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8月14日北京讯(宣一飞 史亮)263.9万批次食品抽检背后,我国食品安全合格率正经历结构性变化。

市场监管总局今日发布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1月至6月,全国共完成263.9万批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61%,较2024年同期下降0.17个百分点。
在消费量大的主要食品品类中,乳制品抽检不合格率仅为0.03%,成为安全系数最高的品类;粮食加工品不合格率0.37%,食用油0.46%,畜禽肉及副产品0.61%,均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去年同期相比,生干坚果与籽类食品、水产品、餐饮食品等22类食品抽检不合格率有所下降,而水果、鲜蛋、特殊医学配方食品等16类食品不合格率则出现上升。
总体平稳下的隐忧
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数据显示,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不同品类间的安全水平差异显著。从抽检结果看,消费量大的基础食品品类合格率普遍较高,如乳制品的不合格率仅为0.03%,粮食加工品为0.37%。
然而,部分食品品类问题仍较突出。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蔬菜及其制品合格率96.49%,水产及其制品96.37%,餐饮食品94.09%,食品相关产品合格率最低,仅为93.32%。
区域风险差异同样明显。高风险省份中,甘肃省食品合格率仅为76.47%,海南省94.37%,贵州省97.14%。而抽检量最大的五个省份分别为广东(占全国总量9.30%)、江苏(5.07%)、河南(4.38%)、福建(4.22%)和山东(4.12%)。
值得注意的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不合格率出现上升,成为16类不合格率上升的食品之一。
问题食品的“罪魁祸首”
抽检结果揭示了当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源。农药残留超标、超范围使用添加剂、有机物污染位列问题前三。
在具体检测项目中,含硫添加剂违规使用问题最为突出,成为添加剂违规的“重灾区”。农药残留方面,噻虫胺超标现象最为普遍。
微生物污染中,大肠菌群超标成为常见问题,尤其在餐饮环节。卫生问题则集中表现为阴离子洗涤剂残留,这在餐饮具抽检中尤为明显。
据潍坊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分析,流通环节集中了67.60%的不合格食品,主要涉及蔬菜、水果、水产制品和焙烤食品。
餐饮环节贡献了24.49%的不合格品,其中97.9%为餐饮食品本身的问题。而生产环节的问题占比相对较低,为7.91%。
饮料安全全景图
在本次通报中,饮料作为单独品类呈现了更为详细的抽检数据。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检饮料产品11.19万批次,覆盖微生物、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8大类94项检测指标。

饮料不合格率仅为0.57%,远低于食品总体不合格率。在636批次不合格饮料中,超过六成问题集中在微生物指标不达标,如菌落总数、大肠杆菌超标。
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成为第二大问题,占不合格案例的72%。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饮料企业在生产环节存在卫生控制漏洞和工艺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型饮料企业成为不合格产品的“重灾区”,约47%的不合格产品来自区域性中小厂商。市场监管部门对问题批次采取“即检即控”措施,全年累计处理违规饮料企业超300家次。
高风险区的攻坚之战
针对抽检发现的高风险区域和环节,监管部门已制定精准治理方案。甘肃、海南等高危省份被列为重点督导对象。
在流通环节,监管部门将强化蔬菜、水产的农药兽药监管作为源头管控重点。针对餐饮环节的非法添加剂使用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已部署专项整治行动,严打违法行为。
在餐具卫生方面,监管部门正推行餐饮具消毒标准化流程,解决52.78%的不合格餐饮具中检出的阴离子洗涤剂残留问题。学校食堂、小吃店等被确定为卫生薄弱区,将接受重点监控。
对抽检不合格的636批次饮料产品,监管部门已采取100%下架封存措施,并追溯至32家生产企业。通过约谈涉事企业、升级质量管控流程、引入智能监测设备等手段,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全面提升。
监管升级进行时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已依法向社会公布所有监督抽检结果,并按规定及时开展核查处置,严格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在饮料监管方面,市场监管总局将指导各地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对抽检不合格产品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召回等措施控制风险。同时督促饮料生产经营者加强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优化生产工艺。
未来监管方向将呈现两大趋势:质量检测标准趋严,监管计划扩大抽检范围,新增对新型添加剂、重金属等项目的检测要求;头部企业将引领创新,应用区块链追溯系统实现全链条可溯。
针对消费者,市场监管部门特别提示:开封后的饮料应在2小时内饮用完毕,高温环境下存放时间需进一步缩短。对含糖量超过10g/100ml的饮品,建议控制摄入频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选择。
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合格率正经历结构性变化。截至7月底,全国饮料抽检不合格率仅为0.57%,远低于食品总体水平。
市场监管部门已对636批次不合格饮料产品采取100%下架封存措施,追溯问题根源至32家生产企业。重点区域完成生产线改造的饮料企业,二次抽检合格率较上年提升4.8个百分点。
食品安全没有终点。随着监管手段日益智能化、标准化,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在构筑更坚固的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