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联播讯(顾国红 王研 杨惠)
财政政策“加力”态势明朗,四季度国债发行进入密集期,为“十五五”开局积蓄新动能。
11月24日,财政部招标发行970亿元记账式附息国债和600亿元贴现国债,总计1570亿元。根据发行计划,11月26日还将有2只短期国债发行。
近期国债发行显得密集,根据财政部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今年储蓄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完成全年发行任务。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四季度国债发行通常集中在10月和11月,兼顾靠前发力和承上启下、做好衔接。”
发行节奏加快
国债发行进入密集期,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正稳步推进。相较去年,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更大,节奏更快。
从规模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1.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3000亿元。从节奏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表示,今年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重要体现,或拉动2025年GDP增长1.7至1.9个百分点,为实现经济增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白彦锋认为,四季度国债发行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更好支持实施“十五五”规划等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安排。同时,四季度的国债发行会更加关注市场流动性走向,加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政策持续发力
国债密集发行彰显出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专家认为,后续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取向,通过扩大债券工具使用、优化资金投向,进一步巩固经济稳中有进势头。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表示,要坚持积极取向,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根据形势变化,合理确定赤字率和举债规模,组合运用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
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2026年的财政政策备受关注。袁海霞认为,明年应用好用足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提振社会信心,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作用。
在资金投向上,袁海霞建议,提升财政发力的民生含量,同时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基础设施升级,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继续加大支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新领域。
资金效能提升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能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白彦锋表示,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管与考核,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今年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快债券资金发行使用,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提供了保障。前7个月,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支出2.89万亿元,带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31.7%。
在支持“两重”“两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成效显著。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的1880亿元投资补助资金已下达完毕,带动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
截至7月16日,全国共有2.8亿人次申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财政部数据显示,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下达三批共2310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允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反应积极
国债密集发行获得投资者积极响应。11月24日发行的970亿元记账式附息国债为3年期固定利率品种,每年付息,到期还本;600亿元记账式贴现国债为182天期,以低于面值价格发行,到期按面值兑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国债收益稳定且持有到期获固定利息可免缴个人所得税,安全性高,流动性较好,可在二级市场交易,T+0结算,随时变现。
个人投资者每月利息收入不超过10万元(约持有588万元国债)还可免征增值税。例如,投资10万元国债,年利率2%,月利息仅约167元,远低于10万元免税门槛。
国债密集发行既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稳健的投资渠道,又通过支持国家建设间接改善民生。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资金状况,适当配置国债资产,享受国家发展红利。
展望未来政策
展望未来,专家预计政府债券将保持较快发行节奏,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撑。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认为,四季度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债券和新增专项债券将合计发行约8900亿元。
袁海霞建议,下阶段应做好政策储备,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政策,如增发特别国债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际,财政政策需要更加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升未来潜在增长率,优化财政政策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给力的“真金白银”和政策保障。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同联动,才能形成合力,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对接,确保把准政策意图,靶向精准施策。
随着四季度国债密集发行,积极财政政策将持续发力。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强调,要坚持积极取向,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根据形势变化,合理确定赤字率和举债规模,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
国债资金正加速流向“两重”“两新”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