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其中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艺术早期后段(5世纪末6世纪初)和中期(7、8世纪)的典范作品。
一直以来,来到龙门的普通观众只能在一个个窟外隔着围栏向内看,3月10日,龙门东山龙门石窟终于要面向公众全面开放第一座洞窟——东山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千年石窟“看经寺”。你可以步入其中,近距离观赏被称为“中国佛教石窟中现存最精美”的一组唐代石刻罗汉像。
这是龙门石窟研究院成立63年以来,首次向公众开放洞窟。
龙门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李随森说:“看经寺内的29尊罗汉像栩栩如生,没有一个相同,刻得非常好,但观众在外面是看不清楚的,直接进入则一目了然。”
龙门石窟有1500多年历史。从北魏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所以,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三成,唐代占六成,其他朝代仅占一成左右。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皇家造像艺术为主,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2000年,这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清晰准确地说明了它的价值: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历朝历代,龙门石窟都不乏慕名者。河南洛阳龙门山下伊水河畔,现存的2300余个洞窟、近11万尊造像、80余座佛塔、2800余块造像题记就在那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龙门石窟分为西山和东山两部分。
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东山石窟则开凿于唐代,看经寺就位于东山万佛沟北侧,是东山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路伟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过看经寺的特殊价值:“该窟规模大,应为皇室贵族或高级官吏、高僧大德发愿开凿。窟内罗汉造像,对研究我国唐代高浮雕艺术、僧侣服饰、法器和禅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还说,“窟内29尊罗汉造像雕刻精美、生动传神,是中国佛教石窟中现存最精美的一组石刻罗汉像,具有很强的写实主义风格。”
我们通常熟悉的佛寺,多为木结构建筑。看到这里,大概有人会好奇:为什么一座石窟被称为看经“寺”呢?
“石窟”起源于古印度,大都开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之上,供佛教徒修行和礼拜之用,实际上就是建在山中的佛寺。所以,它们最早的名字大多称为寺。如今天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北魏时叫灵严寺,古阳洞叫石窟寺。
有些洞窟的名字是人们根据洞窟的造像内容叫起来的,如万佛洞、东山的大万伍佛洞。有些是根据洞窟的造像特点叫起来的,如莲花洞和东山的二莲花洞、唐字洞等等。
还有一些洞窟的名字,则是约定俗成传下来的,看经寺便是如此。
有传说大唐高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归来,路过龙门,在过伊河的时候弄湿了佛经,于是摊在石头上晒,晒经书的地方,就是后来的“看经寺”。
李随森副主任说,那只是传说,看经寺名字真正的来源是,清代石窟前曾有过一座小房子,上面写有“看经寺”,便沿用了这一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