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常小军 王金友 刘常惠)
五年来,京津314所优质学校与河北496所学校携手合作,雄安新区高水平开办55所中小学、幼儿园,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新格局。
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通报,五年来,河北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要战略机遇,积极深化与京津的教育协作,借助京津两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河北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雄安新区现代教育体系加速构建。在京高校疏解工作进展顺利,首批疏解高校全面开工建设,第二批疏解高校确定项目选址,第三批疏解高校正在有序启动。
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已形成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格局。据发布会通报,五年来三地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协作全面深化,构建了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在基础教育领域,京津314所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496所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属高校对口帮扶河北10所县域高中。每年组织250名河北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学习。
职业教育方面,三地共同成立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联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稳步推进跨省单独招生试点和“3+2”中高职联合培养,累计招生1.7万人。
高等教育协同取得实质性进展,省属骨干高校广泛对接京津“双一流”高校,164项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周末专家河北行”活动累计开展5641场,促进优质人才资源共享。
雄安新区教育体系加速构建
雄安新区作为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其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进展显著。目前,新区已高水平开办中小学、幼儿园55所,新增学位4.9万个,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有力教育支撑。
在京高校疏解工作稳步推进。首批4所疏解高校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第二批疏解高校确定项目选址,第三批疏解高校正在有序启动,形成压茬推进的良好态势。

雄安新区教育发展注重创新驱动。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综合改革示范区。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在雄安的建设,不仅是硬件设施上的“交钥匙”,更是育人资源上的“交钥匙”——实现成果共享、共研、共育。
资源流动共享机制日益完善
京津冀三地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资源流动共享机制。
“周末专家河北行”活动成为优质智力资源流动的典范。这一活动邀请京津两地教育专家利用周末时间到河北开展讲座、示范课和教研活动,目前已累计开展5641场,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思想的传播与共享。
教师交流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河北每年安排250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津优质学校跟岗学习,这一举措为河北基础教育注入了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经验。
今年7月,2025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雄安召开,三地教育审计部门还签订了《京津冀教育系统审计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从制度层面保障教育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
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推动下,河北省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分别达到92.03%、98.23%、96.15%、60.9%,均超出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
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成效显著。全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9.7%,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6.14%。连续4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1200所,增加学位109.4万个。
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今年秋季学期起,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惠及56.3万在园幼儿。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2021—2024年累计落实学生资助资金454亿元、资助学生约1171万人次。
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力提升了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人才供给方面,河北省高校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新增理工农医或急需紧缺相关本科专业点224个,其中90%面向本省主导产业。理工农医类本科以上在校生占比超过一半,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近300万。
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全省高校新增A类学科1个,B类学科5个,16所高校5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2个学科进入ESI前1‰。高校牵头建设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等平台717个。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培育建设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297家,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1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3个,现代产业学院52个。全省高校转化科技成果合同数5.7万项,合同金额达68.65亿元,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由4.5%提高到目前的14.56%。
构建更高质量教育协同体系
展望“十五五”,京津冀三地正在谋划更深层次的教育协同发展。在2025年10月举行的2025中国品牌论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晁桂明表示:“‘十五五’时期,要着力强化顶层设计,凝聚政策合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指出,高校正在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创新组织模式、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教育力量。今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综合改革示范区。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院校代表在2025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会议上做了交流发言,三地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围绕“十四五”以来工作成就及“十五五”时期重点工作思路进行了深入讨论。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正从量变走向质变。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疏解高校有序启动,更多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将辐射河北,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信任和期待,也是有力的鞭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彩云认为:“高质量教育是从量到质的跃升,是人民满意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