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全世界的人们都纷纷通过熄灯一小时来表达着对地球家园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活动背后的意义,以此唤醒我们内心的“环保自觉”。
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再次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为蓝生活”。作为全球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活动,3月19日晚,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多个城市主要景观灯熄灭一小时,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倡导节能环保公益事业。
众所周知,“地球一小时”是一场全球性的集体公益活动,它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号召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然而,伴随活动进行的同时,总有一种异样的声音随之响起:对于一些特殊的机电装置来讲,突然断电后再启动,可能会造成比一小时耗电更大的损失;熄灯一小时后再开灯,实际所耗费电量比正常使用更高……耗费电量高低成了不少人判定这一活动成败的唯一标准,而活动本该被重视的内涵与外延却被遮蔽,被误读。最终,在不少地方这个活动成了形式,成了作秀。
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笔者看来,“地球一小时”提醒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绿色生活。而人们关注、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目的并不是只为了省几度电,更不是要市民去亲身体验一下生活在黑暗中的感觉。事实上,“地球一小时”就如同“劳动节”“妇女节”等象征性的节日一样,传播的是一种保护地球、关注环保、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退一万步讲,即便真的如其他人所说,这一小时存在如此多弊端,那为何“地球一小时”能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活动?难道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知其中利害吗?事实上,此项活动已成为全球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活动,且参与国家还在不断增加。
诚然,仅凭“地球一小时”这样单一的活动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个活动背后的意义,以此唤醒我们内心的“环保自觉”,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改进,这才是“地球一小时”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