市,博物馆之于北京,这样激动人心的话题引发了海内外博物馆专业人员的热烈探讨。然而,就在这一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的论坛上,中国民办博物馆竟然缺席,无人参加。在2010年岁末,北京没有民办博物馆的位置,未来北京城市发展中,也没有民办博物馆的位置。摆在民办博物馆面前的,就是这样冷冰冰的事实。
2010年11月18日至19日,另一场“民办博物馆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然而,众多参加该论坛的民办博物馆馆长们再次感受了失望。
他们发现,在成都获得登台演讲机会的,是三家大型民办博物馆馆长,他们分别是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其背后有文化产业投资中心做资金后盾;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其管理主要由基金会来掌控,略有盈余;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资金来源于建川实业集团。然而,一直急需资金及政策支持的中小民办博物馆根本没有发出声音的机会。
按道理说,对于今天这样一种场面,民办博物馆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
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这令民办收藏界激动了一番。然而,一年过去了,该意见至今尚无一条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只是空谈了一年。
民办博物馆一直认为:民办博物馆最需要雪中送炭,而政府热衷于锦上添花。这一状况在近期再一次被印证——国家政策出现重大调整,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战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民办博物馆似乎再次迎来了转机。地方政府,纷纷忙着将博物馆与旅游资源挂钩,探讨民办博物馆如何为推动地方经济做贡献。文化创意产业,这就是各地政府为民办博物馆找到的最新定位。
文化创意产业真的应该是民办博物馆的新定位吗?
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更多政府官员有着共同的良好理想,他们希望所有的民博都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都能市场化,这样不仅国家不用花钱,减轻财政负担,而且能增加税收,安置就业人员。如果这样,民办博物馆既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一种文化政绩。再好的文化,只要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只要与政绩挂不上钩,则不但不会关注,甚至会无情地被损毁,包括珍贵的历史遗存。这种短视看法,在于不知文化是强国之本。发达国家,之所以给博物馆定位为非赢利,就是为了让博物馆有别于市场化的文化。如果所有民办博物馆都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那才真正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按照姚先生的看法,只要用产业和政绩为思考起点,而不是用文化以及公益事业来理解民办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的未来之路一定跑偏,而大量不具备产业与政绩特征的重要文化,可能在这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浪潮中被淹没,甚至被消失。
归属不明,位置模糊,运营困难,这是民办博物馆一直面临的尴尬处境。对此,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会长、中国民办博物馆学会会长宋建文认为:
“这些问题迟迟没有解决,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观念没有转变,没有真正重视民办博物馆的生存。政府如果认识不到博物馆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到民办博物馆的公益性、社会性特点,包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性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就不会切实地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动力。”
说起来,我国的社会情况比较特殊,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博物馆形态的特殊性需要在观念上重新梳理。
以国外为例,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博物馆都是社会化博物馆,也就是由社会力量兴建,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资助与扶持。以美国为例,美国大约4400家私立非营利性博物馆,约占美国博物馆总数的65%,而许多私立博物馆可以从各级政府获得财政或其他资助。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市政府为该馆免费供电、供暖并负责设施及藏品安全。此外,每年还负担该馆大约三分之一的运营维护费用。墨西哥艺术博物馆则与当地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在50年内每年举办一项展览,能换取市政府74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对于我们来说,社会化博物馆是陌生的,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国家博物馆由国家来管天经地义,民办博物馆凭什么要国家来管,最多出台政策支持下就够给面子了。只有民办博物馆对此才有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如姚远利先生所说:“如今不少官员对于民办博物馆,决策依据是陈旧的公私观念。这种陈旧的公私观念,决定了民办博物馆的生死存亡。”
如今,国家政策已经确立了国家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的同等地位,未来将是同等地位、区别管理的阶段。那么,区别管理究竟是怎么管?我想,应该是充分尊重民办博物馆的藏品私有性,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发挥私有藏品的社会公益性。随着全国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全面免费开放,国家对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得以强化,而这种社会公益性中,民办博物馆同样不应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