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庄秋风 陈金新 通讯员 张培奋)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马坑乡的群山之中,藏着一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村落——贡鸭山村。这座海拔990米的村庄,被贡神峰、麒麟峰和三畲峰环抱,年平均气温17.4℃,夏季平均气温仅23℃,凉爽的气候与95%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它成为漳州、厦门市民眼中的避暑康养胜地。全村325人,辖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2.8万亩土地中2.6万亩是生态林,负氧离子充盈的空气、山间盆地的独特地貌,既保留着原始的田园气息,也为“市民下乡”埋下了伏笔。

▲贡鸭山国家森林公园
近年来,随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大量漳州、厦门游客慕名而来,希望长租房屋避暑养生。但新村一期建成后,不少村民虽手握地块使用权,却因资金短缺无力装修,导致优质房源稀缺;而游客们怀揣期待而来,往往因找不到合适住所败兴而归。

▲新村一期
“一边是闲置的毛坯房,一边是迫切的居住需求,何不搭座桥?”2020年,贡鸭山村党支部瞄准这一矛盾,创新推出“以修代租”模式:由租客预付长期租金,用于村民房屋装修,双方签订20年长约,实现“资金与资源置换”。截至目前,已有37户村民通过该模式盘活资产,既破解了村民“建房融资难”,又缓解了游客“寻租优质房源难”。

▲贡鸭山村一角
退休教师李振华与村民邹福洲的合作堪称典范。李振华看中邹福洲的闲置房屋,却因未装修无法入住。双方约定:李振华预付20年租金20万余元作为装修款,邹福洲将二楼按租客需求改造,一楼留作自住房。如今,李振华在洒满阳光的阳台上喝茶观景,邹福洲则拿着稳定租金改善了生活,“以前房子空着是负担,现在成了‘摇钱树’”。
更具代表性的是黄文忠、林泗华与邹金城、邹海林的“联排合作”。邹家两兄弟在新村有200平米相邻房屋,因缺钱迟迟未装修;黄、林两家想结伴长住,正需相邻房源。四人签订协议后,黄、林一次性预付40万余元,邹家兄弟用这笔钱完成房屋加固、水电改造,还打通了共享空间。如今,两户“新村民”比邻而居,共享山间岁月;邹家兄弟则零成本盘活资产,每年稳定增收。
目前,“以修代租”二期项目已完成前期筹备,13.3亩土地上将建起22栋99平米民房,未来将有更多市民循着山间清风而来。

▲贡鸭山风光
人来了,如何留住心?贡鸭山村党支部的答案是:让“新村民”成为“自家人”。2023年,村里在原有4个村民小组基础上,成立“第五小组”,将150多名长期租客纳入网格化管理,更组建兼合式党支部,由热心老党员担任书记,让退休干部、教师等“新村民”在组织中找到归属感。
这些每年在村居住9个月的“新村民”,正以专长反哺乡村。春节时,“第五小组”的书法爱好者摆开长桌,义务为村民写春联;人居环境整治中,他们不仅参与二十多次垃圾清理,更发挥规划、园艺专长,指导荒地改造、设计垃圾分类宣传牌,让“贡鸭山是我家”从口号变成行动。

▲绣球花环绕新村
“氧吧大道缺个歇脚地”——有村民随口一提,“第五小组”立刻响应。他们自筹20万元建休憩凉亭,有人跑手续、有人做预算、有人监工程,从筹备到建成仅用3个月。如今,凉亭下常有村民与“新村民”聊天,旁边的公厕由“第五小组”专人维护,干净整洁的环境成了乡村治理的缩影。
他们还发挥人脉优势,邀请文艺团队下乡汇演,让村民在家门口看大戏;逢年过节,与村干部一起慰问孤寡老人,送去米油和陪伴。“以前觉得他们是来‘度假’的,现在发现他们是来‘帮忙’的。”村民邹大爷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共享菜园
“第五小组”能快速融入,源于贡鸭山村“一碗水端平”的智慧。村两委让“新村民”同享资源:村民种的蔬菜、笋干、红菇,通过“无人菜摊”售卖,“第五小组”成员自觉扫码付款,无人值守的摊位成了信任的见证;村边荒地改造成“共享菜园”,租给“新村民”耕种,本地农民帮忙管护,收获的蔬菜一半自己吃,一半送给村民,农耕成了联结情感的纽带。
村情通报会邀请“第五小组”参加,重大决策征求他们意见;村民代表会议上,“新村民”的建议被认真记录——这种“村务共商、资源共享”的氛围,让“新村民”真正找到主人翁意识。

▲贡鸭山度假山庄
如今的贡鸭山村,森林公园里有“新村民”带孩子认植物,田埂上有村民教“新村民”种菜,文化室里老党员与“第五小组”成员一起学政策。“以修代租”不仅租出了房子,更租出了城乡融合的新路径;“第五小组”不仅是个组织,更是城乡文明互鉴的桥梁。
山间的风还在吹,带着城市的气息与乡村的泥土香。贡鸭山村的探索证明:当市民下乡不再是简单的“逃离”,而是带着诚意的“融入”;当乡村打开怀抱,让新老村民共生共荣,乡村振兴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