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敦煌迎来新使命,来自20余国的近200名学者专家齐聚丝路古郡,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描绘新蓝图。

中经联播9月23日敦煌讯( 马兰 操东风 李有富 金喜)九月敦煌,秋高气爽。2025年“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十周年大会暨合作论坛在甘肃省敦煌市隆重启幕。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克罗地亚等20多个国家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教育发展新路径。
本次论坛主题为“十年同行·智创未来——共启‘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新篇章”。联盟发起方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在致辞中表示,高等教育是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的重要桥梁,是共建“一带一路”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十年耕耘,联盟成果丰硕
2015年,兰州大学与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共同发布《敦煌共识》,发起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这一举措开启了共建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探索实践。
十年来,联盟“朋友圈”不断扩大,如今已覆盖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的197所高校,构建起覆盖亚、欧、非、北美、南美等多洲的合作网络。
兰州大学作为联盟秘书长单位,始终秉持“共建共享、服务全局”的理念,与多国高校共同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共建高水平智库。
在科技合作方面,联盟推动建设“一带一路”气象观测网,在旱作农业、生态修复、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实施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有效提升了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共建共享,描绘未来蓝图
论坛上,联盟发布了2025《敦煌共识》,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搭建起更广阔的发展交流平台。这一共识文件为联盟未来合作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赵磊指出,“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已形成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数字教育、学生交流等5张“金色名片”。他希望联盟进一步发挥平台纽带作用,推动教育交流合作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
马小洁提出了具体合作路径:“我们应共同推动学历互认、学分互通、课程开放,共建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强化跨学科、跨边境科研合作。”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穆什塔克·艾哈迈德则提出联盟发展的三大指导原则:公平、卓越、可持续。他强调要确保所有地区的学生与学者拥有平等的学习与贡献机会。
两大分盟揭牌,拓展合作领域
本次论坛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文化旅游和绿色发展两个分盟正式揭牌,进一步拓展了合作领域。
这两个分盟将分别聚焦文化遗产保护、跨境旅游人才培养以及生态保护、绿色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为联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兰州大学与来自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多国的7所新成员高校签署了加入联盟的协议,进一步扩大了联盟的全球网络。
为表彰对国际教育合作的贡献,兰州大学授予了海外两所高校校长“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至公伙伴卓越奖”。兰州大学教授龙瑞军和熊友才也因在生态与农业合作方面的成就获奖。
分论坛探讨前沿议题
论坛期间举办了5场分论坛,涵盖“一带一路”中国与中南亚合作发展、新能源与碳中和倡议、AI驱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气候变化与食品安全、丝路文明互鉴与数智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等前沿议题。
这些分论坛探讨了气候变化、数字技术、文化遗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的解决方案,体现了高校在应对全球性问题中的责任担当。
阿拉伯大学协会秘书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通过视频表示,中阿高校可联合研究粮食安全、数字化转型、气候变化等议题,促进学生和教职工流动,扩大奖学金、交流项目及联合学位。
敦煌文博会期间,同时举办了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来自97个国家和8个国际组织的千余名嘉宾齐聚敦煌,感受丝路文化的千年脉动。
“在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里,文化是一座桥梁,是促进理解、孕育善意与激发和平的力量。”泰王国文化部次长普拉索普·良恩道出了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
随着2025《敦煌共识》的发布,高校联盟的未来合作将更加深入。教育交流与合作必将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厚植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