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

斯大林倒下的谜团与震动

1953年3月5日晚,斯大林在孔策沃别墅逝世。一个看起来永远战无不胜的巨人轰然倒下,激起重重迷雾。许多人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有的是因为太崇拜他,有的是因为太畏惧他。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记录了人民的震惊:“他也有一般人的白血球!难道死神真敢把他带走吗?人们往报纸编辑部投寄难以计数的神奇药方,就连自己去死也在所不惜,只要他能活下来。”

当意识到他真的死了,人们开始对他的死因做出猜测。六十年来,这一直是学界和民间热议的神秘话题。近日,《柏林信使报》首次公布了长达十一页的斯大林尸检报告,此前这份报告一直锁在俄罗斯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中。德国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家马西亚斯·乌尔(Matthias Uhl)找到它,宣称:“有关斯大林死因的阴谋论不是真的,他因身体原因在莫斯科附近别墅中去世。”报告显示,斯大林患有严重高血压,脑部和心脏动脉硬化,脂肪肝已经快要病变为肝硬化。其左侧大脑中风,伴随胃出血,导致其最终窒息死亡。

 

远离医生 熬夜酗酒蒸桑拿

斯大林的健康状况早已埋下隐患。“医生谋杀案”事件之后,就像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说的,“维诺格拉多夫被捕了,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不让任何人接近他”,新人休想插进来;计谋也成功了:讳疾忌医使斯大林亲手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斯大林最后的日子里,直接负责警卫工作的里亚斯诺伊将军回忆道,尽管患有血压高或时常发生心绞痛,斯大林也不叫医生。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坚持“自我医疗”,不许医生靠近,只派工作人员带着他的药品单子去普通的药房抓药。在中风前一天,他还按西伯利亚的老习惯独自蒸浴,这可是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允许的危险行为。

斯大林仍像往常一样,一天公务结束,将“亲密战友”们拉到他的秘密行宫孔策沃别墅一起吃喝。孔策沃别墅有专职试毒员,酒菜端上桌前都经过检查,贴上标签:“未发现有毒物质”。斯大林并不信任试毒员,他总会热情招呼来客先吃,看“小白鼠”们没什么反应,自己才吃。

他怕被人毒害,却又极不注意养生。警卫长雷宾回忆道:“斯大林对自己健康的态度很糟糕:碰上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吃午餐,也不遵守任何饮食的规定。他很喜欢吃蛋,这能促使血管里产生有害物质。”

陪斯大林吃晚饭是殊荣也是苦差,尽管明天一早还要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竭尽所能猛灌自己,喝少了怕被斯大林怀疑不忠,喝多了又怕酒后失言。布尔加宁曾对赫鲁晓夫说:“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到斯大林的席间,然而你从不知道你自己能否回到家里去,还是要被车子接走——送到监狱里去!”席间,斯大林总是抽着烟斗,满意地看着高官们醉后互相捉弄,开着粗鲁的玩笑,互相往座椅上塞西红柿让对方坐碎,或往酒杯里偷偷撒盐??一直闹腾到天亮,一个个烂醉如泥地被警卫拖走。

噩梦般的夜宴终结于1953年2月28日。这是一个星期六,斯大林与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酒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不眠之夜。赫鲁晓夫回忆,斯大林喝了很多酒,但身体状况看上去没受什么影响,兴致很好。3月1日凌晨四五点钟,斯大林送客,据警卫员赫鲁斯塔廖夫说,他关上门后,斯大林对他说:“睡觉吧,你们都睡去吧!”赫鲁斯塔廖夫兴奋地传达给另外两名同事,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斯大林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平常他只是问:“想睡觉吗?”然后用眼睛把警卫从脚到头狠狠地看一遍,像要看穿了似的。

赫鲁斯塔廖夫传达的命令是真的吗?在其他警卫都睡觉的时候,他干了什么?这些都是谜团。后来赫鲁斯塔廖夫生了病,很快就死了。

 

中风十几小时未抢救

3月1日上午十点,警卫们一觉醒来,像往常一样在厨房集合,安排一天的工作。斯大林的房间没有动静,一直持续到下午,没人敢去一探究竟。斯大林立过规矩:如果他房中“没有动静”,决不允许别人进去,否则严惩不贷。而且他的作息颠倒混乱,白天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在睡觉。

