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经联播3月12日北京讯(李新民 王硕新) 网络直播间里,一声声“宝贝”甜言蜜语,背后却暗藏“收割”陷阱。近期,天津市公安局河东分局侦破一起以恋爱为名的网络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李某通过虚构身份、编造理由,骗取受害人200余次转账,金额高达65万元,最终在榨干对方积蓄后“人间蒸发”。记者调查发现,此类以网络直播为媒介的情感诈骗案件近年来呈高发态势,诈骗分子利用“话术剧本”步步为营,诱导受害人坠入“甜蜜陷阱”,亟需公众提高警惕。
直播间里的“完美恋人”:从嘘寒问暖到疯狂索财
30多岁的楠楠(化名)在短视频平台结识自称“创业精英”的男主播李某。直播间内,李某展示出“成熟可靠”的形象,不仅耐心互动,还以同乡、同龄、情感共鸣等标签迅速拉近关系。线下见面后,李某以生意周转、帮朋友“平事”等理由频繁借款,半年内累计骗取65万元。待楠积蓄耗尽,李某便以冷暴力逼其分手并失联。
类似案件并非孤例。甘肃男子张某通过相亲直播间结识“红娘”陈某某,后者假扮三名“女友”,以过节送礼、旅游消费等为由骗取3万元,最终被警方揭穿系同一男子伪装。上海警方数据显示,2024年直播相关诈骗案件中,恋爱交友类占比显著,诈骗分子通过“连麦PK”“充值送礼”等话术诱导受害人转账,今年已避免损失5.1亿元。
诈骗套路拆解:从“剧本杀”到“心理战”
警方分析,此类诈骗通常分为三步:
人设打造与情感渗透:犯罪分子通过直播平台虚构“成功人士”“贴心伴侣”形象,利用话术本精准投喂情绪价值,如广西周某两年内骗取7名女性193万元,湖南龙某假扮医生同时诈骗3人。
小额试探与心理操控:初期以“应急周转”等理由小额借款,辅以“借多还少”制造信任假象。一旦受害人质疑,便以“不够爱我”实施情感绑架。
收割逃离与证据销毁:待受害人财力枯竭,诈骗分子或冷淡疏远,或直接失联,并诱导删除聊天记录,增加追查难度。
黑色产业链:话术本、键盘手与“私域”掩护
犯罪团伙往往形成严密分工。广东揭阳方某宇团伙通过“6天话术周期”建立恋爱关系,前三天定时发送问候,后续以“生日”“试播”等主题诱骗打赏,非法获利13万元。部分诈骗窝点藏身“私域直播”,利用封闭群组逃避监管,播后即关、销毁证据,甚至伪造专家身份推销“三无”保健品坑害老年人。
警方重拳出击:全链条打击与防阻体系
上海警方依托“砺剑2024”专项行动,针对直播诈骗五类手法(恋爱交友、虚假购物、售课、投资、引流)开展全链条打击,2024年累计劝阻7.3万人次,拦阻转账2.9万笔。天津、广东等地法院对涉案主播及团伙成员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至4年不等,并追缴违法所得。
专家提醒:识破“甜蜜陷阱”的三重防线
身份核验:对自称主播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警惕拒绝视频通话、频繁换号等行为。
金钱警戒:恋爱初期涉及借款、投资等要求,务必签署协议、留存转账记录,避免情感裹挟下的盲目支出。
及时维权:发现异常立即报警,并提供聊天记录、资金流水等证据,助力警方追赃挽损。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爱情更不应沦为犯罪剧本。公众需以理性筑墙,以警惕为盾,方能守住“钱袋子”,远离“甜蜜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