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系统阐述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框架。这一政策以“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基调,涵盖赤字扩张、债务化解、消费提振、民生保障等多维度目标,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全面性与前瞻性。
一、蓝佛安财政政策的核心框架与亮点

蓝佛安所宣示得政策“组合拳”,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五大支柱:
1. 赤字与债券规模创历史新高
2025年财政赤字率定为4%,赤字规模达5.66万亿元,较2024年增加1.6万亿元,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加强。新增政府债券规模达11.86万亿元,包括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及5000亿元补充银行资本的首批特别国债。这一安排旨在通过大规模举债为经济注入流动性,支持“两重”(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两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
2. 债务风险化解与融资平台转型
2024年四季度推出的6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已初见成效:截至2025年3月5日,地方置换债券发行2.96万亿元,平均利率下降2.5个百分点,预计5年内减少利息支出2000亿元以上。同时,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减少4680家,占全年压减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缓释。
3. 消费与民生领域的精准发力
消费端:新增两项贷款贴息政策,覆盖个人消费贷款及民生领域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以刺激需求。例如,对手机、平板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达3000亿元,较2024年翻番。
民生端:教育、社保、科技支出分别增长6.1%、5.9%和8.3%,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提高至700元/人,养老金水平持续上调,惠及超3亿老年群体及3400万学生。
4. 转移支付强化地方财力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10.34万亿元,同口径增长8.4%,重点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增强地方财政自主权。
5. 财政纪律与风险防控
严格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明确“不添新账”的铁律,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如零基预算改革、消费税征收环节调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二、政策复杂性与效率争议:为何需要“直接发钱”?

尽管蓝佛安的政策设计全面,但其复杂性与执行成本引发学界与公众对效率的质疑。支持“直接发钱”和“社保兜底”的观点认为,当前政策存在以下局限性:
1. 传导链条长,资金漏损风险高
现有政策依赖多层次执行主体。例如,消费贷款贴息需经银行审批、企业申请、财政审核等环节,易滋生寻租空间;转移支付资金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分配中,行政成本约占资金总额的15%-20%。相较之下,直接向居民直接发放现金或补贴,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跑冒滴漏。
2. 政策覆盖范围有限,边际效应递减
当前消费刺激政策(如以旧换新补贴、贷款贴息)多针对特定领域或群体。例如,手机、平板纳入补贴范围主要惠及中高收入群体;而低收入者可能因缺乏信用资质难以获得消费贷款。若直接为农村无劳动能力老人发放每月1000元补助,可更精准覆盖弱势群体,增强其消费能力。
3. 市场信心修复需“可见性”政策
宏观经济预期低迷时,民众对复杂政策的感知度较低。直接发钱具有“立竿见影”的象征意义,能够快速传递政府支持信号,提振消费者信心。例如,2020年疫情期间美国的全民支票发放显著拉动了短期消费回升。
三、直接发钱与社保兜底的可行性分析

“直接发钱”和“社保兜底”并非空想,其合理性可从财政空间、社会效应、国际经验三方面论证:
1. 财政空间具备实施条件
中国政府的负债率(约60%)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美国130%、日本260%),且中央财政预留了政策储备工具。若以农村无劳动能力老人(约2000万人)为对象,每月发放1000元,年支出约2400亿元,仅占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8%,财政压力可控。
2.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双重提升
直接补贴可弥补现有社保体系的缺口。例如,当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123元/月,部分省份虽提高至247元(如江苏),但仍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若将补贴与物价指数挂钩,可建立长效兜底机制,同时释放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3. 国际经验表明直接补贴的有效性
日本在“安倍经济学”中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购物券,德国在能源危机期间向居民提供一次性补贴,均有效缓解了短期需求收缩。这些案例显示,直接发钱在特定情境下可作为政策工具箱的补充选项。
四、政策优化的平衡点:精准性与普惠性如何兼顾?

尽管直接发钱具备理论优势,但其落地需平衡以下矛盾:
1. 财政可持续性的挑战
长期大规模发钱可能加剧财政赤字,挤压其他重点领域支出。例如,2025年教育、社保支出已占一般公共预算的30%,若进一步增加普惠性补贴,可能影响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长期投入。
2. 道德风险与劳动力供给扭曲
无条件发钱可能削弱部分群体的就业意愿,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相比之下,蓝佛安提出的“就业补贴+技能培训”组合政策更具激励性,可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3. 区域差异与执行成本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统一补贴标准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生活成本差异。例如,1000元/月在西部农村可覆盖基本开支,但在东部城市则捉襟见肘。需设计差异化补贴机制,但这将增加行政管理成本。
五、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中复杂政策与简单手段的辩证统一

蓝佛安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精准调控”的治理逻辑,其通过结构性发力化解债务、提振消费、保障民生的思路值得肯定。然而,在宏观经济预期疲软、社会信心不足的背景下,适当引入直接发钱和社保兜底措施,可作为现有政策的有效补充。
未来政策优化方向或可聚焦两点:
1. 建立“分类+普惠”的补贴体系:对低收入群体实施无条件现金转移,同时对中等收入群体保留消费券、税收减免等定向工具;
2. 强化政策协同:将直接补贴与社保改革、税制优化结合,例如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扩大专项附加扣除范围,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财政政策的设计需在复杂性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无论是蓝佛安的“更加积极”框架,还是公众呼吁的“直接发钱”,其终极目标均在于实现“民富”与“国强”的共生。唯有以民众获得感为标尺,方能在政策迭代中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六、国际案例:直接补贴的短期成效与长期影响
1. 美国2020年全民支票的得失
美国在疫情期间向每人发放1200美元现金,短期内拉动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8.1%,但长期加剧了通胀压力。2023年通胀率一度突破9%,迫使美联储激进加息。
2. 日本定向购物券的局限性

日本向低收入家庭发放的购物券虽短期内提升零售额3.2%,但受限于使用范围(仅限特定商品),未能全面激活消费需求。
3. 德国能源补贴的精准性
德国2022年向居民发放300欧元能源补贴,通过银行账户直接划转,行政成本仅占资金总额的2%,效率显著高于传统转移支付。
七、中国现实:社保体系的补短板需求与财政约束

1. 农村养老保障的缺口
2024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123元/月,农村无劳动能力老人月均生活支出约800元,缺口高达677元。
2. 财政资金的错配风险
地方政府专项债中,部分项目因收益不及预期形成“僵尸工程”,2024年隐性债务置换政策虽缓解存量风险,但新增债务效率仍需观察。
八、政策优化的路径选择:结构性改革与普惠性工具的结合
1. 零基预算改革与资金再分配
摒弃“基数+增长”的传统模式,以绩效评估为导向,压缩低效支出(如重复基建),将节省资金用于普惠性补贴。
2. 数字人民币的精准投放
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实现补贴资金直达个人账户,避免中间环节损耗。
九、结语:迈向“以人为本”的财政政策新范式
财政政策的设计从“以项目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保障发展动能的同时,让民众更直接地分享改革红利。如此,实现“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治理愿景。
作者介绍
柏文喜,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网特约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硕士。四次获得中国政府省部级学术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