焦灼的一天过去了,直到晚上十点(也有说是十一点),工作人员才发现“当家的”躺在房间地板上,冻得不轻。他们把他抱起放在饭厅沙发上,那里通风好,又给他盖上毯子,然后电话通知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到场。赫鲁晓夫等人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我们知道了这一切以后,大家觉得:既然斯大林处在这种不便见人的状态,让他知道我们在场是不适宜的。于是我们就分手回家了。”几小时之后,也就是3月2日凌晨,赫鲁晓夫称他又接到电话,说斯大林睡得很熟,不太正常,已经叫了医生。于是“四人团”又赶到孔策沃别墅。

但据警卫洛兹加乔夫的说法,凌晨三点钟只有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过来了,根本没有赫鲁晓夫。贝利亚朝洛兹加乔夫骂道:“干什么你弄得大伙儿惊慌失措?‘当家的’原来睡得很安详。咱们走吧,马林科夫!”3日早上七点多,赫鲁晓夫才来。八点半到九点的时候,医生到了,此时距离斯大林中风倒地至少已经十几个小时。

一些老布尔什维克一度盛传,趁警卫睡觉,贝利亚派了一名男副官——还有一种说法是女的,假装给斯大林送文件,迎面给他泼了醚,在斯大林晕倒后,又给他注射了几针慢作用的毒药,由此造成中风假象。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太有根据。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对于一个七十三岁的中风老人,四人团十几个小时不给他派医生,已经足够置其于死地。

 

官员轻松得像去掉尿布的孩子

医生开始采取抢救措施,斯大林几次睁开眼,但不能说话。他的儿子瓦西里和女儿斯韦特兰娜被叫来了。瓦西里醉醺醺的,一进门就嚷了起来:“坏蛋,他们害死了父亲!”斯维特兰娜发现,簇拥在父亲床前的医护人员她一个都不认识。

3月5日,斯大林脉搏减弱。贝利亚走到他跟前说:“斯大林同志,有什么话请说吧。全体政治局委员都在这里。”3月5日晚八点,苏共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召开,赫鲁晓夫主持会议,苏联卫生部长特列季亚科夫通报了斯大林的健康情况。据参加会议的作家西蒙诺夫回忆,出席这次会议的老政治局委员们身上散发着轻松感,“主席团的成员们终于辞掉重负,解脱束缚,像一群去掉尿布的孩子”。

3月5日21点50分,斯大林“终于”逝世。斯维特兰娜写道:“在最后的一刻,他突然睁开了双眼——那又似疯狂,又似愤怒的眼神充满了临终的恐惧??此时他忽然抬起了左手,好像是指向上面的某个地方,又好像在威吓着我们所有的人?又过了一分钟,他的灵魂在做了最终的挣扎之后,就飞出了躯壳。”

人们默默地伫立在榻前,突然贝利亚跳到走廊上,毫不掩饰胜利喜悦地高喊:‘赫鲁斯塔廖夫!叫车!’”他急速驱车去克里姆林宫。在场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有一人说,贝利亚前去“夺权”。贝利亚过于夸张的表现让人疑惑。不管是不是他干的,他似乎都有意向人们宣示:没错,斯大林就是我收拾的,因此我也能收拾你们。他的高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也加速了他的坠落。

 

天安门挂遗像 周恩来吊唁

苏联宣布全国默哀八天,所有部门、司局、工厂停止工作。退役军官都穿上了原来的军服,仿佛如临大敌重回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躺在工会大厦的圆柱大厅,几公里长的队伍蜿蜒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人们向普希金大街缓缓移动,军队和卡车勉强维持着秩序。

美国方面把斯大林逝世看作难得的机遇。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美国政府敲定了心理战略计划,利用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工具对苏联、东欧等国进行宣传战。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说,声称“一个时代已随约瑟夫·斯大林的逝世而结束”,美国准备与所有诚心致力于和平的国家一起为和平而努力。他反问“苏联准备做什么?”1953年6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反对货币改革的骚动,自由欧洲电台立即强调,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权虚弱,鼓励捷克军队忠于人民而不是布拉格政府。

万里之外的中国,自3月7日至9日,全国下半旗致哀;全国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一律停止宴会、娱乐活动。

