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大约有2300多座博物馆,但这些博物馆有近三分之二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钱”。免费政策实施之后,作为博物馆主要经费来源之一的门票没有了,这就意味着,政府要为博物馆“全额买单”。政府出钱,博物馆得出力,如何保证“免费令”后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不仅是政府也是博物馆必须面临的巨大考验。
曾经,有的博物馆为了吸引客源,对世俗文化需求一味迎合;而有的曲高和寡,达不到普及的效果,因而门庭冷落。真正能把展览做到让群众接受、让大众欣赏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免费令”的下达,实际上是把博物馆事业变成了全民事业,民众成为了这里的裁判。只要群众反映好,社会影响好,国家在负担博物馆的经费的同时,还应进行奖励,以示提倡之意,使博物馆举办这样的展览没有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的支持、捐助也是博物馆经费的来源之一。这些,在国外博物馆中多有体现,他们的经费就是主要来自于社会,比如通过博物馆基金、民间捐款、纪念品销售等等,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有成功的先例。
“免费令”下达之后,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文物安全、参观秩序、经营管理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都应在考虑之列。其中,最紧迫的便是文物的安全。免费之后必然导致的后果是:观众人数剧增,空气污浊、闪光灯照射等直接破坏文物的展示环境,进而降低文物的寿命。
我曾去过某档案馆,那里对于档案的管理十分完善,但为读者提供的查阅方式却很原始,很麻烦。因为档案极其珍贵,管理人员对读者束手束脚,态度苛刻,生怕毁坏了这些档案,让读者很不自在。
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后,大量游客欣然前往,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必将面临两难境地。摄像头过多,会让观众感觉时刻受监控;管理人员太多,又会让观众很拘束;隔离装置太多,还会让观众觉得不尽兴。而如果这些东西设置不到位,文物却又有可能面临损失。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把文物保护和游客接待有机地结合,既要妥善保管文物安全,又能让观众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为此有人提出了免费不免票的展览管理模式,限制每个时段的游客流量,以避免博物馆成为游客躲风避雨的场所,防止文物受到伤害。这种办法当然不错,但很多细节仍然需要发展完善。比如通过网站提供远程预约服务,以避免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博物馆却无法参观,参观与预约可以通过实名制进行管理等。
“免费令”一声下,不管对政府还是博物馆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只有在保证博物馆文物安全与高质量陈列的前提下,博物馆的社会效益才会最大化,“免费令”的“利”才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免费令”将变成一纸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