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评论员:褚新兵

一场由罗永浩与西贝莜面村引发的“预制菜口水战”,将中国预制菜行业推上舆论风口。这场争议背后,是行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的狂飙突进,与消费者信任危机、企业利润下滑并存的现实矛盾。当“工业化效率”与“舌尖上的温度”激烈碰撞,预制菜产业正站在从“野蛮生长”到“规范进化”的关键转折点。
狂飙突进:预制菜如何成为“国民刚需”?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61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这一数据背后,是消费习惯与产业逻辑的双重变革:
B端降本增效的刚需:餐饮连锁化率提升至22%,中央厨房模式成为连锁品牌标配。以安井食品为例,其速冻菜肴业务三年增长超300%,2023年营收突破60亿元,B端客户占比超65%。米村拌饭等品牌通过预制菜实现出餐速度提升50%,人工成本降低30%。
C端懒宅经济的崛起:城市白领、年轻家庭成为核心用户。盒马“3R事业部”SKU超350个,叮咚买菜“叮咚王牌菜”系列月销破千万,空气炸锅专用预制菜占比达15%。2025年“一人食”套餐销量增长180%,折射出单身经济与便捷需求的深度绑定。
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六部门明确预制菜定义,禁用防腐剂;液氮速冻、真空慢煮等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2-18个月,风味还原度超90%。山东、广东等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冷链物流覆盖率提升至75%。
信任危机:当“锅气”遭遇“工业化”
罗永浩炮轰西贝“全是预制菜还贵”,本质是消费者对“价值错配”的愤怒。行业痛点集中于三大矛盾:
定义模糊引发的认知战
市场监管总局明确预制菜为“需加热的预包装菜肴”,但企业与消费者理解存在温差。西贝宣称“100%无预制菜”,实则通过中央厨房配送净菜;老乡鸡以颜色区分现做与预制菜品,均试图在“工业化效率”与“现炒温度”间寻找平衡。消费者调查显示,62%的人认为“高价餐厅使用预制菜属于欺诈”,但58%的受访者接受家庭场景使用预制菜。
健康隐患与营养流失的质疑
部分预制菜钠含量超标,蔬菜维生素C流失率达40%,肉类蛋白生物利用率降低。某品牌酸菜鱼被检出亚硝酸盐超标,直接导致C端销量下滑30%。消费者对“科技与狠活”的担忧,迫使企业投入研发低脂、低糖产品,2025年健康预制菜增速达80%。
行业利润下滑的生存困境
2025年上半年,15家预制菜上市公司中60%净利润下滑。安井食品小龙虾业务毛利率暴跌,千味央厨经销商减少362家,国联水产巨亏5.44亿元。产能过剩、价格战、渠道费用攀升构成“死亡螺旋”,中小企业面临出清压力。
破局之路: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
预制菜行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在效率与温度、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找到新平衡:
透明化: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基石
借鉴老乡鸡模式,通过菜品溯源系统、加工方式分类公示(如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消除信息差。日本预制菜龙头日冷食品通过“透明工厂”直播,使消费者信任度提升40%。中国头部企业需建立“预制菜成分表”,明确添加剂、营养指标,将“黑箱操作”转为“阳光工程”。
技术驱动:破解同质化困局
风味还原技术:佛跳墙、酸菜鱼等大单品通过AI配方优化,将传统烹饪流程转化为工业化参数,口味一致性达95%。
绿色包装革命:可降解材料使用率2026年将超60%,光伏冷库、氢能冷链车减碳30%以上,满足ESG投资需求。
柔性生产能力:紫燕食品通过B端定制化服务,将“夫妻肺片”打入餐饮供应链,2024年B端毛利率提升1.17%。
场景创新:开拓增量市场
跨境出海:RCEP协议推动东南亚出口增长45%,佛跳墙、宫保鸡丁成海外中餐厅标配。春雪食品2025年对欧出口暴增94%。
细分人群定制:针对健身人群推出高蛋白套餐,为老年人开发低钠产品线,母婴群体预制菜增速达120%。
新零售融合:便利店鲜食柜预制菜占比超50%,无人售货机进驻写字楼,满足“5分钟即取即热”需求。
未来之战:效率与温度的终极博弈
预制菜的本质,是工业化对传统餐饮的解构与重构。当西贝开放全国后厨、罗永浩呼吁“强制标注”、资本加速出海布局时,行业已进入“拼内功”阶段。未来三年,能够胜出的企业必须具备三大能力:
供应链韧性:通过规模化采购、AI分拣系统降低成本,如恒兴水产将鱼片合格率提升至99.5%。
品牌信任资产:将“预制菜”转化为“高效生活解决方案”,而非“廉价替代品”。
场景创新能力:在家庭烹饪、外卖、团餐、跨境等场景中构建差异化壁垒。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所言:“预制菜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当6000亿元市场站在规范化门槛前,唯有以透明破信任之冰、以技术筑效率之基、以创新拓场景之界,方能实现从“万亿赛道”到“万亿价值”的真正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