斯大林的突然去世对毛泽东不可谓不是个打击,当时中朝和美方正在停战问题上艰难地对峙,苏联的态度至关重要。1952年8月,美国同意遣返战俘8.3万人,其中朝鲜战俘7.6万,中国战俘只有6400人,不到中国总战俘数的三分之一。金日成有意让步,中方坚持要美方遣返全部战俘。斯大林给予了中方支持,明确讲:“对美国必须强硬。中国同志必须了解,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那么中国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斯大林刚逝世,苏联政府致信毛泽东和金日成,提出:从中、朝、苏三国利益出发,应当在停止战争方面表现出一种“主动精神”。最终中国只得到7110名战俘,1.4万名志愿军战俘被“拒绝遣返”。毛泽东和彭德怀都感到非常遗憾,他们认为如果再打一段时间,可以争取在更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承认,到1953年7月的时候,“志愿军已经极大地改善了它的后勤、空防和火力状况”。

1953年3月7日早上,周恩来率吊唁团离开北京,随团有李富春、郭沫若、张闻天、罗瑞卿等。中午飞机经停乌兰巴托,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等高级官员登机一同前往莫斯科。经过几次转机,两国代表团于3月8日下午抵达莫斯科,米高扬接机。当天晚八点,中国代表团到工会大厦瞻仰遗体,敬礼完毕后被引导到休息室休息,然后开始轮流守灵。郭沫若在1953年1月曾与宋庆龄共同受到斯大林接见,告别时与斯大林握了手。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穿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的遗体静静地仰卧着,闭着眼睛。遗容是那么的肃穆、和蔼,仿佛还在呼吸。平放在腿上的两手,也仿佛还有脉搏在皮下跳动??我是最后握了他的温暖的手的一个中国人,但仅仅相隔五十来天,依然还在我手上的斯大林的温暖谁能相信不依然还在斯大林的手上呢?”

3月9日,莫斯科还在冬天,飘着零星雪片。周恩来八点钟先到工会大厦护灵,中国代表团其他人在九点钟到红场参加葬仪。在纪实录像上可以看到,周恩来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与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并排。

北京天安门广场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思大会,60万北京市民参加。天安门城楼上原本悬挂毛泽东照片的位置,挂上了斯大林巨幅遗像,毛泽东向遗像献花圈,朱德致悼词。全国县以上行政地区设灵堂挂遗像,同期举行追悼会。

葬礼当天,莫斯科全城人涌向工会大厦,局面失控,很多人被踩死,也有的被挤晕,得不到救治最终死去,因为救护车在国丧期间停止了工作。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写道:“不流血,斯大林是不会走的。于是那些被挤死、被踩死的人们加入了数百万被他害死的人的行列。”哭声惊天动地,通过无线电传播向天空,几千名来自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的专业哭灵女人,身穿丧服走在追悼队伍后面嚎啕。

将近十二点钟,斯大林的水晶棺抬进列宁墓,和列宁的遗体并列,用保鲜技术存放了八年。在赫鲁晓夫安排下,1961年10月31日深夜,斯大林的遗体从这里被请出来,葬于克里姆林宫围墙下的苏联领导人墓地。大理石墓碑上只写着: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 


【责任编辑:张慈】

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发布,全球滨水城市携手共创可持续未来

南京明城墙上的斑驳砖石与秦淮河的悠悠流水,见证了一场跨越国界的城市对话,来自五大洲的市长们在此共谋滨水城市的未来。11月19日至21日,以“扬子潮涌 文明共启”为主题的“2025世界市长对话·南京”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文莱、埃及、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纳米比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尼泊尔等国家的友好城市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城市市长及代表参会。与会

武铁护航澳门濠江学子荆楚研学

五星红旗与“欢送澳门濠江中学师生”红色横幅相映成趣,澳门濠江中学403名师生与铁路工作人员挥手告别,登上G337车次高铁离开,圆满地完成了为期4天的荆楚文化研学之旅。据了解,澳门濠江中学作为率先在澳门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始终以“家国同心”为育人根基。此次,该校组织师生从濠江之畔奔赴湖北,开启以“三国赤壁・英雄

福建:打造理想旅居目的地 探索“慢生活”新业态

旅居是一种结合长期居住与深度体验的现代生活方式,强调在异地环境中融入当地文化、自然和生活节奏。核心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停留(通常数周至数月),打破传统旅游的短暂性,实现身心放松与文化探索的双重目标。

绥芬河启动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 五大板块打造中俄风情口岸冰雪体验

昨天,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政府在市老干部局会议室召开2025-2026年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以“向北开放·冰雪逐梦”为主题,划分“绥”埠风情、“绥”宴启幕、“绥”梦冰雪、“绥”心相待、“绥”时守护五个板块,亦在为中外游客呈现一场别样的绥芬河冬日之旅。

