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晚霞,灿烂绚丽,近观群峰,云雾缭绕,俯瞰足下,白云弥漫。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一丛丛树冠掩映其中,似朵朵芙蓉出水。如斯美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画家刘石夫便是如斯美景的创作者。

刘石夫,1966年生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光山。河南省美协会员,安阳文峰区美协副主席,信阳行余堂学术主持人。作品被国家,省级博物馆收藏。亦有作品被海内外个人收藏。初习花鸟于信阳师范学校田庆宇先生。以为不能畅怀、逐习山水。深喜清初龚贤、弘仁,心追手摹。宜读元代黄公望、王蒙等先贤传世经典作品。且从现代大师黄宾虹、黄秋园,李可染等先生的作品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偶尔也会参加国内、省内美协相关展览,每每亦有所收获。


古人常说,画者,诗之余。诗者,文之余。文者,道之余;格物,才能致知;法自然,方能明道。知理,明道才是一个学习者的法门。刘石夫先生每思于次,总会想起当年自己初见太行山时的情景。于2006离开故乡,游历豫西伏牛、豫北王屋、太行,为太行博大、雄奇、险峻、壮美深深吸引。太行带给他的震撼,是以往在照片中,画作中所截然不同的。他对妻子说,“给我三年的时间,让我去感悟太行,去画太行。”于2008年始,刘石夫先生隐居太行山,观四季山川之变化、品风晴雨雪之余韵、读日出日落之苍茫。每每夜静声稀,明月浩浩之季,洗心澄怀,体天地之灵气,察造化之奥妙,亦是人生之乐事矣。身处太行,远离尘嚣,没有领悟过这种寂静之美的人,是不会懂得的,天地苍茫,唯吾一人之感。身在太行,虽美景令他不能自拔,但是身处凡尘,必有俗事。


每每回想起这些往事,创作之路,既有荆棘的艰难,也有朋友的相伴,多年隐居太行,在体验艺术创作快感的同时,总会让他想起当初帮助他的那些朋友。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由于孤独思乡与生活中的艰难,就是那些朋友不图回报的支持,一次次雪中送炭,不间断供补给养的场景至今印入脑海,有一年下大雪,雪下的很厚,车开不到山上,朋友从山底扛着菜和食物徒步给他送上山来,暖暖的情怀,真切的鼓励融入着一种精神语音,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好好的绘画,简直对不起朋友们的这份心。朋友之间的情意能够到了这个份上,实属不易啊。刘石夫先生觉得自己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勤奋,更加依赖于背后这群朋友无私的帮助,才能让他的画面充满真实与故事,才能使有限的生命绽放本应有的光芒。



刘石夫先生受母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绘画,他深知绘画是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毅力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走上绘画的这条道路,需要比常人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刘石夫先生曾在山里过了两个春节,其他村民家中早已为春节忙活起来,准备年货、张灯结彩,但他始终钟情于创作,处在沉思的状态中,甚至意识不到春节的来临。他觉得要想画出太行山的美,必须先感受太行山的每时每刻,每个季节,每个变化,看到太行山的各种美,理解各种美,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其中。故而,刘石夫先生笔下的太行,既有雄伟壮丽,又有钟灵毓秀,纵观整体画面是北方的大起大落,细看局部却又不是南方的清新婉约。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没有感情的投入,它一定是没有生命的。这种感情源自于人在大自然当中那种最深情的投入,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入到自然环境当中,也就不能深层次的理解那些东西,没有理解,怎么可能会表现得出来。

刘石夫先生不仅在绘画上对自己要求严格,在待人处事上,他虽然崇尚自由,但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原则的人。他觉得只要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只要那件事是不危害国家,不危害社会。可能坚持一两年看不到结果,可能坚持三五年看不到结果,但是总有一天会让你看到结果的,种的瓜结出来的一定不会是豆,无非就是瓜大小的问题了。

刘石夫先生的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知道一件事很容易,做出来却很难。一生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足矣!”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在鞭策我们年轻人,一定要脚踏实地,安守本分,不忘初心,切勿三心二意,好高骛远。
人不经历苦难,不会有更多的深思,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知道,一件事应该怎样办才是最好的。
刘石夫先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把他认为美的事物,绘于纸上带给大家;把祖国的大好河山,绘于纸上带给大家;把那些正在慢慢消失的美景,绘于纸上带给大家。

祝愿刘石夫先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海内外的画坛上会飞得更高,走的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