新雪季点燃万亿市场 东北冰雪经济提质扩容加速跑

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科技焕新,到三省一区的协同布局,一场以“冰雪+”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白山黑水间悄然上演。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2025冰雪季东北地区预计接待游客总量将突破2亿人次,冰雪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政策赋能:三省一区协同布局黑龙江省率先发布《冬季冰雪旅游“百日

武铁开行特色文旅专列 联动优惠激活消费活力

今天早上7点30分,由汉口站开出的Y859次银发旅游专列载着700余名旅客,奔向具有“仙山秀水”之称的湖北十堰地区,开启了一场专为银发一族精心打造的“探秘十堰”4日深度游之旅。据了解,这次旅程采用“一张车票管全程”模式,将交通、住宿、餐饮、门票等服务融为一体,免去老年人多次购票、频繁换乘的困扰,提升旅客游玩体验。

千年茶道再飘香 中俄蒙携手激活跨境旅游新通道

一条贯穿三国的历史商路,正通过旅游合作焕发新生。第九届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11月7日在蒙古国达尔汗市举行,三方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这份发展计划旨在挖掘“万里茶道”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加强旅游合作,推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俄蒙旅行商洽谈会、“万里茶道”主题展览和“万里茶道”自驾游启动仪式等活动,

专家论屏南实践:文创赋能古村 解锁乡村振兴深层密码

在八闽大地的群山深处,福建宁德屏南县的古村落曾长期处于“锁在深闺无人问”的窘境。大量村民为谋求更好的生计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只留下一座座老屋孤寂地守望田野,如同缺乏梳妆的俊俏姑娘,藏于深巷之中。幸运的是,一批古村落的守护者始终坚守根脉,用心守护着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为屏南乡村的后续振兴积蓄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夏地村春景▲甘棠乡巴地村“火凤凰”演

今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扩大到120万平方米,解锁冬日新玩法

将打造三个面积超百万的冰雪旅游旗舰景区,其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面积将由100万平方米扩大到120万平方米。2025-2026年哈尔滨冰雪季即将盛装启幕,亚布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区开板在即,哈尔滨冰雪大世界20万立方米存冰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公布,32处旧址开启活化新生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启新模式,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业态。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火箭总装厂、二七机车总组装厂房、京张制造厂、华北制药厂等32个工业遗产上榜。本次名单是根据《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组织开展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和第三批复核工作的通知》要求,经项目单位自愿申报、省级工业和信

流动中国再添风景线!主题列车开辟文旅融合新征程

串联千里江山,搭载特色文化,一趟趟主题鲜明的旅游列车正成为中国广袤土地上移动的风景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5.4亿人次,同比增长6%,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这组令人瞩目的数据背后,是铁路部门持续优化的运输能力和日益多元的出行选择。近期,各地铁路部门充分利用客运淡季释放的运力资源,与文旅、教育等部门协调联动,精心组织开行旅游列车、银发列车、研学专列、

新雪季启幕!万亿冰雪经济乘风而起,全产业链蓄势待发

随着北方多地迎来初雪,2025-2026新雪季正式拉开帷幕。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预测,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于年内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在技术革新、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的三重驱动下,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等全产业链企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冰雪旅游:从“一季热”到“四季火”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滑雪场已提前开板,造雪机昼夜运转,景区民

北京绘制工业旅游“未来图谱”,三年后年收入冲30亿

曾经机器轰鸣的钢厂、科技感十足的汽车工厂、承载时代记忆的工业遗址,正变身为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的“赛博乐园”。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近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首都工业旅游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未来图谱”。根据方案,到2027年,北京市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2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30亿元的目标。

龙海2025国庆“文旅大片”上映:非遗山海“碰撞” 畅享“放心游”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为八闽大地的发展擘画蓝图;一年后的2025国庆中秋双节,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以“放心游龙海”为片名,倾情上映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旅大片。当非遗传承邂逅山海风光,当港城联动点燃全民参与热情,龙海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龙海有“戏”:非遗全域联动 港星燃爆现场“潮起月港・星耀非遗”第三届龙海非遗嘉年华,无

陕西文化“出圈”记:从“历史宝库”到“流量密码”的破局之路

解码“十四五”期间陕西文化资源转化的创新实践,西安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榜首,汉服体验、非遗工坊、数字演艺等新业态订单量同比增长145%。这一现象背后,是陕西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资源为基、以创新驱动为翼,构建“文化+科技+旅游+商业”生态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